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者多劳,谁是能者?😕,我吗?如果从身上背负的那些标签来看,也算是吧。只是能力这个东西,真的不看什么标签,起码我是这样认为的。反而更多地是一种自我评价吧,自己有多少斤两,自己心里多少还是有个谱的。
有自恋情意结的人也就看高自己一线,总体上来存在的偏差也不会大得离谱。
能力有多个面向,有些是对外的,有些是对内的。怎么说呢?就像功夫,虽然练习的是一招一式,但是也对身体的柔韧性、抗打击能力什么有提升。而且不是有什么修身也修心的说法吗?身心本就是一体的,练身体的时候,其实也是在练心。或者更贴切的是心的一部分——意志吧。
说到意志,会让人想到目标,追求目标的过程,意志似乎是不可或缺的一个因素。很多人半途而废都被认定是意志不够。这个似乎我的内心又开始沾沾自喜上来,因为我在社工行业坚持了8年多,从一毕业就在了,没有半途而废过,只是这种优越感,又可以带来些什么呢?无非就是别人口中的几句赞美的话,“少良,你真的很厉害,能坚持这么久!”“少良,你都成这个领域的专家了。”每次听到这种话,虽然知道多半是奉承说话,但还是照单全新,心里乐开了花。或许,我想,这就是多年来缺乏言语认同缺乏症导致的后果吧。
至于多劳,过去有一段时间,我觉得自己也是一个挺肯吃亏的人,会去承担一些没人愿意干的累活脏活。无非就是想建立一个良好的对外形象,从来不会去想,“啊,又获得了一个实践的机会了。”只是后来回顾这些经历,却又发现自己还是收获了一些东西的。比如对叶教授的培训录音文字稿进行整理和校对的工作,逼使我反复多次地看同样的材料数次,过程虽然漫长,但总体感觉不是苦闷的,反而有那么点兴奋,因为每多看一次,发现自己对那些内容的理解好像又更深了一层,那个过程有点像练武功,每多练一次,都感到自己的内力又提升了一点点。对于一些自己未完全理解的内容和文字,我现在回想,有几次经历,都是反复去看反复读,并思考穿行其中,才慢慢逐点逐点地消化这个东西。
比如读《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书,几年前看过一次,觉得书里内容很好,只是最终没有实践多少,最后也就不了了之了。直到近一年看了专栏的内容,发现专栏中不少的概念和方法论和该书不谋而合,又重新点燃了我再次阅读此书的兴趣,于是第二次读的时候,发现这书真的是精华浓缩的好书,每一个段落都似乎蕴藏着宝贵的大量的东西。并且发现第一次读的时候很多没画线的地方,现在读来觉得特别重要,也更能够看到前后的一些概念的关联(这个主要受到笑来老师的影响)。并且这次再读这书,是带着去践行书中七个习惯的目的来读的。只是发现,单是积极主动这第一个习惯就已经把我难住了,我认真思考过后才发现自己一直以来是多么的被动消极,“没办法”就是我的口头禅。真的想揍自己一拳,也很想感谢我的太太一直鞭策我,提醒我。
积极主动可以应用在生活、工作的各个层面,凡事多问自己“在这件事上,我还可以做点什么吗?我承担了我这个角色应该承担的责任了吗?”,必须反复如此去做,才能真正把这个习惯学会并贯穿于我的生命中吧。
应用到专栏的留言上,我觉得自己还可以做多点的是,尽量争取早上看完专栏并在中午前完成留言,把晚上的时间留给太太和孩子。因为晚上我的角色更重要的丈夫和爸爸,而不是学习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