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不二论》译文选摘

《不二论》译文选摘

作者: 心灯一盏照彻明 | 来源:发表于2021-02-07 15:01 被阅读0次

“本体实存”无法被心智了解,然而即便心智不知道“本体实存”,那绝对存在依然存在着。那是所有一切万事万物的源头。

☀ 

你"变"成了“你信以为真的事物”。这些信念的效果是多么强大啊。认清这真相。

☀ 

牢牢握住,时刻感知着心智记忆和思想活动的那个“知者”。如果你相信你的各种念头和想法是你,你就会感到失望沮丧。你是这些念头想法,这些思维活动的"目击见证者"。保持在“观者”身份上,(主观主体)住在时刻当前现场 ---知觉着身心内外活动现象的主观中心感上。

☀ 

这世界就是你的心智思想(在心智内被想象出来的)。心智就是一个总的概念“意想”,并且这个总的概念意想就是心智思维---它喜欢什么,欲求什么,它就娩出什么。这是它的本质本性。当某人认识到种种概念意想的真正本质,某人同时就认识到“那”,那“纯觉”是没有种种概念意想的。出生的只是心智意念,不是你(绝对存在/纯觉)。

☀ 

当你深眠时,你没在苦恼里,也没有限制束缚,没有焦躁不安。在深眠中,你毫无条件限制。你是多么心甘情愿,义无反顾的沉入深眠啊,当你深眠时,多么安宁,轻松释然,多么幸福!

☀ 

归根揭底,没有任何关联关系是永恒不变的。二元性是一个暂时的无常瞬变的状态。

Q: 我遇到你是因为偶然的几率吗?并且因为另一个偶然的几率,我们分离再不相见?还是说,我遇见你是某种宇宙秩序模式的一部分吗?是我们人生的伟大整体戏剧中某一局部的小段落?

M: 现实的事实是意味深长的,有目的有目标意图的事件就涉及现实实情。如果我们的关联关系对你和我是有“目的”的,它就不可能是偶然的几率。“未来”---它和“过去”一样在影响着“现在”。

Q: 在什么情况下,人才能感知体验到“真实”?

M: 知觉体验是属于“变化”,它来来去去。真实,不是某一事件,它不可能被知觉体验到。和“可知觉”的事件不一样,它不是“可知觉的”,不能像感知到某一事件那样去感知到“真实”。如果你像等待某一事件发生那样去盼望“真实”显现在你面前,你就等吧,永远都在等待,因为“真实”不来也不去。要去领会它,去认知理解它,而不是盼着它“显现”。它不是被训练出来的,也不是被期待来的。对“真实”的热望,以及对“真实”的探寻和调查,是“真实”的动态运转变化,运转方式,功能作用。你唯一能做的,就是去了解,去领会这核心关键,也即:“真实”不是某一事件,并且不显现,无论显现什么,不管发生什么,无论来来去去的是什么,全都不是“真实”。明白“事件”仅仅就是“活动变化”,转瞬即逝的都是短暂无常的,经历体验,纯粹只是知觉感受,所有你能做的,{你}早已完成了,早就都做好了。因为你明白,那种种“事件和感受”的真实性认同,是你赋予它们的,然后,你就不再全幅装甲的去防护你现实生活中那些所谓的“脆弱”,不再武装到牙齿来对抗现实生活中那些所谓的“伤害和损失”。只要有某种“可意”或者“不可意”,你就已经打开了一个“界面窗口”,打开了某个剧情画面。

心智记忆和思维活动的任何某一状态都不可能比“心智”本身更加真实。心智思维真实吗?它只不过就是一堆条件状况和状态的堆积集合,其中任何一个都是空幻的短暂的。种种条件状况和状态的一连串短暂而又空幻的变化演替,怎么可能被认为是“真实”?把显现出的“身心”现象当成真实存在的错觉,那只是因为,它的真实性没被深入调查。不调查,就被心智记忆和思维活动串成的绳线给缠缚捆绑起来。这就像在一个密闭的小黑屋里,一片漆黑。这“身心”只是表面上“有”。但是当这小黑屋敞开了,它跑哪里去了呢?它哪儿也没去,因为它根本就不真的存在。所以心智的种种条件状况和状态,生活中的种种名相,都根源于“不调查,不质询”,根源于“想当然的猜想,意淫和轻信”。宣称“我在”是恰当的,但是断言“我是这个,我是这样的;我是那个,我是那样的”---那就是“不质询,不调查,不审视检查”的一个标志,表明了内心的沉沦迷恋,心力的虚弱或者说昏沉。修行法门,成就法的主要要旨在于强制性的唤醒某人纯真的本质存在性,提醒某人明白他不是具体有形的某个事物,也不是某一种具体有形事物的总和体,甚至不是所有具体有形事物的全部整体,虽然它编造梦想出一个宇宙。所有一切现象都存续于心智中,即便这身体也是,这身体是心智内“无量不可数”的,传递感受信息的“概念知觉作用和知觉过程”的混合体,每一种知觉作用和过程的感受体会,都是一种精神心理状态。深思你自己,审视你自己。只不过,别把“身体”的印象概念带进画面。只有感官知觉的流动,种种概念观念的知觉作用和知觉过程,种种记忆和记忆的观念化构思过程。身体是一个抽象概念,由于我们在多样性多样化差异中去探寻完整一体性的旨趣而被创建起来的。

即便是对上帝的信仰,那只是“走在路上”的一个阶段。最终,你放下所有的一切,因为你忽然醒悟到那最根本的存在是如此的简单,大道至简,无言以表。无论你感知体验到了什么,不管是一天,还是很多年,所有全部感知体验,全都是一个幻境,一个梦。凡是可知觉的,可体验的都是暂时的,转瞬即逝的,都是梦幻泡影。

密切监视你的心智思维活动,它怎么发生的,怎么忽然显现的,怎么变化流转的。因为你密切监视你的心智活动,你发现了你本身不过是“观睹者”而已。当你如如不动,单纯观睹监视着,你发现你的“本质本性”是这“观睹者”背后的[发光体]。那光的根本源头是黑暗的,那“不知-不可知”是“见闻知觉”的根本本源。那本源独一在。回到那本来源头,安住在那儿。

这世界就好像一张纸,某些东西被打印在这张纸上。这些打在纸上的文本,其“读数”和“含义”会随着“阅读者”变化,但是这张纸是共同的事实,永在当前,罕被发现,绝少有阅读者发现这张永在当前的“纸”。当打印机的色带被摘掉了,打印各种图案就不会在纸上留下任何痕迹。这就是我的“心态”---那种种的叠印(感知,感受;观感效果,记忆,印象,观念)持续的发生,不断的到来,但不留下半点痕迹。

Q: 需要多长时间才能让我摆脱心智?

