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随笔散文调查研究政论
无产不兴村,无文不雅民,无业不富农

无产不兴村,无文不雅民,无业不富农

作者: 虚怀如谷 | 来源:发表于2018-11-05 14:25 被阅读9次

    最近市政府工作报告的实地调研,对于农村振兴新农村建设,农民脱贫致富三点感触:无产不兴村,无文不雅民,无业不富民。

    一、建立发展产业是振兴农村脱贫摘帽的治本之策。调研发现,安土重迁依然是农村顾深蒂固的“固守”思想理念,“贫穷不出寨,富裕不过村”,守望贫穷不慕富裕,许多大好青春年华者生于斯长于斯,也必将死于斯,对于坚守的这一批群体,我们如何让他们改变当前的生存状态,响应国家大扶贫战略,的确是一个令人烦恼的事情。随着一村一公司,一村一产业政策的推广实施,大多数农村的面貌悄然发生改变,尤其是当农民的钱袋子渐渐鼓起来时,他们的思想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改变,农村产业的兴起改变的不仅仅是他们的收入状态,他们的工作方式以及生活方式也会随之改变,最后改变着他们的思维方式。所以产业的建立与发展是改变农村贫困面貌的根本之策。因为物质的贫穷不可怕,可怕的是思想的贫穷,而产业的兴盛,最终还是间接改变了他们的思维方式。产业的持续发展则是源源不断提供原始资本积累的动力和生活方式的持续改变内生可能性,所以无业不兴村。

    二、培育现代文化是滋养高雅民众的最佳良方药剂。贫困不仅限制发展的想象力,它还伴生野蛮、粗鲁、暴力……多数贫困村不仅仅是交通闭塞经济滞后,更多的是受教育水平程度低,民俗文化落后。卫生习惯滞后,重男轻女传统思想观念严重,“好吃懒做”以及坐等国家政策帮扶情况屡见不鲜,从帮扶到自力更生需要很长的旅程,而将文化扶贫融入到整个扶贫的大环境大政策之中是我们需要思考和着力解决的问题,以前我写过一篇《文化扶贫,扶起的是志气》有很大的反响,各报刊争相转载,其主要论述的是文化提升的脱贫的内生动力,贫穷的根源在于资源的稀缺性、制度的制约性以及个体差异性和区域间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实现真正的相对公平正义,缩小贫富差距不仅是“输血式”的外力帮扶,更应该注重“造血式”的自力更生,而扶贫的逻辑在于消灭绝对贫穷,缩小改革开放以来实行竞争的市场经济完成的贫富差距悬殊,而非否定竞争的存在,故此,在外的帮扶加上以文化为核心触发内在的“改变”之动力,旁那些后发展的群体积极投入和参与到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系之中,谋求自己应有的行业分工和经济地位,这也就是在发展之中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问题的初衷。而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无疑让我们在脱贫攻坚战中找到文化的归宿和文化润物无声的魅力所在,做好文化的品牌,建立贫困地区文化“走廊”,必将是脱贫攻坚的长久之计。文化化人,所以无文不雅民。

    三、拓展创业就业是促进农村社会生态结构“稳定器”。“三变”的普遍推广,农业结构的调整,易地扶贫搬迁,生态移民搬迁,医疗教育的帮扶这些措施初见成效,但离不开农民的劳动,唯有劳动是创造财富的源泉,培育新的创业点和培训新型农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实现创业就业,创造社会财富。没有就业的保障,短期的脱贫也只能是数字的脱贫,而“创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无疑也是实现乡村振兴和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条件。创业创造美好生活,就业成就美好明天。故此,无业不富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无产不兴村,无文不雅民,无业不富农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fajx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