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网站地图
美文美图
最新动态
你好,欢迎访问
好美文阅读网
个性皮肤
搜索
网站首页
美文
文章
散文
日记
诗歌
小说
故事
句子
作文
签名
祝福语
情书
范文
读后感
文学百科
美文摘抄
节日文章
名家散文
网名大全
座右铭
口号大全
面试技巧
说说大全
阅读答案
诗词默写
流言蜚语
节日祝福
好句子
经典台词
谚语大全
亲情故事
友情故事
表白情书
工作报告
活动总结
心得体会
专题汇总
美文网首页
升纬
《思考,快与慢!》书摘
《思考,快与慢!》书摘
作者:
巴山小羊儿
| 来源:发表于
2017-07-30 08:03 被阅读0次
《思考,快与慢!》书摘
《思考,快与慢!》书摘
第一部分 系统1和系统2
第1章
1、系统1的运行是无意识且快速的,不怎么费脑力,没有感觉,完全处于自主控制状态。
系统2将注意力转移到需要费脑力的大脑活动上来,例如复杂的运算。
系统2的运行通常与行为、选择和专注等主观体验相关联。
系统2的动作需要集中注意力,而注意力是有限的。当人们太过专注于某件事时,就会屏蔽掉其他事情,即使是平时很感兴趣的事也不例外。所以:我们会忽视显而易见的事,也会忽视自己屏蔽了这些事的事实。
2、系统1是自主运行,系统2通常处于不费力的放松状态,运行时只有部分能力参与。
系统1不断为系统2提供印象、直觉、意向、感觉等信息。如果系统2接收了这些信息,则会将印象、直觉等转变为信念,将冲动转化为自主行为。通常情况下,系统2会稍微调整或是毫无保留地接受系统1的建议。
总的来说,你(或你的系统2)所想所做的大多数事情都是由系统1引起的,但当事情变得困难时,系统2便会接手难题,系统2出马,所有事情都会迎刃而解。
3、自我控制需要集中注意力,需要付出努力。换言之,控制思想和行为是系统2的任务之一。
第2章
1、最省力法则主张,如果达成同一个目标的方法有多种,人们往往会选择最简单的那一种。因为懒惰是人类的本性。
2、一些至关重要的任务只有系统2才能执行,因为这些任务需要付出努力和控制自我,由此方可抑制系统1产生的直觉和冲动。
第3章 惰性思维与延迟满足的矛盾
1、自我损耗:一种如果必须强迫自己去做某件事,而此时这件事又面临一个新的挑战,你就会很不情愿或是根本无法进行自我控制的现象。
在积极进行复杂的认知推理或者忙于要求自我控制的任务时,人的血糖就会下降。这一概念的大致含义是,自我损耗的影响能通过注射葡萄糖得到缓解。在大脑中储存一定量的糖,可使自己表现得不那么糟糕。
2、很多人过于自信,过于相信自己的直觉。他们显然觉得认知努力没什么意思,会尽量避免费力思考。当人们相信某个结论是正确的时候,他们很可能会相信支持这个结论的谁,哪怕这些论证不正确。如果系统1也参与到活动中来,人们总会先得出结论,然后才进行论证。
聪明不仅是指推理的能力,也指在记忆中搜寻相关信息和在必要时调动注意力的 能力。
避免思维上懒惰的人可以被叫做“勤快人”。他们更机警,思维更活跃,不会满足于貌似正确的答案,对自己的直觉也常持怀疑态度。心理学家基思.斯坦诺维奇认为他们更理性。
3、忍住了诱惑的孩子在认知任务——尤其是高效地重新分配注意力方面的控制力更强。
儿童控制其注意力的能力和控制其情感的能力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4、斯坦诺维奇的核心观点是应当将理性和智力区分开来。肤浅的或者惰性思考是一个反思缺陷,是一个理性的错误。
第4章 联想的神奇力量
1、联想激活:事物在大脑中唤起的想法激发出许多其他想法,而且这些联想的行为在大脑中迅速扩展开来。
能引发记忆的词也会引发情感,还能引发面部表情变化和其他反应,比如常见的紧张和回避倾向。面部表情和退缩行为强化了引起这两种反应的情感,这些情感反过来还会强化相应的概念。所有这些都是瞬间发生的,形成一种认知、情感和生理反应的自我强化模式,这种模式变化多样又能形成一个整体,被称为联想的连贯性。
系统1利用联想弄清具体情况,预估可能出现的危险状况,做好应对的准备,同时系统1还会对过去情形的骇人程度进行评估,为当前的事件发展创造条件。这些在一秒钟左右的时间内自主且无意识完成的。
