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青春
公益路上 遇见更好的自己

公益路上 遇见更好的自己

作者: 2012融会贯通 | 来源:发表于2016-12-15 16:36 被阅读0次

    我身边有很多年轻的志愿者,他们默默地参与着公益事业,奉献自己的光和热,服务他人的同时也收获了更好的自己。

    热爱讲解的“80后”志愿者王莺

    王莺在天津市博物馆讲解青花瓷

    在天津博物馆听志愿者王莺讲青花瓷,你会被她深深吸引:如此博学多才,她一定是历史或文物专业的高材生。其实不然,“80后”的王莺,本职工作是一名会计,两年前机缘巧合成为天津博物馆的志愿者讲解员。

    “当时文化中心图书馆有个非遗讲座,邀请了很多曲艺名家。爱好曲艺的她每周日上午都去听。因为离家远,去一次就把周围也转转。连续八周,我把旁边的博物馆都遛遍了。直到有一天,我遇到当时志愿者的领军人物,他把青花瓷讲得那么美,我一天都跟着他听。听完,我按捺不住要学、要讲。回家后,我把这位老师的讲解录音转化成文字自己试着练。最终在这位老师的指点与力荐下,我通过考试被破格录取,从观众变成志愿者。”

    王莺主讲五楼青花瓷、二楼精品等常设展。她的讲解特别吸引人,因为她从一开始就与背稿子讲解走的是两条路。很多老观众会发现她的讲解总在变,因为她明白了更多,讲得就更透些。

    王莺的讲解总是吸引很多听众

    接受“行家观众”的指点是王莺摸索出的“近路”。观众中有历史老师、拍卖行职员、收藏爱好者。“他们教我的比我教他们的多。有一次我讲完青花瓷,一位观众问了几个很专业的问题。我说我是外行,为了讲解才去学的,只能起到普及作用。于是这位观众就从头到尾把他掌握的知识给我讲了一遍。我那场青花瓷讲了60分钟,这位观众给我讲了70分钟,都是干货,让我获益匪浅。”每逢开新展览,王莺还会把相关精英朋友们约来,把他们看出的门道记下来,自己消化后再讲给观众们听。

    “开始我认为做志愿者是奉献,是给予,是我在帮你们。慢慢地我发现我是在帮自己,在这里我不只会遇到知识、文化,还会遇到志同道合的伙伴,遇到给予指点的观众老师,遇到再次来博物馆赴约的熟悉面孔。这种感觉就是——在路上不孤单。而且我收获得更多,我变成了更好的自己。”没有收入、很累,这些都阻挡不了王莺对讲解的追求与热爱,她每周都会推掉其他事情来博物馆讲解。

    很多观众听了王莺的讲解爱上博物馆,有的甚至在她志愿精神影响下也成了志愿者——天津、杭州都有,王莺从心里替她们高兴,她说:“她们可以帮助更多人爱上博物馆,同时也能遇到更好的自己,我知道这收获有多大,我替她们高兴。”

    积极参加社团做公益的大学生吴一飞

    吴一飞是天津商业大学一名大二学生。“从小我们接受的教育就是要互帮互助、懂得感恩、乐于奉献。大一社团宣讲时,紫色蒲公英社团的活动深深触动了我。”一直想尽自己所能帮助别人的吴一飞就这样加入社团做起公益。

    朝气蓬勃、积极做公益的吴一飞

    一年半的时间,吴一飞完成很多公益活动。例如:每两周固定参加一次为“瓷娃娃”患者开展的小课堂以及义卖活动……关于义卖,吴一飞告诉笔者,他们通过义卖“瓷娃娃”制作的手工艺品为“瓷娃娃”募集善款;通过在“感恩节”义卖鲜花和手工制品,为外来务工子女购买暖冬物品。

    在各种公益项目中,吴一飞最牵挂的还是那些乐观开朗的“瓷娃娃”,“‘瓷娃娃’因身体原因无法正常上学,我们每次过去都会尽可能多教他们一些知识,丰富他们的生活。”吴一飞说,与“瓷娃娃”接触最大的感受就是他们和普通孩子一样,天真、善良,并不像未曾谋面时所想的那般脆弱。课堂上他们都很积极、渴求知识、珍惜学习机会。

    吴一飞和赵大哥在参加活动的路上交流谈心

    吴一飞印象深刻的是10月河东区举办的国际盲人节消除盲道活动。“我们负责本次活动的盲人来回帮扶。活动中,我负责接送30多岁的赵大哥,来回路上赵大哥和我聊了许多。他和我分享了他的心路历程——从茫然无助到坦然接受。赵大哥告诉我,他一有空就会去文化宫看盲文书籍,如今他已找到工作。他还教导我好好珍惜大学时光。”听了赵大哥的话,吴一飞下决心,一定要在最美好的年纪,付出最多的努力,创造自己的价值。

    现在,吴一飞正参加一个造血干细胞项目,进行科普宣传,号召更多大学生加入中华骨髓库。

    虽然公益活动经常占用周末或学习时间,但并没有影响吴一飞的学业。

    做公益,吴一飞说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学习,“大家一起做公益,一起努力,会更有前进的动力。学习别人身上的优点,我也能不断修正自我。”吴一飞骄傲地说。

    义务教大家手语的段力丹教师

    如果说吴一飞是行走在公益路上的一名大学生,那么下面这位女孩段力丹,则将公益之路延伸到工作后。

    26岁的段力丹是和平培育学校的一名教师。大学学习手语翻译专业的她,因为热爱手语专业,从2013年参加工作起,就一直利用业余时间免费义务教大家手语。现在她培训的学员已经有150多人了。

    段力丹展示手语

    “大学时我是志愿者工作部部长。从2009年起,我就接触了很多残疾人,比较了解他们的生活状态,像买东西问价格这样简单的小事,聋人就需要别人的帮助。”段力丹告诉笔者,全国有两千多万聋人,而手语翻译员人数、手语推广力度都有待提高,聋哑人在生活中存在很多因沟通而产生的困难和阻碍。

    段力丹和学员做出手语动作合影

    “记得一次在地铁上,我和一位聋人朋友用手语聊天,对面乘客排成一排盯着我们看。怕朋友心里难受,我就很礼貌地看向对面的人,没想到朋友用手语告诉我:没关系,你要看我,咱们继续说。”段力丹说,大多数人觉得聋人是受助方,但其实除了语言外,聋人和我们没有什么不一样。对聋人的理解让她结交了很多聋人朋友。“他们带我爬山摄影,带我体会此处无声胜有声的真挚快乐。他们的世界和我们一样丰富多彩。”段力丹希望更多人重新认识聋人,她说,教手语就像在搭一座桥——让聋人融入社会、让普通人亲近他们。

    2014年,段力丹开办了手语学习班。借鉴天津市残联手语培训教材,结合学员水平,她自己编写了手语初级班、中级班教材。培训时间在周末或平日的晚上。学员们职业不同,有教师、营养师、销售人员、公司会计等。各个年龄段的学员都有,最小的2岁,最年长的50多岁。让段力丹高兴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进来。

    2岁的小学员做起手语萌萌哒

    段力丹特别感谢那些学习手语的人。“因为他们愿意来学,才给了我去教手语的机会,才让我的梦想得以实现。”段力丹说,教手语是她的责任、她的使命、她的荣幸、她的快乐!她会一直做下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公益路上 遇见更好的自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flbm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