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y,baby
“江湖传闻,有个津津乐道”
...
平等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在教育的范围内,平等应当存在于任何人与他人的关系之间,存在于老师和孩子,孩子与幼儿园(学校),家长与孩子的关系中,并体现在日常生活中,这也是教育的关键。
案例
下面是电影《看起来很美》中的一个片断,很典型地呈现了幼儿园与孩子的关系,老师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或者说,成人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一个是成人,要求的是服从;一个是孩子,被要求服从者; 一个是强制者,一个是受制约者。
老师:“小朋友记住了啊,加饭举右手,手掌伸直。方静,你错了,这边是右手!加汤举左手,看着我,握住拳头。这边,握住拳头。吃饭不许讲话啊!”
老师:“方方,你要干什么?”孩子:“我要尿尿。”
老师:“可见你洗手前没撒出尿,对不对?以后必须养成饭前上厕所的习惯,不许吃饭期间拉屎撒尿。扣你一朵小红花!”
孩子:“……”
在这种强制与被强制的关系中,我们看不到平等,更看不到自由。一个人在身体、情感、意识、思想和意志上不受制于另一个人叫自由。这种自由的状态来自于彼此平等的关系。
孩子与老师的关系、与家长的关系,或者将来与任何人的关系, 都应该是平等的关系。这样,他们才可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很少有成人跟孩子的关系是真正平等的,因为很少有成人真正认识到自己跟他人的关系应该平等,而孩子属于“他人”中的一员。
平等的关系究竟是什么样子?平等意味着孩子不应该受制于任何人,这种“受制”还不仅仅表现在现在的状态中。
在前面提到的电影片断中,“不许吃饭期间拉屎撒尿”是在行为上来控制一个人,“扣你的小红花”,是在意志上控制你,这种关系是典型的不平等的关系。
看到幼儿园孩子和老师的场景,没有哪个家长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和自己受制于他人,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但是,家长们是不是真的给了自家孩子以自由,平等地对待孩子了呢?
今天为什么我们很难把自由平等的理念体现在生活的各个角落, 尤其不能体现在孩子身上呢?
原因是我们没有在平等的关系中长大, 没有这样的生命体验。一旦我们面对孩子,就自然地套用了我们从小体验过的与父母之间的相处模式。
其实我们并不知道该怎么办,不知道该怎样对待自己的孩子。有的父母想好好地对待他的孩子,但他一张口就是说教:“爸爸跟你说,你这个事情该怎么怎么做,这才是个好孩子。”话一出口就变成了一个定式了,这个定式就是他高高在上,孩子是一个受教育者。
这就形成了我们目前所面临的情景:
我们就这样长大了,我们和父母的关系就是服从的关系。当我们想给孩子更多的自由、更平等的生存状态时,才发现已经很难做到。
/End.
文章摘自——范津导师家庭教育系列书籍之《家庭教育孩子的幸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