2、启动效应:看到一个词时,人的思维就会立刻产生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是可测量的,同时,很多相关词汇会被激发出来。这种现象称为启动效应。
3、启动效应不只限于概念和词汇。
概念运动效应:由一组词联催生一些想法,这些想法又催生了一种行为。即,由概念影响行为的启动效应被称为概念运动效应。
在相反的情况下,概念运动效应也同样适用。如:觉得高兴就微笑,则微笑也会使人感到高兴。启动效应往往能产生连贯反应。
4、P41 案例:办公室茶水间供应茶水和咖啡,这需要职员自掏腰包将相应的费用投到价格表下方的“诚实盒”里。接下来的10周时间,价格表上方被轮流贴上鲜花图片或一双眼睛的图片。“诚实盒”里的钱有了明显变化。从平均水平来看,“眼睛周”时盒子中的钱是“鲜花周”时的3倍。显然,仅仅是一种象征性的监视符号便可促使人们改善自身的行为。产生这个影响的过程没有任何意识的参与。
5、系统1带给你各种印象经常会变成你的信念,而且是你作出选择和展开行动的动力源泉。它可以将当下的情形与新发生的事情联系起来,再结合对近期的各种预期考虑,对发生在你身上或你身边的事情作出心照不宣的解释。系统1包含了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模式,能立即估测哪些事情是正常的,哪些是出人意料的,它是你作出快速直觉性判断的依据,且这种判断十有八九是准确的,而你的所有判断活力几乎都是在这一系统的指引下毫无意识的完成的。然而,系统1也是你直觉中很多系统性错误的根源。
第5章 你的直觉有可能是错觉
认知放松的原因和结果
在放松、愉悦的状态下,系统2更不愿意工作,人也因此更容易相信系统1给出的判断。因此清晰美观的字体、简洁明确的描述,甚至是一个朗朗上口的名字,都有助于让人信服。
1、曝光效应,又称多看效应、(简单、单纯)暴露效应、(纯粹)接触效应等,是指个体接触一个刺激的次数越频繁,个体对该刺激就越喜欢的现象。 (扎伊翁茨称,曝光效应的产生是因为一个刺激的重复曝光并没有产生不好的影响,这样的刺激最终会成为一个安全信号,而安全的就是好的。(互联网上频频出现未成年人凌虐或被凌虐的视频,大概跟曝光效应有关。因为对此类事件施害人的处罚很轻甚至仅以批评教育为主,这也会导致未成年人乐于跟随或实施。)
2、创新是发生在能让人联想无限的环境中的。1960年前后,年轻的心理学家萨尔诺夫.梅德尼克称他已发现了创新的本质——创新与出众的记忆力有关(创新的是极佳的联想记忆)。远隔联想测验——这个测验直到今天还常常被用来研究创造力问题。
心情能影响系统1的运行,当人们感到不舒服和不开心时,就会丧失自己的直觉。好心情使系统2放松对行为的控制:当人们心情好时,直觉和创造力会增强,但也会放松警惕,易犯逻辑性错误。
第6章 意料之外与情理之中
1、从第一次的惊喜到第二次的习以为常。
系统1的主要功能是维护并更新个人世界的模式,它呈现的都是常态下的思维模式。这个模式由许多联想和结果共同构成,这些联想由情境、事件、行为等概念引发,而结果总是伴随着某种规律出现,有可能是两者同时出现,也有可能出现时间只差那么一点点。随着这些联系的形成和加强,联想概念的模式逐渐展出现发生在个人生活中的各种事件的结构,这一模式还将决定个人对当下的理解和对未来的理解。
我们能相互交流,因为我们关于世界的知识和对文字的运用水平都相当。对于很多事物的常态我们都有认识,这些常态给我们提供了背景知识。
一个插曲如果反复出现就可能不那么令人惊喜了;在某些情况下,消极的期望很快会变成积极的。
2、因果关系错觉
因果性解释:人们习惯于用因果关系解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人们总是很不恰当地将因果性思考用于需要统计论证的情景中。统计性思维总是根据事物的不同类别和总体性质得出个案的结论。系统1并不具备这种推理能力,系统2通过学习可以进行统计性思考。
第7章 字母“B”与数字“13”
1、完整的环境可能帮助理解其中的每一个因素。在没有清晰情境的情况下,系统1会自行建立一个可能的情境。当我们对答案不确定时,系统1就根据过往经历去赌一个答案。
2、是什么让你相信了那些荒谬之词?