M: 那可能需要1000年,但事实上时间真不是必需的。你必须的,只有“严肃认真,郑重其事”。此处,“不成功毋宁死”的“决然”态度才是保证。如果你是真心实意的,那么你就找到答案。归根结底,这就是个动机和态度的问题。除了恐惧,没有任何东西阻挡你---此时此地当下就是“觉者-智者”。你害怕失去“个体性”,害怕“非个体性的,与个人无关的”存在状态。"非个体性"存在状态是“至纯至简”的。拒绝并辞退你的种种渴望和恐惧,以及由它们引发的各种想法,那么你立刻就在你正常的自然状态。

Q: 毫无修理,改变,或者根除心智的问题吗?

M: 绝对没有。别管它,让你的心智自行单独运转,这就够了。别认同它,别跟着它跑。归根揭底,撇开了各种念头就根本没有心智思维,这些念头来来去去,生生灭灭,它们遵照依循它们自己的规则和秩序,而不遵循“你”。它们统治你,支配你,控制了你,只因为你对它们极其关注,你沉浸其中,对它们痴迷。完全就是耶稣基督所讲的那样“勿抗恶”。因为“对抗邪恶”,你纯粹是在强化巩固邪恶。(如果你要对抗一件事,首先你就已经承认了它的真实性,认同了它真的能够伤害你。)

因为对你本身“真实存在”本性的无知,于是相信“幸福快乐”真的是依赖于各种外在事物和人,要去弄明白,你本身就是快乐之源,你要快乐并不需要任何东西作为依赖条件,只需要认清你自己,“了悟自性”就是智慧。

摧毁“个体自我”的教导,难道不是很滑稽的事嘛?摧毁“个体自我”难道不正是“个体自我”维持其真实性认同所想要的吗?答案是:“个体和个体自我”从来也不真有。清晰的认识,就知道个体根本就不真的存在。

时间就是死亡。谁等待,谁就正在死亡。生命只在当前。别跟我说什么过去和未来---过去和未来都是想法,那只存续于你的思维进程之中。时刻立于当前驻足观看,你就在觉悟状态。可是你凭借各种愿望和心智思维里的观念想法来评判当前浮现的想法,这才使得你无力去认清它只是个想法,并且导致你驻留在那想法上。

“我在”是整个知觉的基础念,首先浮现的想法,开悟不是别的,就是“我在”调查“我在”自己,认识到“我在”本身也是念头想法,是第一念,“知觉”是这第一念和它自身之外的所有想法,相互接触和相互交流产生的现象,无论那看上去多么真实,认清它的虚假,它的所有认同,就都消失并融入永恒...涅槃。

在“有”性状态(有知觉)显现之前的那个状态,审视它,住在那状态...

你没适当的给予关注,你正在谈论的只是“有性状态”(有知觉)显现之后的东西。在“有”性状态(有知觉)显现之前的那个状态,审视它,住在那状态。那玛雅(幻力)有如此强大的吸引力,以至于你完全沉浸其中,如此酷爱它。玛雅(Maya)即“我在”---“我热爱有知觉,有体验”。除了热爱之外,它没有任何个体身份。那“我在”的“知觉”是最强大的敌人,也是最友善的朋友。尽管它可能成为你强大的敌人,但是如果你能够和它安静和谐的相处,能够安住于它,它就会转为你最好的朋友,带领你去那最高的状态。

你想要某种东西,一个全天候不分昼夜连续不断的“强烈快感”。各种狂喜的快感到来的同时就离去,对于“人”这个类型的表达模式而言是必要的,因为人的大脑不可能长时间的停留在这种强烈快感状态。除非这强烈快感极其纯净,并且短暂和微小,一个长持续时间的强烈快感,会烧毁你的大脑。

大自然没有任何东西是陷入静止和停滞状态的---一切都在有规则的脉动,显现然后消失。心脏,呼吸,消化,睡眠和日常清醒,出生和死亡---所有一切都以波浪形式起起伏伏,来来去去。节奏韵律,周期循环,和谐交替,物极必反的轮换就是“秩序”。反抗生命的模式,反抗人生的样式,那都是徒劳的。除了“寂静”,没有任何特定的“想法”能够作为心智的天然固有状态。可不是“寂静”的想法和感受,而是纯粹的寂静(无知觉无体验)本身。当心智处于它天然固有的状态时,它就在所有每一个感知体验之后自动的回复到寂静状态,或者反向表述为“每一个感知体验的发生都是相对于寂静的底层背景”。

圣人般的品质,就是完全接纳当前,不管当前发生的一切事件是什么样子,都如实的和谐一致。圣贤不会歪曲事物,不会希望它们以别的样子发生;他知道所发生的事实,认出所有的事实因素,知道所有发生都是不可避免的那样发生,否则绝不发生。他和一切“不可避免”友好并行,故此,根本没有“忍”的苦感。

真实,友善,和谐,优美,有什么功用?它们是它们自己的目的地。所有的事情整体的发生,整体的变化运转,让它们自行其事,毫无干预,不回避,不逃跑,也不渴望和扣押,不概念化猜想,只是以时刻饱满的觉知去单纯经历体验,那么“真实,友善,和谐,优美”它们自发自动,毫无刻意的显现出来,这样的“觉观”,它本身就是“觉悟有情的菩萨”。菩萨并不能给事物和人们带来什么功用,它令人们满足,令事物自行圆满。

你对你自己的任何印象都是虚假不真的。因为你本身根本没有任何名字和形象。

在一个游戏里,没人会有痛苦感,除非他把游戏等同为他自己,认同游戏里的角色是他自己。别把这世界等同为你本身,你就不会有受害感!

