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已在其他平台发布)
两年后的公元844年,杜牧等来了朝廷调任的消息,但不是东风,而是西风,将它吹向长江下游的池州。
杜牧接到召令后,即刻顺长江而下,到了安徽和县的乌江段,这是楚霸王项羽的兵败殒身之地。
楚霸王英名盖世,杜牧也对其十分敬重,于是登岸凭吊。他站在楚霸王自尽的乌江亭前,看夕阳徐徐落下,长江滚滚东去。一股历史的沧桑和遗憾涌上心头。
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楚霸王武功盖世,谋略超群,几乎凭一己之功扫灭秦军主力,推翻暴秦。在楚汉战争中,他也屡战屡胜。但垓下一次失败就陷入绝境。他羞愧难当,无颜见江东父老,于是放弃只身回到江东的机会,毅然自绝,血洒疆场。
但杜牧认为他不应该这样。从一个军事家的角度来看,胜败乃兵家常事,不要因为一次失败就绝望灰心,而要振作精神,卷土重来。越王勾践就包羞忍耻、卧薪尝胆十年,终灭强吴,报仇雪恨。这才是真正的大英雄呀!
他的《题乌江亭》一改千年来对项羽忠义品格的褒奖。独辟蹊径表达了他的遗憾和惋惜。展现了他具有军事家的冷静理性和长远的战略眼光。但是命运没有给他驰骋疆场与敌一决胜败的机会,他只能将一腔遗憾和惋惜,尽付长江东流。
他对项羽的惋惜,又何尝不是对自己的惋惜呢?
他上任的池州在黄州以东,虽非黄州般僻“僻左小郡”,却也是吴头楚尾,仅1700多户人家,依然是偏远之所,荒凉之地。他依然没有摆脱流放一样的命运。
杜牧在池州任上多么相对轻松。因为前任刺史是杜牧的好友李方玄,他已把池州治理得井井有条,杜牧只需查漏补缺,小作修补。
他闲来无事,心中的郁闷却没有丝毫减轻。正如他在后来给友人的一封信中说:“三守僻左、七换星霜、拘挛莫伸、抑郁谁诉”。
一再任职荒僻,他盖世的才华没有任何施展的机会,岁月蹉跎,他已42岁,却一事无成,他的心时时受着煎熬。
那一年的清明,孤身在外的杜牧觉得自己蹉跎半生,功无所成、才无所展、落魄流放、理想成空。他觉得愧对名满天下的爷爷、也羞对英年早逝的父亲,他在匆匆奔走中竟然照顾不了重病未愈的弟弟。他愁肠百结,更觉凄凉,只想找个地方一醉方休。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他就是欲断魂的那个路人,他的愁苦在现实里无法宣泄,只能靠酒来解脱。坎坷失意的旅途,从宣州到扬州、从黄州到池州,他一次次端起酒杯,饮着自己的血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