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间最有滋味,最值得在日后留念的事情往往不会是那些表面排场大但实际空洞无味之事,而是一些清馨淡雅的事情。比如一个月夜同友人促膝而谈或者与家人在一起吃一顿普通的晚饭,这样的时刻才是洋溢着幸福的清欢之时。
-----------题记
初秋的夜晚,白日的喧嚣热闹早已褪去。夜凉如水,秋虫还在草丛中不知疲倦的鸣叫。
一盏灯,一杯茶,一卷书,月移山影到窗前。莫名就想起了了那句“人生有味是清欢”。
有时候,喜欢一句话或者一个词,是不需要理由的,就像喜欢一个人。
“清欢”二字,读起来便有一种清淡素净的质感,浅浅的,缓缓的洇开,不世俗,不招摇,安逸而素淡。
西雨斜风作小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其实这阕词很简单,苏轼说的是和朋友到郊外去踏青游玩。
吹着小风沐着细雨多惬意呀,喝了浮着雪沫乳花的小酒,配着春日山野里的蓼菜、茼蒿、新笋,心情舒畅。然后自己赞叹着“人间有味是清欢”。
苏轼是个挺有意思的人,在官场,擅诗文,会做菜,懂生活,历经起起伏伏却又生性旷达,几乎算的上中国几千年历史上最牛逼的文艺青年了。
这首《浣溪沙》,苏东坡在旁边写着“元丰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元丰七年,也就是公元1084年,对苏轼而言正是人生的又一个转折点。
苏东坡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我们都不陌生。
少年进京应试,名动京城,后因王安石变法自请出京,又因乌台诗案困于囹圄险些丧命,被贬黄州一呆五年,千古佳作《赤壁赋》就写于此时。
1084年(元丰七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幼儿不幸夭折。
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不去汝州,留在常州居住。这首诗就作于赴任途中。
经历了人生的潮起潮落,这一年间的大喜大悲,这阙词,这一句“人间有味是清欢”显得尤为难得和动人。
被贬到黄州时,他像农民一样耕作,享受收获的快乐。
当孩子们跑过来告诉他:种子发芽了,他再跑过去看着针尖般冒出地面的绿苗,会欢喜得像孩子般跳起来;
他在乡村酒肆喝酒,被粗野的醉汉推来推去,他在文章里记下了朋友们的名字:潘酒监,郭药师,庞大夫,农夫古某,还有一个悍妇。
这样的苏东坡能写出“老夫聊发少年狂”“醉笑陪君三万场”“大江东去”这样的豪情让人击节赞叹;也能写出也“无风雨也无情”“此心安处是吾乡”“人间有味是清欢”这样清简而深刻的句子。
所谓的清欢,想来并不依赖“人间有味”。世事无常,哪能诸事顺遂,向外求的一切,总有求不得的苦恼。但有清风明月,常在襟怀,山川湖海,俱有诗意。
最美好的东西,往往都是免费的。
林清玄先生曾这样解释过清欢二字,“清欢,就是清淡的欢愉”。
品尝一杯闲茶,漫吟几句诗词,聆听一曲旋音,是清欢。
偶尔有空,约个朋友喝个下午茶,聊聊天谈谈心,又或是什么都不做,和着淅淅沥沥的秋雨,静静地发个呆,也是清欢。
可见,清欢并不难寻,都是寻常日子的滋味,简单的,平和的,淡泊的。
人间有味是清欢。心中的欢悦,越是淡然,越是长久。每日的柴米油盐相守,日子像白开水一样淌过。
可是,最终能让你回味的,却依然是这相濡以沫的柴米生活。
反而是有些,花前月下,海誓山盟,甜言蜜语,这些看上去轰轰烈烈的东西,如昙花一现,如烟花一绽,便淹没在时间的长河里。
年少时我无法体味,喜欢那些鲜衣怒马的日子。
渴望外面世界,沉醉每次未知的开始,向往浓烈率意的人生。
想要那些动人心肠的感受:肆意的哭笑、任性的舍得、鲜明的爱恨、清晰的对错……
以为,那就是人生最好的模样。
总有一天,人生的底色会由繁杂转为简单。
从前要就要个浓墨重彩。现在,干净清澈单一就好……
最后,人的心里始终应该有点什么——无关爱情,无关岁月,无关这疼痛与甜蜜,只有关这一点点寂寞,一点点风声,一点点独自的清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