把你的觉知放在工作任务上,别放在你的心智猜想推测上。心智思维的猜想推测,并不是完成任务的恰当手段。

无时间的状态,只能被无时间的存在本身到达。

你的身体和你的思想,两个都服从于“时间”,唯有“元觉”是无时间的,永在当前。

“我在”是你“可知觉”的所有事物总和,它受制于时间范畴。“我在”(知觉)本身就是一个幻象。你不是“我在”,你先于“知觉”就存在...

你把心智的活动,情感,感受,概念想法的思维进程当成了你自己,你屈服于心智,成了心智的奴隶,翻转这种依附关系,看清你所有的镣铐和羁绊都是你自找的,打破这些“扣押和排斥”的链条。

解脱不是一种“获得”,而是一个“胆魄”问题,确凿的认清“你早就清净解脱,你早已真实一体”的勇气,并且遵照此确凿的认识,立足于这认识去生活。

你对别人的兴趣是以“个体自我的利益”为中心的,自私自利的,定位于“个体自我利益最大化”。你对别人是什么人,并不真感兴趣,你只不过就是看重他们能否抬高你对你自己的“自我印象”,他们是否能让你自己觉得你更富有,更高尚,更受尊敬,更有面子,仅此而已。自私自利,个体自我利益最大化的终极目的,就只是致力于照料“身体”---保护身体安全,维护身体的存续,让身体迅速而巨大的增长。我说的“身体”是指所有涉及你的“名字和形态”的东西---你的家庭,族群,国家,种族,等等。执着的依附在某人的“名字和形态”上,就是“个体自我为中心”的状态。明白他不是身体也不是心智思维的人,就不可能处在“个体自我为中心”的状态,因为他没有可依附,可以真的去利益的“真实实在物”。或者,你可以说,他对所有他遇到的人都是平等自利的,自他平等的自他兼利,所有每一个人的福祉和安宁都是他自己的(他不会损人利己的去抢夺别人的福祉来占为己有)。“我是世界,世界就是我本身”的情感变得完全自然而然;这种情感感受一旦确立,就根本不可能处于“损人利己”的状态。“个体自我利益最大化”就意味着“垂涎-觊觎-贪求”,急迫的渴望“获得”,抢夺整体的利益来让“局部”的利益膨胀堆积。

一旦你认识到,世界是你自己的投射,你就不在乎它了。你用不着让你自己脱离某个根本就不真实存在的世界,这世界是想象,逃离这世界也只是你自己的想象而已。不管是什么画面,优美也好,丑陋也好,你正在描绘它,可你不被你的绘画所束缚。搞清楚,根本就没有别人把这画面强迫给你,这只不过就是一个习惯,把假想出来的一切都当作“真实”来观看的习惯。看出这些梦幻泡影就是梦幻泡影,那就毫无挂碍,不再对恐惧有恐惧了。

你可以说你有两个身体:个性局部的,以及普遍一体的。局部个性的身体生生灭灭,同时普遍一体的身体则始终和你在一起。整个宇宙就是你的普遍一体的身体。你被局部个性的身体遮蔽了眼睛,所以你看不到自己这普遍一体的身体。

你把你自己和我都看成实体真实的存在物,各自孤立分离的实体存在物;我看你就和我看到的我本身是同一的。我本身是什么,你也是,我们是同一本身,你把你对自己的想象拿来等同于你本身,然后你认为“你就是那个你想象中的自我”---“某个客体”,然后为了谋求它的解脱,到处寻找。这难道不是最滑稽可笑的事?

和大笑的人们一起笑,和哭泣的人们一起哭,但可别掉进梦幻尘世的妄想河流里。站在岸上!

在变幻无常中,变化是不可避免的,但你不是它们的掌控者。你是那不变的背景,正因为你是这不变的基础,一切变化才被觉察到。

当你遭遇遗憾和苦痛,就和它共处,别试图逃避它。

别把你自己投入盲目的行动中去。学问和抗争,都无济于事。

和当前的悲痛遗憾共处,审视和探查它们的根源---深入洞察的领悟它们,这样才真正有帮助。

给你带来麻烦的,只不过就是源自你自己的想象和期待,你所努力追求的东西。

孜孜不倦的时刻观察你永远在变动的生活,深究细查你所有行为活动的内在动机和企图,那么你会很快戳破包裹你的那些肥皂泡,戳破那些虚假的梦幻泡影。一个小鸡需要蛋壳来成长发育,但有一天,这蛋壳必将被打破。如果没戳破这蛋壳,那就只会有苦痛和死亡。

处在毫无抱负和野心的状态,连最低的期望值都没有,完全赤裸,毫无防护,不评判,独行,对生活完全开放,拥抱生命中发生的一切事件,毫无获取“个体自我利益”的想法,毫无“你一定会赢得快乐,幸运,物质利益,或者所谓的灵性”的所有信念---没有“必将获得某种利益”的任何信念。

我们不必去寻找我们真正的真实存在,因为我们早就是它。心智一直在寻找着它,这恰恰就是我们不可能找到它的原因。(这就如同在海浪内找寻整个大海)

只要心智思维活动在那儿呈现着,你的身体和你的世界就在那儿呈现。你的世界是心智思想营造的,主观性视角,封闭在心智思想范围内,支离破碎的,暂时的,个体性的,紧密的依赖于“记忆”的线索。

每个人都透过他对他自身的印象观念来观看世界。你把你自己设想成什么样,你就会把世界设想成什么样。如果你把你自身设想为孤立分离在世界之外的东西,那么世界就呈现出分离孤立在你之外,并且你会经验到各种期待和恐惧。我没看出我和世界是各自孤立分离的,所以我没有任何期待或者恐惧。

听到的语言,或者读到的文字,都只会在你的心智思维进程中构造产生“形态模式的想象”,但是你可不是这些想象,也不是一个内心想象的映像。你是想象和映像背后,超出想象和映像的那个--“感知和运转”的--[大能].

