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幼儿园》这本书不是讲幼儿教育的,当然也不是面向幼儿教师或者幼儿家长的。作者是一手缔造已经风靡全球的少儿编程语言Scratch的人、主导开发历代乐高机器人的米切尔·雷斯尼克,个人认为这本书更适合教师读,尤其适合信息技术教师读。
作者认为过去一千年最伟大的发明不是印刷机、不是蒸汽机、不是电灯、也不是计算机,而是幼儿园。福禄贝尔将“广播教育”转变为“互动模式”,在1837年开办第一家幼儿园,所秉承的理念是:更好地了解周围世界的办法之一是让孩子们创造出这个世界的模型,用自己的双手,通过自己的研究,“重新创造”这个世界;“重新创造”和“玩乐”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福禄贝尔创造的玩具跨越了许多界限,将艺术和设计与科学、工程结合,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环境,让他们可以在其中运用创造性思维,进行创造性表达。
从幼儿创造性游戏中,作者发现了一个创造性学习螺旋。
创造性学习螺旋想象:孩子们首先想象出一个城堡,以及住在城堡里的家庭。【整体规划】
创造:想象远远不够,孩子们把想法变成行动,创造出了城堡、塔楼和故事。【付诸实践】
游戏:孩子们在不停地修改和重建他们的作品,试图建造一座更高的塔楼,添加新的故事情节。【自我反馈、自我修正】
分享:一组孩子合作建造城堡,另一组孩子合作创造故事,两组孩子互相交流想法。孩子们对城堡的每一个构想都可以变成推动故事情节新发展的契机,反之亦然。【分工协作】
反思:塔楼倒塌时,老师会过来鼓励孩子们思考它为什么会倒塌,以及怎么能搭建出一个更稳定的塔楼。老师可能会向他们展示摩天大楼的照片,孩子们会注意到,摩天大楼的底部比顶部宽,于是他们决定,在重建塔楼时,也把底部建得更宽一些。【问题解决】
想象:当孩子们经历创造性学习螺旋的全过程后,又开始想出新的主意,有了新的方向。要不要在城堡周围再建造一个村庄?要不要为村庄里的生活创作一个木偶剧?……【反思改进、迭代更新】
这个创造性学习螺旋在幼儿园里反复出现,虽然所用材料各异,创作类型也各不相同,但核心过程是一样的。
作者认为,创造性学习螺旋是创造性思维的引擎,这其实和研究团队在进行创造性项目合作时的过程是类似的,于是,由此制定了一套帮助学习者成为创造型思考者的指导原则——4P学习法,即项目(Project)、热情(Passion)、同伴(Peers)、游戏(Play),并在Scratch社区进行实践,支持那些基于热情、与同伴合作、以游戏精神从事项目的人。
项目:创建项目是Scratch社区的核心活动。当学习者使用Scratch时,他不断地创建项目,并不断地通过创造性学习螺旋,深入了解创造过程。
热情:当人们致力于自己关切的项目时,常常愿意花更多的时间,更加努力地工作。因为Scratch能支持许多不同类型的项目,包括游戏、故事、动画等,所以每个人都可以致力于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并随着新想法的出现,继续致力于新的项目。
同伴:创造力的开发是一个社会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合作、分享并建构彼此的作品。将编程和在线社区融合在一起的Scratch,本就是为社会互动而设计的。学习者可以通过自己编写教程与社区成员分享自己的专业知识,也可以通过竞赛和评论向其它成员征求意见。
游戏:Scratch通过支持有趣的实验来培养学习者的创造力,鼓励他们冒险尝试新事物。很多学习者积极拥抱这种游戏精神,不断尝试新的项目类型,以及与社区成员互动的新方式。
4P学习法从学科特点看,信息技术学科在培养学生创造力方面承担着更重要的责任,也更具优势。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让他们始终保持学习的热情,作为教师要做的,只是精心设计适合的项目,提供宽松、安全的学习环境。
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苦恼的是学生普遍“设计能力差”“缺乏创造力”,会举一反三、创作属于自己的项目的简直凤毛麟角。自从尝试在一年级开设“创新思维表达”校本课程以来,我发现,其实孩子缺的不是想法,而是有意义、有目标地想法,所以创造力是可以慢慢培养的,关键看我们怎样引导学生观照自己的想法,从无意识学习走向有意识学习。
牛顿一定不是被苹果砸到的唯一的一个人,但只有牛顿才能从中发现万有引力;阿基米德也一定不是第一个使用浴缸泡澡并发现洗澡水溢出的现象,但也只有他想到了将不规则物体浸入水中通过测量排水量计算物体体积的方法;我们也经常会发现我们身边有的人在遇到问题时经常会灵光一闪就能找到问题解决的关键。这些“顿悟”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创造过程中的一小部分,当你在某一个领域思考得足够深入,当你经常会习惯性地主动发现事物之间的关联,当你对事物的规律有足够的关注时,新想法、新见解才会在需要的时候迸发出来。任何一个人富有创造力的想法,通常发生在想象、创造、游戏、分享和反思的许多个周期之后,是在经历了创造性学习螺旋的多次迭代之后才会出现。
在培养学习者创造力的过程中,“奖励”机制并不能有效促进学习者进行创造性活动,作者在这方面也进行了阐述。行为主义心理学代表桑代克、斯金纳的理论对教育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的同行经常会通过奖励的方式鼓励理想行为。很多有据可查的实验证明,“奖励”机制对与简单重复、特定时间内完成特定任务的训练是有效的,但对于需要发挥创造性思维才能解决的问题,如果有报酬的话,不仅会限制参与者的创造力从而降低其效率,也很难产生长效机制。“内在动机”才是创造力和长期坚持的关键。
“内在动机”激发的是学习者“自主动机”而不是“受控动机”,当一个人觉察到做事情本身的意义时,才能全身心、专注地投入进去,也就是这本书“后记”部分提到的,从“我有”到“我是”,从被动到积极主动的生存方式的转变。作为教育者,不仅让自己选择和追求“我是”的生存方式,也需要影响、引导我们的学生走向追求“我是”的生活,不以教授知识和技能为目的,而是让学生在经历创造的过程中成为他应该成为的完整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