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庐山下来向武汉方向行驶不久就遇到了如注大雨,看来天气预报得挺准。到武汉已近中午,安排好住宿,吃过午饭就直奔名扬四海的黄鹤楼。原来真的要靠近了才知道,黄鹤楼是这么雄伟。站在雄伟的黄鹤楼下,看着它金黄的屋檐角翻卷翘上高高的天穹,心里有种飞扬上升的感觉。登上黄鹤楼顶楼,楼上的景色一层比一层开阔,一条银灰色的长带随着房屋的不断变小,慢慢地出现,越来越宽,那是长江。目之所及的长江大桥向右前方延伸着,毛泽东当年留下的诗词浮现脑海:
![](https://img.haomeiwen.com/i16018667/afbcd750f175bc96.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6018667/f4bd0561c47c75c8.jpg)
“才饮长沙水, 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 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 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 龟蛇静, 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 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璧, 截断巫山云雨, 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 当惊世界殊 。”
远眺长江大桥车水马龙,风驰电掣,更为毛泽东出神入化的诗句折服,真是贴切准确的描述。
![](https://img.haomeiwen.com/i16018667/43c10f4e3043af7b.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6018667/0984d4e864677630.jpg)
黄鹤楼共有五层,游人可沿楼梯旋转至楼顶。一口气登上五楼确实有点气喘,观景台上视野开阔,倚凭栏杆四顾,一阵冷风吹来,我不禁裹紧了外套。风似乎吹动了心弦,突然间就联想到古时文人雅士登高怀古是怎样一种感慨?最具代表性的最著名的恐怕是唐代崔颢的诗句: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https://img.haomeiwen.com/i16018667/1f7255c8dc7f17c5.jpg)
当年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吊古怀乡,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嘹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严沧浪也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足见诗贵自然,纵使格律诗也无不如此。历代写黄鹤楼的诗很多,但崔颢的一首七律,人称最佳。
而今日站在黄鹤楼上,又值阴天小雨,更有一种烟雨苍茫,岁月悠悠的感觉,大概与当年的诗人李白、崔灏无异吧。我明白了黄鹤楼的著名不只在于楼阁建筑的美观,更在于它总能给登楼的人一种情感,这种情感可以是李白辞别好友的悲伤,也可以是崔灏离别家乡的愁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