你觉得有些东西是你行动上的障碍,那就别去你和你所纠结的路障开战。只是饶有兴趣的审视它们,观察它们,调查质疑它们。容许任何事发生,就让它们发生---不管它好还是坏。不要让你自己完全被所发生的事情淹没进去。心智必然领悟到,在那不停的想东想西,搬弄是非的思想进程之外,有一个不变动的背景-“观睹”,它超出这思维活动的范畴。心智必然醒悟到那真正的自性存在,然后恭敬它,停止去遮蔽它,这遮蔽就如同日食期间,月亮遮挡住太阳一样。只是了解到,不可能观察到,或者不可能“知觉体验”到的,才是真正的你,没有什么能够约束真正的你。不在乎“非你”,不理会“非你自身”的一切。无论发生什么,你都只是“觉”,你无须努力去求得生存,无须努力去成为什么。你只需自觉觉自,自觉这觉本身。不慌不忙的自觉觉察,就扩展觉察范围和觉察的深度。你始终觉察着心智思维活动,但是你没觉察到,你本身就是这觉察本身。

心智思想迷失,然后迷途知反,回家

《I AM THAT》 -P58

M: 这所有一切都属于“现象界”。它是宇宙的根本结构体系,从低层面中退离释放,才能到更高层面。

Q:较低层面和较高层面是什么?

M: 以所谓的觉知来审视它。更宽广并且更深入的觉意识就是高层面的。所有众生,致力于“知觉体验”的保护,长存和扩展。这就是世界的唯一内涵和目的。这也是瑜伽的本质,不断提升觉意识的层面,发现新的维度,它们所带有的特性,品质和功能力量。在这个意义上,整个宇宙就变成了瑜伽学校。

Q:所有人类的天命归宿就是完美吧?

M:所有众生,最终的归宿都是完美。当“觉悟”的观念在心智思维进程内登台亮相,可能性就变成确定性。一旦某众生听闻并了解到“解脱释放”就在他的范围内唾手可得,毫不费力时,他就永远不会遗忘,因为这是来自内在的第一优先讯息。这讯息会落地生根,然后生长壮大,并且在一段时间和过程之后,就呈现出轻松洒脱自在安然的上师形态。

Q: 所以,我们所有人关心的就是“心智思维”的补救,重新回复正常?

M:还有别的什么呢?心智思维堕落,心智思维返回家园。即便“堕落”这个词也是不太合适的。心智思想,必须在所有每一个“心境,状态,情绪,看法和倾向性”中,了解它本身。没有任何一个是差错误解,除非“反复的重复”。

我们对太多道听途说的东西信以为真。我们从未仔细去核实。通往真相的路就在于勘破虚假。要堪破虚假,你必须质疑你最根深蒂固的各种信念。这所有根深蒂固的信念中,最糟糕的信念是“我是这身体”。因为这身体来到这世界,因为这世界是被想象成,由上帝创造出来的,于是它就开始---恐惧,宗教,祈祷,供奉,各种各样的制度---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保护”和“维持”这个“生下来”的小孩,被他自己想象营造出来的各种魔鬼吓的发疯,吓得不知所措。认清真正的你不可能是被生下来的,也不可能死亡,那么所有恐惧就远去了,所有苦恼来到最终末尾。

朝向完美的灵性扩展和进化,这想法恰恰是那一向贪吃的思维心智所营造出来的想法。它扰乱秩序的同时又在空谈秩序,破坏安宁的同时又谋求安宁。它把它自己想象成不完美的,以便于它不断的持续躁动下去,正是基于它相信自己不完美,所以它永远不可能找到完美。这就好像一个自追其尾的小狗,玩着一个永远在原地打转的游戏。一旦当它忽然明白了它自己就是完美本身,永恒本身,它只不过是在妄想着从非实体性的想法和梦幻中找到实体性的自己,于是这闹剧结束了。

你正质问:“我是谁?” 然后你不会获得任何回应,因为只要获得回应,就是假的。你也许会有某个念头,某个想法,某概念冒出来,然后你会觉得你已经找到你自己了,这依然只是个想法,你永远不可能看到你的本体。

解脱永远不属于某个人,它始终是退离个体性。

爱是没有界限的。限定在少数人,限定在局部,那不能被称之为“爱”。

超越这一切。你既不是意识活动也不是意识活动中心的那个“我在”。你真实存在本身是“无自我知觉”的完全整体,完全没有任何自我识别,也不把任何可能出现的现象做自我认同,不论它粗大,微细还是抽象。

对“绝对存在”不可能有任何感知体验,因为绝对存在超出所有知觉体验范畴。另一方面,绝对存在的“自性”是所有每一个感知体验中有感知体验的“因子”,并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多元化多样性的各种感知体验“生效”。这世界也许充满了各式各样有价值的东西,但如果没人去购买它们,它们就没有价值可言了。绝对存在内包所有一切可供感知体验的内容,但如果没有“知觉体验者”,这些内容就什么也不是。那使得感知体验成为“可能/可实现”的,就是“绝对存在”。那使得它们“实际现行”被感知体验到,就是绝对存在的“自性”。

即便说“个体人”和“自性”重新合一,都不太恰当,因为并不真的存在“个体人”,那只不过是一个心智思维,通过想法上的“信念”所给出的一个貌似真实的幻化现实画面。没有什么是分离孤立的,也没有什么是需要去“联合”的。本来就是“一”。

你真正的家是“空无”,包含所有一切内容的“空无”。

如果有某种东西是你需要时间去达成的,它一定是虚假的梦幻泡影。真实始终和你同在,你就是你本身无须等待什么时间。你只不过就是禁止你的心智思维去想象---在你本身之外去谋求什么。

在你的觉知之外,存在某个外部世界吗?你能超出你所知的范围吗?你能够设想某个世界是超出你的想象范畴的,但它依然还是一种想象,一个想法,无法证实,也不可能被证实。你的亲身感知体验就是你的证据,而它只对你有意义。当别人在你的亲身感知体验中显现出来时,别人也只是你感知经验上的“真实”,你的亲身体验,别人谁能完全拥有呢?

