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加拿大学霸斯科特·扬的《如何高效学习:1年完成麻省理工4年33门课程的整体性学习法》。看了这书名,凭好奇心也会吸引我去看一看。
什么是整体性读书?就是关联、联想读书。因为世界是互融共通的,知识不是单独存在的。它与死记硬背的孤立机械记忆是相对的。
你说这我也知道啊,有什么可说的。唉,人家就总结出一套经验、模式、系统来了。这里我从“整体读书法”的理论基础、流程、技术来小结一下。
一、“整体读书法”的理论基础
人的大脑是通过数十亿个神经元相互联系形成各种网络回路(神经回路-信息联系的基本单位)来储存信息的。整体性学习就是运用大脑里已有的丰富的神经元网络吸收、整合信息,形成新的关联结构。关联越多,你的理解越透彻。
在此基础上,形成三个概念:结构、模型、高速公路。
结构:就是一系列紧密联系的知识体。结构就像思维王国中的一座城市,城市里有林立的建筑,建筑之间有道路相连。有些建筑高大且重要,与城市中的其他建筑有上百条路相连;就像有些数学题容易做,是因为你那方面的基础数学知识结构特别发达。有的则相反。
最熟悉、成熟、基础的“结构”有感知结构、关系结构、数学结构等。

感知结构是发展得最好的结构。你有大量的图像、声音和情感,这些感觉又互相交织,综合起来就构成了你的生活经验。感知结构是最基本的结构,是其他结构的基础。

关系结构通过故事、人物以及人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清楚地显示我们的实际生活。
比如把“卤化物比惰性气体少一个电子”说成“卤化物和惰性气体在元素周期表上是邻居”,就是关系结构,更吸引人。
数学结构(集合、类型等)的基础因人而异了。
所谓“理解”就是结构高度发达完善的结果。强有力的结构来自概念之间不断的联系。
模型:就是简化的结构、地图、目录。结构是由模型而来。新的知识将以此为基础进行联系和优化。模型从哪里来?生活经验是最熟悉的结构,是模型的主要来源,其他学科中的知识结构也是模型的来源,只要与所学的东西类似,就可以拿来作为模型。
高速公路:就是结构与结构之间的联系。比如治国与治家。
二、“整体学习法”的路径。
主要是获取、理解、拓展、纠错、应用五步。这个学习流程与技术是紧扣的。
1、获取:指信息获取。信息包括随意信息、观点信息、过程信息等。随意信息比较难记,可以用联想法(创造顺序→设定符号→创建联想,- - 疯狂、古怪、滑稽、荒诞的想象是联想法的精髓)、挂钩法(比如数字挂钩法,自己记一个适合自己的0-9的数字形象)。
2、理解,就是了解信息的基本意思,并放在上下文中联系,这是学习的最基本联系。它有三层次:理解、拓展、应用。
3、拓展,就是形成模型(目录)、高速公路和广泛的联系,最后成长为一个结构。这里是整体性学习的开始,是最难的地方。
拓展有三种主要方式:深度拓展、横向拓展和纵向拓展。
深度拓展主要指知识背景的探究;横向拓展主要是找类似(比如古希腊与古中国);纵向模式主要找不同中的相同,模式、规律(比如春夏秋冬、人生四季)。
“拓展”是整体学习法的重点,而纵向模式又是“拓展”中的重点。它使用的技术主要是比喻法和内在化。
4、纠错,是在模型和高速公路中寻找错误,删除无效联系。
5、应用,在实践中调整。
整体性学习的顺序(包括其他线性概念模型),在现实中的运用都是多线性的、圆型的,而不是单线性的、扁平的。
三、技术
最好的技术就是纵向拓展阶段中需要使用的比喻法(人生如四季)、内化法,以及流程法、图表法。
这里主要说一下比喻法、内化法。
比喻就是在不熟悉的知识和熟悉的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步骤就是先确定记忆与要理解的信息,然后在个人经验中多角度找类似,最后选一个最好的(往往是最先想到的)。特别适合抽象信息。
内化法,是指多感官联动。不仅仅在脑海中出现图像,而且有声音、触觉和情感等,形成一种强联系。特别适合具体信息。
内化步骤:
1、明确概念,具体还是抽象;
2、建立脑中图像,静还是动,最好让它动起来;
3、加入其他感官,触听嗅等;
4、加情感;
5、优化,直到难忘。
图表与图像,适用于“拓展”外的环节,最重要的是方便自己的理解,不在乎漂亮。
“整体性学习法”说起来容易,真正运用起来,内化于“无意识”,也会有一个较长的磨合期。
20210207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