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创作的进阶课
我打小写作文就被老爸嫌弃,写的东西干巴巴,不吸引人。老爸教育我多看看书,学学怎么写东西。书倒是看了不少,但还是不会编故事,写不出精彩的句子。
等到上大学大小的论文写下来,起笔就是上千字刹不住车的议论文。算得心应手,因为学术文章的写作遵循一定的逻辑,更像八股文,按照格式写就不会有差错,而且学术论文重视的是把技术说明白了,文学性偏差,或者是没有,学术写作与文学创作是不同的。
那文学创作是不是也有啥规律呢?当然有,写作课导师艾丽丝的《写作课》里就给大家分享了不少主要针对小说的文学创作“套路”。面向的读者是有多年写作经验的人姑且称作写作者们吧。没有文字积累的朋友上手学写作还是推荐看《文心》和《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这类的基本写作指南书。
艾丽丝作为22年写作课导师,从小说家的角度在《写作课》里面分享了创作和授课经验。作为哈佛大学文学硕士毕业生,艾丽丝下来《写作课》里面也引入了她在学校学习的写作知识,可以说从学生到职业写作者都可以从中受益。
英文版封面及作者艾丽丝Alice Mattison首先说文学创造和学术写作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自由发挥。而这个自由也要有度,天马行空脑洞过大没有逻辑的作品是脱离生活,也是乏味的。艾丽丝在最开始就提醒文学创作要张弛有度,如放风筝,可以思绪飘飞上天际,但要有线贯穿行文始终,跟本书的英文名一样《the kite and the string》,收放自如,于情于理都能说得通是行文的基本。
“先放任情感自由挥洒,再用理性梳理调整,如此反复。——艾丽丝”
而这个“放风筝”的技术好坏就是好与一般作品的区别了。
“放好风筝”四步走
1.风筝骨架和血肉
自由写作也要有常识的积累,这是风筝的骨架,也是写作的基础,写你了解的,至少是现实生活中有所观察的人或事。不然纯靠想象,写出来的东西就不够真实。风筝骨架就很脆弱,飞不高,也不稳。例如,要塑造医生这样的人物形象,至少麻醉剂不能写成用酒精吧。而如何做这类积累,艾丽丝给的建议除了日常观察还要培养洞察力,尤其注意用行动描写来塑造人物,而不是纯心理戏,这样保证人物丰满,不是只有剪影的纸片人,风筝的骨架扎实,才能飞得高远。
2.风筝方向
心里有了要塑造的人物基本的模样,以及想写的事件,那推动情节发展是第二个关键步骤。也就是拿出来风筝想放到哪里去,怎么放飞风筝。放风筝最大的乐趣是风筝上天的过程,经历点儿波折才更有趣味性。好的文学作品也一样,就是要有喜剧冲突,要懂得给人物制造点儿麻烦,弄点儿悬念,所谓无巧不成书,作家要借笔下的人物推动情节往下走,有个层层递进的关系,才能避免生硬的转折,才能抓住读者,跟着你的思路急切的追看下去。不然平淡无味的小说,只能让人哈欠连天。
3.风筝的纹饰
艾丽丝在书中也直言不讳,她创作初期热衷于遣词造句,捕捉情感。关注一下语言在细微处的不同之处,避免乏味的陈述。人物生动不生动,能不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考验的就是作家对词汇敏感度。艾丽丝以她熟悉的短篇小说《和父亲的对话》、《母亲节后的星期天》等几部优秀作品为例,分析如何用几句话做铺垫,用几个词点出主题的关键,她的分析很值得细读品味。短篇甚至微小说由于在篇幅上有限制,更需要精炼的语言。
4.风筝线的收放
最后说到关键点,从好小说到优秀小说的突破就在于风筝线的把控。是信马由缰由着笔写出个长篇来,还是要精雕细琢来个微小说?不仅是篇幅的问题,还有对作品结尾的处理,有些写作者说擅长写长篇,其实是刹不住车,收不了尾,才不得已无线拉长了作品,最终成了未完成的长篇小说,很可惜。所以在创作之初构思的作品的时候,就要考虑到结尾。可能不是清晰的结局,但要知道什么时候该收风筝线。尤其设置悬念的,最好落笔之前,就把谜底想好,“最迟也要在创作了二三十页之后想清楚。”作品中伏笔越多,结局就要越慎重,才不会虎头蛇尾。
《写作课》不仅仅讲文学创作的基本套路,里面还有不少针对文学作品的细节分析,有对比才能分辨优劣,这些分析是艾丽丝分享的写作经验精华所在,可以细读品味品味。
真正创作出好作品靠的还是多写,多思考,完成作品达到80分。艾丽丝的《写作课》用自己的经验告诉写作者如何避免一些弯路,助力写作者从80分达到90分。
Edith Wharton Marathon Reading - The Center for Fiction——Alice Mattison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