你到达或者即将到达那状态的任何想法都是虚幻的。不论在意识活动内发生什么,都是纯粹的梦幻泡影,一种幻觉。所以牢牢记住这一点:“认知”就是“意识活动”,所有一切事物都正在意识活动中发生着。带着“认知”,停留在“我在”,安静的观看,别追赶任何别的念头想法(“我在”感,这知觉也是念头,根念),别卷入在意识活动内升起的其它念头。必须确凿无疑,完全彻底了解的是:所有一切都是暂时的,转瞬即逝的变化,这些不断变化的“一时”现象,根本不影响你的真实状态。

并不真有什么条件要去满足,也没有什么状态要去达成。没有什么事情真的被完成,也没有什么东西真的被放下。只是看清并且记住,无论你知觉到什么,都非“你”,也非“你的”。这都是在意识活动领域内才有,但你不是这个活动领域,也不是活动内容,甚至不是这活动领域的观者。这只是你的模糊错觉---你要想获得某种结果,你就不得不努力的去“做”些涉及这结果的事情---你陷入这种模糊错觉中,企图,诉求,期望,未能成功的失败,挫败感----这全都在阻碍你,正把你拉到反面。单纯的接受所有发生的一切,无论发生什么都单纯的观看,并且知道你本身超越所“发生”的一切。(你并没做什么,那只是发生,没有谁真的存在,也没有谁真的成功和失败,没有真实的作者,也没有真实的受者。一切选择,判断,决定,行动,都只是整体和谐下的“发生”。)

归根揭底,你唯一的毛病就是热情洋溢,热心的把你所知觉到的一切都等同为你本身。扔掉这习惯,记住你不是你所知觉到的东西,运用你超然状态下的警觉洞察力。

除非你尽你所有的努力,努力奋斗到极致,否则你不会相信“努力完全是徒劳”,努力不会把你带到任何地方去。个体自我是如此自信,除非它彻底精疲力竭却依然徒劳无功,否则它才不会放弃“努力”。单有言辞思想上的确信还不够。困境和各种艰难努力的事实,才能够显示出“自我印象”的绝对虚假不实性,显现出你根本不是作者,并没有真实掌控能力的事实。

我们生活在“未知”中,在“未知”中前行。所有已知都是曾经发生的,已经消失的东西。(都是记忆。而且这些记忆将会逐步模糊,残破,变得越来越模糊,支离破碎,直到消失的无影无踪。)

你没有的,你不可能给予,而且你并不拥有一切“非你”。

你是否认识到---只要你有一个要去捍卫的“自我”---你就一定情绪激动,一定非常暴力?

所有“可知觉体验到”东西,都是虚幻的表象,身份认同于“可知觉的表象”,把知觉体验到的东西等同为自身,这就被称为“一个人”,当这种认同不复存在,认识觉察到那含藏一切可能性的“整体”早已存在,这就被称之为开悟。

别去干涉你的种种欲求和恐惧。只是问:谁想要?或者谁害怕?

让每一个欲求,每一次恐惧,都把你带回你本身。

唯有旁观者才是真实的,称其为“自性”。

对自性而言,世界就只是一个丰富多彩的戏剧表演。只要它还在表演,旁观者就在观看,并且当戏剧结束,就全忘记了。他时时刻刻都知道,那就是一场戏剧表演而已。毫无恐惧和欲求,当戏剧上演,它就轻松的观看着。

也许把他吓的瑟瑟发抖,或者让他笑弯了腰,但是无论发生在舞台上发生着什么,他时时刻刻都知道,那就是一场戏剧表演而已。毫无恐惧和欲求,当戏剧上演,它就轻松的观看着。

“我在”是永远崭新的。为了“在”,你不必刻意回想。事实上,在你能够知觉体验到任何事物之前,这个“在”--当前临场存在感--“我在”就必定在。此刻当前,你的“在”是被混杂了“知觉体验到的东西”。你只需要去解开那认同,对“被知觉体验”的自居等同,解开对种种知觉体验的纠缠。你一旦认出既非此,也非彼的“纯在”,你就会在种种知觉体验中“了了分明”,你就再也不会被种种“名和相”带入歧途。

Q: 所有导师都建议静坐。那么静坐的目的是什么?

M: 我们了解“种种感官知觉和身体行为”的外部世界,但是对于“种种念头想法,以及各种情感情绪感受”的“内部世界,我们就几乎不了解。静坐的基本目的,就是去“觉察”,并且更深入的熟悉我们内部世界的活动,了解我们的内在生命。最终目的是去了悟生命的本源和“意识觉知”。附带地,静坐练习深刻的影响着我们的性格。对于我们不了解的东西,我们就是它的奴隶;我们完全了解的事物,我们就是主人。不管我们自身的恶习,还是我们性格上的弱点,我们探索和发现它,并且完全了解它的缘由和它运转的机制,通过完全的认知了解,我们就超越它;对于那些,我们之前“毫无察觉,完全不了解”的地方,一旦被带入“觉察和了解”,它们就融化消解了。消解掉这些不知不觉中的执着扣押和排斥,就释放出其中盘旋纠结的能量;内心就有饱满感,并且逐步和谐平静起来。

Q: 和谐平静的内心,有什么意义嘛?

M: 当心平静下来,我们就忽然明白,我们本身是那纯粹的“观睹和见证”。我们就从“经历体验”和它的“体验者”中退离,站在“纯觉”本位上旁观,这[净觉]在那两者之间并且超越那两者。个体人格,是建立在个体自我认同上的,想象着“某种被知觉到的---有形可知觉的现象”就是它自己:“这个是我,我是那样的”,持续地认同着,然而那只是物化显现的“外在世界表象”整体中的某一局部表象。“观者”咔咔拍照下来的画面,都被它认同为它自己。

快感依赖于“别物”,至福则不需要。

自性根本不需要休息。它不在安宁里,而是安宁本身。

唯有心智思想是躁动不停的。

即便这“知觉体验者”也是次要的代理人。首要的基础是意识的无穷无限的广阔领域,可能发生的事情,没完没了的发生,所有“曾经发生,正在发生,以及将会发生”的“不可数无穷潜在性”。当你看到任何东西的时候,它就是最终的“整体结果”,可你把它推想成,你看着一个“云”或者一个“树”的概念。

