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人文社科读书
《项脊轩志》之悲,悲在何处?

《项脊轩志》之悲,悲在何处?

作者: 罗绮 | 来源:发表于2018-06-04 22:01 被阅读199次

引语

很多人不知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但却熟悉“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一句,以平直之语诉尽有情人的悲哀,敛而深情。

在我看来,《项脊轩志》一文可以用“敛而深情”四字来概括,散文中并未直露作者的悲哀之语,而是通过记叙生活碎事间接呈现,但却因为这种间接、曲折、幽深而让情感变得更加醇深绵长。不过在对这篇散文的理解上,却似乎存在浅表化的问题,以高中的语文课举例(因本篇散文收录在高中语文书中,所以很多人对这篇散文的认识从高中课堂中开始),学生的理解多停留于文本所呈现出来的生活片段以及从这些片段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但是这种理解往往是表面的,只看到了悲的表现,或是被文字的细腻而打动,却不知道造成悲的真正原因,但如果能够意识到隐藏在这种悲的情感之后的渊源,或许就能明白为何一篇看来自然平和的散文却带给人无法摆脱的悲哀了。

因此本文将从《项脊轩志》文本本身出发,并结合作者的其它作品以及关于作者的传记,探究造成作者之悲的深层缘由。

(一)自慰之悲

首段是整篇散文的明亮之处。从言语上看,清新自然;从音韵上看,灵动婉转;从句式上看,四字句间杂散句,整齐又不乏自由之美;从内容上看,改造老屋,种植草木,畅意读书,欣赏自然风物,实为生活中的可喜之事。但如果联系作者的家世背景,并把自己代入作者的身份角色,设身处地,这种可喜就值得读者深思了。

文中提到祖母说的这样一句话:“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归有光的另一篇散文《先妣事略》记载:“外祖与其三兄皆以资雄,敦尚简实”,从这两处我们可以窥见作者家世背景的庞大与雄厚——不过这是过去式了。如今“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这个旧日的大家族已连房屋的日常修缮都无法维持,在“百年”的修饰语下,只显出变迁的苍凉感来。即算是改造后的阁子,也只能做到“不上漏”,能“日影反照”而已,依然不是读书的好地方。虽然文中说此为“可喜”之事,但实际上也是一个落魄书生的悲中作乐而已。

昔时繁荣鼎盛的官宦家族,如今却连一个光亮的、不漏雨的、干燥的书房也已是无法求得的奢望,这种今昔的对比,如何不让人感到悲哀。

(二)亲情失落之悲

归有光八岁丧母,在《先妣事略》中,他这样写母亲离世后的情景:“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卒。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伤哉!”对于八岁的孩子来说,母亲的离世并未带给他强烈的触动,死别是一件懵懵懂懂的事情。然而随着思想的成熟,愈来愈感受到对母爱的需要,但这种需要却无法被填充,只能在老妪的讲述中获知关于母亲生前的片段,以慰聊对母亲的想象。

根据归有光《先妣事略》的记载,母亲勤劳和善,注重子女教育,当他能够背出《孝经》时,母亲便十分开心。这是作者对母亲的有限的记忆之一,因为有限所以深刻,而作者之后的成长,也处处能够见出母亲的品质在其身上的表现,可见母亲对他的影响之大。

在《项脊轩志》一文中,“先妣抚之甚厚”与“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两句,也简单鲜明地刻画出了母亲仁爱、仁慈的品质。但母亲身上的好,却更增加了作者的悲哀,且一生无法去除。“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馀则茫然矣。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先妣事略》)

除了母爱的丧失,大家族中其他亲人之爱的丧失也是造成归有光悲哀的原因。而其他亲人之爱的丧失,又与另一层面的传统礼法紧密联系起来。

(三)礼法失落之悲

从祖母劝勉归有光的话来看,这个家族曾有过辉煌的历史。可以联想到,当其祖上身居高位的时候,在这大宅中,一切都是遵从礼仪规范,充满秩序的。而随着家道的败落,这种礼仪与秩序却分崩离析。文中写到:“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小门和墙将原本南北相通的宅邸分裂成孤立的区域,象征着亲人关系的阻隔。“先是”,“迨”,“始”,“已”,“再变”这些词则表明作者见证了这个分裂的过程,每一个变化都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作者心里一个重要的节点。

除了亲人关系的疏离,宅中环境与礼节的杂乱无序也为归有光笼上了一层悲哀的情绪。“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厨房应是一个家族的私密之所,不适宜客人进入,而如今客人却要通过烟火气的厨房才能进入宴席场所,实在令人尴尬;厅堂本是一个家族招待宾客、议事的严肃场所,进入厅堂,即能感其威严,常象征着一个家族的等级秩序,而现在却被乡野的生禽占了去,亦可见家族秩序的失落。

那么作者为什么会如此关注以上这些变化呢?这与他的家族观念和礼法秩序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

作者十分向往传统的家族秩序。他祖父的高祖,死前留有遗训:“吾家自高、曾以来,累世未尝分异。传至于今,先考所生吾兄弟姊五人,吾遵父存日遗言,切切不能忘也,这种观念在无形中影响教育着作者,使他对家族中的分异之事尤为敏感。

