到目前为止,我用小六的快速阅读的方法读了《这样读书就够了》,《刻意练习》和《精进》,共计用时3天。其实真正用来读书的时间大概平均每天50-60分钟左右!
你也许会质疑,这样读书有效果吗?那么听我来掰哧掰哧,检验一下速度的效果如何吧!
今天主要分享一下我从《精进》中得到的收获:
采铜《精进》1.不要做知识的搬运工
《精进》中有一个章节提到“不要做知识的搬运工”,我们身处知识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从早到晚,朋友圈的,各个群里的,微博里的,知乎上的……四面八方铺天盖地向你涌来,你不想错过好的,所以经过筛选后,你将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信息存档。
你的手机存了多少信息,你没看过就删了但问题来了,你收藏起来的信息,你都看吗?其实我就是处在这样的困惑中,此问题貌似已经成为现代人的通病,手机上收藏了太多来不及阅读的内容,以至于总是觉得内存不够用,到最后只能匆匆浏览一下收藏的东西就赶紧删除,为的是给手机清理内存~为的是给新近的所谓的有价值信息腾个地方~
正如徐志摩的诗一样:
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挥一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
你有没有问过自己,对于信息和知识,我们都在忙活个啥?
这就是书上说的:太多的人成了“知识的搬运工”!
那么,我们该如!何!破!?
2.学会“解码”
如果你不想成为知识的搬运工,你得学会去深入事物的深层,把你真正觉得有价值的内容做个深度思考,这就是解码。
解码可分为三层:
a.它说了什么?给我的感受?(内容本身传递的信息)
b.它是什么?对我的价值。(对内容的反思)
c.它的内部组成?效果如何实现?(对构成的洞察等)
先拿书上的一个例子,帮我们搞懂“解码”:
一只会唱歌,会说儿歌的鸭子,
孩子看到它,关注的是鸭子说的什么?这是最直接的信息。
家长看到它,关注的鸭子是否有教育意义?是否安全?等,这是鸭子的价值和意义。
工程师看到它,会关注这个鸭子说话,唱歌是怎么实现的?
我们大多数人,在面对信息时基本停留在“孩子”的角度,少数人能达到“家长”的角度,更少数的人才能达到“工程师”的角度。
搞清楚“解码”3.实战演练
我拿前两天小六推送的一篇《像杀猪一样学习写作》尝试一下“解码”。
a.以“孩子”角度看此文:
它告诉我们学写作,通常步骤是想法,大纲,补充材料,装饰,但也可以一反常规,逆向思维,可以通过拆解公众号文章来看构成等,博取所长,经过多次刻意练习来完成我们的写作学习。
b.以“家长”角度看此文:
小六文章中指出
(1)收集——将好文章收起来。
(2)去皮——去掉“装饰”,比如图片,有价值的图片也可以收起来。
(3)抽骨——看结构框架,找金句和关键词。
(4)剔肉——故事,例子,案例等
拿到“皮,骨,肉”将其分类整理,贴标签以及内化成我们自己的。
可以借鉴排版,借鉴图片。
可以学习别人的框架,表成我们的思维框架。
可以直接用他们的案例,以支撑我们的观点。
站在“家长”角度,我们关注的是价值和意义,小六这篇文章的价值在于,我们不仅可以用拆解的方法学习写作,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拥有拆解的意识,思路,和方法;学习到收集,分类,整理的方法;最后形成内化的学习态度。
c.以“创作者”角度看此文
这篇文章背后如何构成与实现?
在我看来,小六正是大量地收集,拆解,分类,整理,刻意模仿练习才能写出这篇文章所提到的内容。
我也试着做了一些收集整理的工作(直接上图),还很稚嫩,需要继续以实践去验证及内化这篇文章所提到的方法。
收集只是第一步4.小结
看一本书,大多数人在意的是自己有没有从头看到尾?是不是看了所有的内容?
其实,这只会让你成为《精进》中提到的知识搬运工,学会解码,试着练习以“家长”的角度看价值,试着以“创作者”角度看内在,再将其内化应用出来,变成自己的知识结构组成,才算是走出“信息搬运工”的困境。
@彭小六 @选择君Kyle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