学会不带概念猜想的直接观看,不带概念扭转的直接倾听:这就够了。停止对根本上的“无形无相也无名”---诿于“种种名称和形相”,“知觉感知”的所有每一种模式,都是“自觉的,主观的”,凡是被看到,被听到,被触到,被闻到,或者被感受到的“念头,想法,期待,想象”,都在心智思想活动范畴内,并且不是真实事实,认清这些,那么你就会体验到平静安宁,不受恐惧的影响。

即便是“我在”感,也是由“纯光”和“在/有”的意义所组合的。“I”--{我}甚至不需要“在/有”就存在。同样的,那“纯光”,你是否宣称“我”,它都存在。了悟那“纯光独耀”,你永远不可能失去。在“当前”的那个“存在性”,在意识活动中的那个“觉性”,在所有每一个知觉体验中的那个“兴趣关注”---那是不可描述的,然而却可以完全“心感神会”,因为那儿无别物。

任何想要“醒来”的人,一定不要卷入“想法”,别碰它。

来自“白日梦”的种种想法----它包括:对“过去发生的种种事件”不断懊恼的“想法”,或者有关于“未来会怎样”,那种种恐惧,种种焦虑,种种期待的“想法”。从某人深深的心底,自发喷涌上来的“念头”---人们会说这些念头,完全没走脑,没经过心智思维的一番争论和演绎。这自发喷涌的念头和“白日梦”的种种想法,它们之间是有天壤之别的。前者,不碰它,无视它,看透它的白日梦“无效”本质(过去的已经过去,想再多也是无效徒劳,未来的还未来,想再多也还是徒劳无效);后者,则不能忽视,也不能被驳回。因为它们本质上是自然自发的,直觉即刻流出的,并且从根本上,是“没有概念化思维的”。

最初第一念“我在”,无疑是一个“想法”,这是人们心智思想上无须任何争论或者证据的“想法”。事实上,这最初第一念“我在”的想法,是作为所有后续更进一步“思想”的基础,它是最先的总体概念性“想法”---心智思想进程的“源”。绝大多数人在他们的生活之中,依靠“非直接的”或者说中间有“居间斡旋”的想法---这是一种分离割裂的,二元性的想法---这想法是因为他们把一个“虚拟实体”等同于他们自身,把知觉到的连续变化现象,等同于他们自己真实自我,认为那个被知觉到的“虚拟实体”是所有行为活动的统治支配者(做者)。然而,“直接的”或者说“完全没有中间曲折迂回”的念头想法是“直接处理”的流程,通过这种直接处理的流程,那“非相/无显”的绝对存在,正常的表达显现着它自身。(直心是道场)这样的想法是自然自发的,并且是瞬发即刻的,也因此没有“驻留”的元素,没有“驻留”,没有拖延拉长的持续期间,这“驻留和拖延”是“分离割裂”想法的一种特性。无论何时,只要有“驻留和拖延”的持续时间,那就一定是处于“后加想法”的状态,必然是一个“后来添加的思想进程”在活动---对当前已发生的事件,以表像和二元性来解析编译。(对当前变化不是即刻的自发响应,而是在当前事发之后,利用刚刚留下的记忆去追加一个马后炮的诠释,当机的机锋已经错过,于是不是最佳匹配,不相应。)

除非语言概念性思维的狂风暴雨停息下来,并且头脑休憩在“禁食”状态,否则,无二元性割裂,自发的,即刻直接的想法念头,直觉思维,就不可能浮现;这些自然自发,即刻直觉思维,显然不可能知道什么叫做“束缚和纠缠”。猝发的,即刻的,纯净念头想法(无后加,无驻留)导致纯粹自然自发,流畅的行为活动,没有任何“纠缠束缚”的染色,因为没有任何“虚拟实体”参与牵扯其中。

在知觉意识活动层面,你不可能战胜“苦与乐”...

要超越它们,你必须超越知觉意识活动,你把知觉意识活动,看成--发生在“你面前”的现象,而不看成---发生在“你身上”,不把它看成是---在你之外的,与你相异,和你分离隔断开的,强加给你的事物。唯有这样,你才有可能超越。然后,突然你就不受“意识活动”的影响了,真正的独立,刀枪不入,没有任何东西能侵入扰乱,不动不摇。这就是你真实状态。

“我在”是“梦幻泡影”最后的前哨基地...退离它...

我想让你明白“我在”---这个“总念/根念”,它是“梦幻泡影”最后的前哨基地,退离它。认清这些观念想法的“性质”。慈善,布施,有各种各样的方式,但是最上的“布施”,是完全心甘情愿的放下“我在”知觉体验。如果你完全放下---对“知觉体验”的执着,你就出离“生和死”。

日常清醒状态,代表着“行为活动”;深眠状态,代表着安宁和寂静。这两个状态显现,就意味着“我在/知觉体验”状态,然而{你}---绝对存在,既不是日常清醒状态,不是深眠状态,也不是“我在”---有知觉体验的“有性状态”。除了“我在”感,这知觉体验之外,还有什么别的“在那儿”吗?对于玛雅(Maya)和梵(Brahma)以及诸如此类的“真相”,你内心深处为什么那样担心害怕?弄清楚“我在”是怎么回事,你就毕业了。那“我在”缘起于种种“想法和概念”,是“绑定和束缚”。

一定要弄明白,有关你本身,你不可能问得出一个有答案的问题,因为你不知道你正在问“谁”。

在“我是谁?”这个问题中,“我”是未知的[不可知],因此这个问题可以表达为:我不知道“我”指向什么,“我”含义是什么。

你是什么,你必须亲自探寻。我只能告诉你“什么不是你”。

你不是源自这外在世界,你甚至都不在这个世界内。这世界消失不在,你还独在。

你用你的想象力营造了这个世界,就好像一个梦境一样。

你是做梦者,你不可能把你本身和你的梦境分割开来,

所以你不可能有某个不依赖你的,独立于你之外的“外部世界”。

你不依靠任何东西就独一存在,你是独立的,这世界不是。

别害怕你自己梦幻出的世界,也别害怕梦境世界中的“你”,

停止在一个梦境里四处找寻真实,渴望着“获得”幸福快乐,那么你就会醒来。

你不必知道“为什么做梦”以及“怎么做的梦”,(梦里)这样问下去是无休止的,没完没了的。

放下所有的欲求,保持你内心安静,那么你就会发现。

一个貌似很真实,但却只是观念上的“假我”,能够“做”出什么样的努力奋斗来了解它背后真正的“自我”?一个影子,能够通过什么样的努力奋斗来了解投射它的实体?了解你的真正自我,无需任何现象上的努力奋斗。觉悟“发生”是当概念化思维活动的绊脚石不再障碍,当它被给予一个“条件契机”时,才会那样“发生”。“觉悟”作为“事件”发生,是它被赋予了一个(未被概念思维占用)“空闲”。