这种对礼法秩序的追求自然而然地影响了作者在志向上的确立,他希望自己能够入仕为官,重振其祖上的政治与经济实力,从而让现已离析的家族重新归于统一。

(四)理想失落之悲

笔者写到此处,愈发感到归有光是个敏感细腻之人。《明史·列传》中记载“每听讼,引妇女儿童案前,刺刺作吴语。断讫遣去,不具狱”,这种仁慈亦与其敏感细腻离不开。

谈到“敏感细腻”,脑子里便不由自主地浮现出“软弱”这个词来,但此处的“软弱”毫无贬低之义(就如同我曾经在某本书上看到,古罗马的文明是由软弱的书生在战火中保护下来的)。在一个软弱的人身上,更见得理想之痛。

作者在写读书这件事时,记载了祖母这样一句话:“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既可见祖母对于作者的关心,也从侧面反映出在这个家族中,已少有人读书了。在这种无人重仕的家族环境下,作者却自觉读书,不免让人思索其中的原因。笔者猜想这便与作者天性的敏感细腻有关,当家族中的其他人习惯于眼前的这种落败杂乱时,作者却会将此种景象往前追溯,进而追问为什么会导致这样的情况,当他意识到是经济实力与政治地位在其中起着决定作用时,便自然而然地确立了对权位的追求。“比去,以手阖门”的记述也可见作者对身边人事的细腻的关注,这也许只是祖母不自觉的动作,但在作者看来,这种动作里面寄托了祖母对自己的期望,被人期望就不能使他人失望。这种对身边人事细腻的关注与先祖思想的无形熏染,使得作者常常在无形之中为自己加压,背负着理想的重量。

“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一句应是多年后归有光重回旧斋时所为。归有光二十岁考中秀才,随后六次不中举,难以实现入朝为官,振兴家业的志向,再念及祖母生前对自己的深厚期待,此时已到中年的归有光禁不住长哭起来。

(五)爱情失落之悲

妻子是除去母亲和祖母之外,对归有光产生了巨大影响的第三个女人。在归有光的散文《寒花葬志》中,我们可以从侧面窥见其与妻子生活的快乐与融洽。本文也写道“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对于一个贫贱的书生来说,这种陪伴减少了多少苦闷啊。

归有光的妻子大抵还是一个活泼的女性,“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可见妻子在娘家常常提及并夸耀丈夫的书房,才引得小妹的好奇。让人不禁联想,归有光的妻子在娘家是如何向家中妹妹夸耀自己的丈夫的呢?当妻子在归有光面前说这件事的时候,是怎样一种快乐的表情呢?

然而这位给归有光的生活带来亮光的女子并没有陪伴归有光一直走下去。当归有光看见亭亭如盖的枇杷树时,似乎便能看见妻子快乐又活泼的神情,但一切都只是虚幻的,如何不令人悲伤呢?

小结

从上述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知道,造成归有光之悲的更根本的原因是其对于传统礼法理想的渴求与细腻敏感的性情,它们使得作者背负起沉重的责任,始终渴求爱的抚慰,但在现实生活中,这种追求却处处遭遇阻碍,无法实现。因而散文中的悲不仅仅是自慰之悲、亲情失落之悲、礼法失落之悲与爱情失落之悲,更是一个充满理想的有情人在荒诞、悲凉命运前的无可奈何之悲。

相关文章

  • 《项脊轩志》之悲,悲在何处?

    引语 很多人不知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但却熟悉“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一句,以平直之语诉...

  • 《项脊轩志》我来导读

    方丈小屋,赏书香雅韵之喜,观斗转星移之悲。是人亡物在,是岁月变迁。喜是项脊轩,悲是项脊轩。今天让我们走进归有...

  • 悲(林子茵)

    悲伤,是一种伤心的情绪。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提及:“多可喜,亦多可悲。”总观全文,他悲往事不再,悲家族兴...

  • 仲夏读《项脊轩志》有感

    仲夏之季,余于家中,适逢雨天,拜读震川先生文集之《项脊轩志》一文,感于其文其事其情,遂作一首: 仲夏读《项脊轩志》...

  • 【项脊轩志】读后感

    读【项脊轩志】已经是很多年前的事了,今天又读【项脊轩志】,感触多有不同。 【项脊轩志】的作者是明代散文家归有光。他...

  • 偶阅《项脊轩新志》

    首先,请原谅我写下项脊轩新志这个词。 《项脊轩志》是明代文学家归有光所作的一篇回忆性记事散文。《项脊轩志》里头的那...

  • 项脊轩志

    项脊轩1,旧2南阁子也。室仅方丈3,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4,雨泽下注5;每移案6,顾视7,无可置者。又北...

  • 项脊轩志📮

    明代:归有光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

  • 项脊轩志

    项脊轩志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shèn)漉(lù),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

  • 项脊轩志

    (一) 项脊轩,是我旧时居住的一间小房子。屋子很小,只能容纳一个人居住。屋子有大约百年的历史,现在我故地重游,空气...

网友评论

  • f28238ce54a8:请问:分析一篇文章,都有哪些角度呢?
    f28238ce54a8:@罗绮 还不知论文是何滋味:relaxed:
    f28238ce54a8:@罗绮 我高三:blush:
    罗绮:@baji 按照大学写论文的套路,首先是找到一个主题,然后再在这个主题下分点进行分析。比如这篇文章的主题就是分析《项脊轩志》的悲的深层原因,然后我就从这四五个角度来分析。

本文标题:《项脊轩志》之悲,悲在何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fkus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