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到身边不少朋友都为孩子的教育问题操心、焦虑。雪师的《老子的心事》,提到了这方面的内容。我通过阅读,结合自己的理解,来谈谈自己的感悟。
原文: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解释:圣人治民,人民感受不到他的存在;其次的统治者,人民亲近他、赞誉他;再次的统治者,人民畏惧他;更次的统治者,人民轻蔑他。统治者的威信不足,人民才不相信他。
解释不难理解,大家肯定会说,这明明是治国,和管孩子有什么关系?来,听我说。
一、理清概念
从上文可见,讲述的是统治者与小民的关系。我们都是孩子的监护人,在家庭中占主导地位,我就把家长权做“统治者”。孩子在未成年以前,需要父母的指导和关爱,我们暂且把他们当做“民”。
二、治民的四种境界
第一种,圣人说了,他的治理是让人感受不到的,这就是最高明的治理方法。
大家是不是觉得,这个说法很不可信,撒也不干,不管孩子怎么行呢?所以在读圣贤书的时候,大家都是按照字面的意思理解,然后就歪曲了圣人真正的深意。
此处的教育模式是不暴力管教孩子,始终靠自己的言行去感化他,让他自己学会选择。要像最好的朋友那样理解他、尊重他、帮助他,不要像主人一样奴役他。同时,也不要把孩子举得高高的,过分宠爱,被他所驱使。家长要做的,不过是和孩子平等相处。
怎么才叫做言行感化呢,是不是听上去很难?其实我说个小例子,大家就明白了。
瑶瑶一直有阅读的习惯,这令朋友们很是羡慕,问我怎么做到的?我被问得一愣,因为我确实没有刻意引导过她。
比如大家常做的亲子阅读、妈妈讲故事等,我一件都没有做过。我最喜欢泡在阳光房里,煮一壶茶,翻几页书,欣赏头顶的蓝天白云和窗外亲手栽培的花草。读书,与我来说,本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你会问孩子,昨晚睡觉没,吃饭了吗?肯定不会吧。当好习惯成为了生命的程序,就像“道”在我们生活中的运用一样,它是润物细无声的,不需要刻意去做什么,它会如自然规律一样,按部就班地运行。而你,只需要在一旁陪伴、欣赏即可。
有句俗语,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你自己不爱读书,天天拿个手机刷抖音小视频,难道还指望孩子给你讲《道德经》?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能做榜样,还要教育孩子,才会产生上文所说的“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想要孩子拥有阅读的好习惯,那么请你放下手机,先培养自己阅读的习惯。在家庭教育中,你想要孩子完成的任何事情,你不妨反问自己,我喜欢吗,我自己能够做到吗?只有自己做到了,才有资格教育别人。也只有你做到了,孩子才会相信你,愿意听从你。
当然,这个境界似乎有那么一丢丢难。老子说,如果你学不会,还有一个稍微简单点的方法,是什么呢?
我们明天接着聊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