“个人荣耀,个体的自尊自豪感”完全彻底消失,就是“我”的涅槃。

没有任何事是由“我”做的,我没做过任何事,一切事情都纯粹只是“发生”。我不预期,不计划,我只是单纯的观看着种种事件发生着,时刻观看并清楚的知道,它们都是梦幻泡影。

如果你已经完全了悟到,你不可能支配种种结果,你对结果没有掌控能力,那么你就不会在乎什么“期望和恐惧”。允许它们到来,让它们来,然后看着它们自行消失离去。别以“关注和殷勤”作为食物,去喂养它们。

四处追逐圣贤智者们,试图依靠他们获得什么,这纯粹是在玩“另类”游戏。牢记你自己的本位,然后锲而不舍的监视你日常的行动坐卧。时刻认真严肃的觉察状态,你就不会失败,一定会打破“心不在焉,不知不觉”,割断颠倒妄想的“羁绊”。

用梦境里的语言,怎么去描述清醒状态呢?语言文字根本不可能描述,语言文字都只是象征符号。

真相不是对“品行良好”的回报,也不是对经历某些考验和试炼的奖章。它不可能被带来。它是原本的,天然的,从未出生的,一切万有亘古的源头。你就是它。你无须行善积德去换取真相。它就是你本身...安心的站着,保持安静。

“每个人都拥有意识”,不要这样讲,要讲就讲“那儿只有意识,意识是一体存在”,在这“独一体”的意识内,所有事物“显现着,并且消失着”。我们的思想只是这意识海洋上的波动浪涌。起伏摇摆的各种波浪,它们来来去去,变来变去。这独一体的意识海洋无穷无限,而且永恒不灭。认识到你本身是这存在,这海洋整体,是天地万物的子宫,所有一切事物的摇篮。以上所讲的都是“指向”上的比喻;真实存在是超出任何表述范围的。

那儿只有一股流动---“感受,观念,信息记忆,观念之间相互作用(思维过程,构想过程)”的流动。身体是一种纯粹的抽象概念,我们的意向是试图在“差异差别”导致的多样化多样性分歧中,探寻统一整体的“一体性”,所以“身体”这个抽象概念就被这“意向”构想出来。(身体)这一抽象概念引起高度关注,并且完全沉浸在这概念上,很少有人洞察到他的真正本质本性。这就好像盯着大海表面的波浪涌动,被海浪的种种变化所吸引,完全痴迷于这些动荡变化的神奇,彻底的忽略了那海面以下的深邃和浩瀚。

存在能以它的沉思捕获一切事物,但存在无法捕获它自己。

仔细的观察你自己,你会发现,无论意识活动的内容是什么,对这些内容的那个“目睹-知晓-见证”是不随着内容变化而变化的。“觉知”是其本身,它不和“事件”一起变动。那事件也许是快乐,或者烦恼,轻微的或者显著的,这“目睹-知晓-见证”的觉知是始终没变化。注意“纯觉”的特别天性,它天然的自身“自然同一性”,稳定不变,连一点不自然的痕迹都没有,走入它的根,你就会迅疾的领悟到这“纯觉”是你真正的本质本性,你所感知不到的,你才能称之为“你本身”。

求道者向外找寻的恰恰源自他本身。除了“我是谁?”之外,其它所有问题都放下。归根揭底,唯一你完全确定的事实是“你在”,一个主观的时刻临场“存在感”。这“我在”感是确定的。“我是这样的人?”就不确定。努力去弄清楚你究竟是什么。要了解“你是什么”,你务必首先调查清楚“你不是什么”。把它们全都调查揭露出来---身体,各种情感感受,想法,时间,空间,这个那个---无论是具体有形的,还是抽象模糊的,凡是你知觉到的,就没有一个是你,它们全都不是你。观照的练习,向你显现出事实,你不是你所观看到的东西,你不是你所知觉到的东西。在心智思维层面上,你只能用否定句式来表达你自己,你越清晰的了解这一点,你就会更快的来到你调查的终点,觉悟到你本身是无限制的存在。

好好做你的工作。每当你有空闲的时候,你就内观,做自觉“我在”的觉察。重要的是,当内在活动它展现它自身的时候,别错过观察了解它的良机。如果你是认真的,你会充分利用你的空闲时间。这就够了。

你的困难在于,你想要了解真相,同时又害怕真相。你害怕它是因为你不了解它。熟悉的事情是已知的,对已知你觉得很安全。未知是不确定而又模糊的,所以感觉很危险。但是要去了解真相就是要和它和谐一致。在和谐一致中,根本没有恐惧的位置。

----Sri Nisargadatta Maharaj   尼萨伽达塔马哈拉奇尊者

“为什么你不快乐?因为你想的所有事情,你做的所有事情,99.9%是为了“你”自己,可这个“你”并不真实存在。”---Wei Wu Wei (为无为)

唯一的障碍,还是一个想法,一个纯粹抽象的观念---“你是一个孤立于内心和外在世界之外的独立自主的实体存在,你与内外世界彼此各自孤立”。你被这个想法卡住。它属于一个由“社会交往,教育,感知体验,观念,二手信息”综合堆积来的“个体性”印象观念。你把真正的自我本身,等同于这个假性的观念“我”,并且生活立足于“这观念”作为观看的出发点,以这个观念为起点,透过这个观念,你观看着周围的一切事物,并且透过这个观念,和周围一切事物联系接触。由于这“个体性”观念和其它所有一切观念一样,是一个被真正的你本身观看到的“客体对象”,所以你活在“客体-客体”的关联关系互动中。---Jean Klein 

