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城里的人,老向往乡村的生活,觉得傍依有山有水的大自然,才是活着应该去的地方。可居住在乡村的人,却羡慕极了城市人,认为那里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热热闹闹,才是人一辈子该去的天堂。有著名作家,早就看破了这种“围城心理”;也有西方心理学家,把这形容为“酸葡萄效应”。无论从什么角度去描述、去思量,都反映出了普罗大众惯常的心理状态。
![](https://img.haomeiwen.com/i16659558/ab59a4b29b7ee45f.jpg)
来到多元化的移民国度,细观来自世界各国游子,真正走出来的人,似乎并不都是地处偏僻、贫困地域的人。恰好相反这些出来的人,在本国都有着优渥条件,属于根本无需离乡背井、非要出来打拼的人。换一种说法,那些本来处在不利的环境和条件,应该通过自身努力,去改变命运的人,反倒没有那种想出来的积极性。当然也有个自身条件具不具备,有没有能力走出来的问题。这些个走出来的人,他们是出来追梦的吗?追的又是什么样的梦?其实不少的人呀,刚出来时要追的梦,大都抱着只要走出来,肯定啥都好的虚无缥缈。可等到走出来,体尝到外面的实际生活,才发觉与没来时的想法,有太多太多的不一样。不一样的很多很多,根本的还在于过往的价值取向,是物质性满足居多,而出来之后则是对精神愉悦的需求感。尤其是来到先进、发达、文明、富有国家之后,人们更多的是享受普通、平凡的生活,享受工作不用加班,不用为了多挣钱去拼;不用把八小时之外的精力,花费在虚头滑脑的无效社交,而是把主要情感,放在与自己家人在一起;是把物质性需求定位在刚好就可,而把愉悦的精神欲求,作为终其一生的价值追求。在这边为社会、为他人提供帮助,被称为做义工的人数,常年保持在350万人左右,最高达到370万人之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成为众人的精神追求、价值取向。
![](https://img.haomeiwen.com/i16659558/2a33f27eaf515e2d.jpg)
以前的人因为贫穷落后,没心思去计较人活一辈子,啥叫活明白、啥叫没活明白;后来物质生活丰裕了,手头多了几个钱,自以为算是弄懂了、搞明白了,但发觉这种懂了、明白了,怎么还是使自己快乐不起来;到了当下更多的人,不再一味穷奢极欲,也开始试着怎样才能精神愉悦,好像对活着也有了几分醒悟。
![](https://img.haomeiwen.com/i16659558/72174b7b01eb8b54.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