你认为的种种麻烦和故障,只表明“这世界运转的方式和路径不合你的意思,不符合你期望的那个样子”。但事实上,就没有任何故障。所有每一事物都以它自身不可避免的展开方式和进程,正在展开着,显露着。所有一切都和谐恰当。你不得不忘记“你”自己,然后伸展你的意识活动,一直到你等同于这整体宇宙。在这宇宙背后的真实存在是纯觉/纯一意识。它没有任何故障和麻烦。你本来就是它。---Robert Adams 

你大概花费了你整个生命,试图去掌控和改造那些---你认为和你的“内疚自责”有关的,和你的“悲惨不幸”有关的,和你的“苦恼煎熬”有关的各种活动,各种事情。你努力奋斗,想让你更有耐性,更诚实,更有爱心,更纯真,更慷慨,更开放,更宽容,更仁慈,更富有创造力,或者更有能力,更有影响力,更快乐,更舒适,更少烦恼。可是,尽管你可能做了不少努力,但那些让你“悲惨不幸”,令你懊恼,内疚,自责的事情,令你苦恼的事情,依然接二连三的继续发生。深刻的审视那想当然的错觉吧---你有“能力”去选择行为方式,你有能力选择决定你的“反应”---事情都是你在做;好好的深入观察审视,是你真的做了什么,还是说,你纯粹只是时刻“观赌见证”着---那每一时刻“你”在做什么,在怎样做。“你是作者,发明人,发起人”请仔细检查“个体自我”所做的这些断言。---Wayne Liquorman 

为什么我们对人生不满,对生活感到失望?

我们没意识到,我们觉得“我”和各种思想,情感,身体上的感受是彼此各自孤立的。这些东西隶属于“我”,是“我的”,“我”认为它们受我的控制,“我”认为它们不应该是“它们那个样子”。我认为我能掌控它们,可它们似乎不受我的控制,自行其事。所以我们抗拒它们,努力要去改变它们。越是努力去改变它们,就越是抵触和抗拒它们,就越是觉得我和它们更为对立。---Wayne Liquorman

我们觉得“我”和这世界,我和其它所有人都是彼此各自孤立的,我们认为他们不应该是他们那种样子,不应该是那样的存在方式。所以我们抵触他们,努力试图改造世界,改造其它人。我们越是努力试图改造世界,改造他人,我们就越是抵触他们,抗拒他们。我们认为世界不应该是这个样子,因为它不合我意,于是我骗我自己,我要帮助这个世界变的更好,这听上去多么的崇高,但实际意图是为了让世界更合乎我的利益,让我更快乐。我们认为他人不应该是那个样子,因为他人不合我意,于是我骗我自己,我要帮助人们变的更好,这听上去多么的高尚,但实际意图是为了让他人更崇拜我,更让我满意,让我快乐。我们认为我自己不应该是这样的,因为我对我不满意,于是我要改造我,以便于我能够自由的改造世界,改造他人,这样才让我快乐。---Wayne Liquorman 

我们觉得自己被隔离在真理之外,可问题是,什么是真理呢?

我们渴望去了解它,然而我们越是渴望了解它,我们就越是被隔离在真理之外更远的地方。

这“我”是什么呢?它在哪里呢?

事实上,它就是“观念和感受的相互作用”--这被感知到的“思维进程”本身。那么是谁感知到它?

这个如此努力奋斗,依然无法决定未来是否能够如愿以偿的“我”,它到底是什么?它是谁?

也许“我”才是我们真正要好好调查的!

“我有一个能认知和思考的头脑,并且我有一个身体”。

这陈述,暗含着:“我”是主观主体,头脑思想和身体都是从属于“我”的客观客体。

哪部分是你?哪些部分不是你?如果你所拥有的,作为你所使用的“头脑思想”和“身体”都消失了,

那么主观主体的“你”还在吗?它在哪里呢?

---Wayne Liquorman 

相关文章

  • 《不二论》译文选摘

    ☀ “本体实存”无法被心智了解,然而即便心智不知道“本体实存”,那绝对存在依然存在着。那是所有一切万事万物的源头。...

  • "不二论"选摘

    你觉得你的各种念头想法,都是属于你自己构想的,你认为你的思想都是你自己原创的,事实上它们全都来自于“人类共同体”,...

  • 读文选摘乙

    不放弃,放弃的话,就当场结束了;不哭泣,哭泣的话,只会招惹别人同情你,想哭的时候,就笑;不怨恨,不拿自己和别人比较...

  • 读文选摘甲

    数学思维就是游戏思维,就是穷尽你的想象力去创造一个世界,然后用严谨的论证和逻辑推理去得到一个答案,是一种高度抽象并...

  • “夜晚的光线”与“云中的路” | 史蒂文斯诗全集译后记

    【2008年与张枣合译《最高虚构笔记:史蒂文斯诗文选》,2013-14年译《坛子轶事:史蒂文斯诗选》,2017-1...

  • 英文版《桃花源记》,许你最美的世外桃源

    以下是英语共学社译友Feature的来稿。译文选自罗经国译《古文观止》。Feature 是自由译员,之前托付过她几...

  • 思想总在愚弄你

    群友: 最近看不二论可能看多了,根本不想看了,是怎么一回事? 后山: 不是不二论让你想吐,换成其他...

  • 拉佩尼亚(La Peña)

    译自这里,作者:Deb Olin Unferth 题注:本文选自Deb Olin Unferth的短篇故事集Min...

  • 美文选摘ll但丁《神曲》

    “而这位洞察罪孽者 考虑了地狱的什么地方与那罪相当之后, 便用尾巴在自身上缠绕 那么多的圈数,恰如他(地狱的判官)...

  • 【译】前端BEM命名方法论之二:BEM中的重要概念

    【译】前端BEM命名方法论之一:BEM 官方简介文档【译】前端BEM命名方法论之三:命名惯例 重要概念 Block...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不二论》译文选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eyzt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