当人们劳累或精力耗尽时,更容易受那些空洞却有说服力的信息影响。
联想记忆的动作是导致“确认偏误”的原因之一。
3、光环效应与群体智慧
光环效应又称“晕轮效应”,是指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本质上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认知上的偏误。注重第一印象,而后续信息在很大程度上都被消解掉了。
群体智慧:是由许多的个体合作与竞争中所显现出来的智慧,它看似有自己的思想。
避免光环效应的一个普遍原则:消除错误的关联。
独立判断原则(及解除错误关联)可以直接应用到工作中。如,在开始讨论某个问题之前,先让与会的每一位成员各自写下简短的意见阐明自已的观点。这个过程很好地利用了小组里不同知识和见解的价值。而开放性讨论这一常规做法总会注重那些发言早而又强势的人的意见,使得其他人一味附和他们的观点。
4、眼见为实的想法往往让我们仓促作出决定。
联想机制一个最基本的结构特点就是它只能回忆起已被激活的观点,系统1善于提取当前激活的想法来构建最可信的故事情节。无法从记忆中获取的信息(即使是无意识的)可能并不存在。
过于自信:我们经常考虑不到有可能尚未掌握对判断起决定作用的那份证据,却总是认为眼见即为事实。此外,我们的联想系统更倾向于选择已被激活的连贯模式,抑制怀疑和歧义。
框架效应:同一信息的不同表达方式常常激发人们不同的情感。比如“手术后3个月内的存活率是90%”和“手术后3个月内会有10%的病人死亡”,虽然两个表述的意思完全一致,但前者更容易引起受众的积极感受,哪怕受众都是医生(专业人士)。
比率忽略:尽管你清楚地知道A的可能性比B的可能性大,但在考虑问题时,总会忽略这个事实。而觉得自己的所见即为事实。
第8章 我们究竟是如何做出判断的?
1、看照片预测竞选胜出者,为何其准确率可高达70%?
托多罗夫发现,人们总会结合力量和可信度两方面因素来评估一个人的能力。刚毅的方下巴和自信的微笑便可告诉我们,这个人很有能力。人们往往在投票前就会对那些不具备我们认可的面部特征的候选人持否定态度。对于那些信息贫乏、爱看电视的投票者来说,面部特征表现出的能力对其投票影响较大,其受影响程度约为那些信息丰富、看电视少的投票者的3倍。
系统1理解语言,这种理解是建立在一些基本判断基础之上的,而这些判断通常又是在洞察事实和理解信息的基础上作出的。这些判断包括对相似度和代表性的判断,对因果关系的属性以及对联想和样本的可用性的判断。
系统1能解决好平均问题,对总量问题束手无策。
2、与强度等级匹配的描述。
3、思维的发散性让我们作出直觉性判断
第9章 目标问题与启发性问题形影不离
目标问题就是你想要作出的评估。
启发式问题就是你绕开原来的问题去回答那个更简单的问题。
“启发”这一术语是指协助寻找各种难题的恰当答案的简单过程,虽然找到的答案常常并不完美。当人们按照要求对可能性作出判断时,他们实际上是对其他事情作了判断,并且认为自己已经完成了判断可能性的任务。遇到很难的“目标问题”时,如果脑海中马上出现了一些与之相关联且容易回答的“启发性问题”答案,系统1通常便会采取这种“替代”的做法,采用替代问题的答案。
系统1的另一项能力,即强度匹配可以解决答案与原始问题的关联关系。相似的强度匹配可能适用于所有的问题。
思维发散性的自主过程和强度匹配可以使能映射到目标问题的简单问题有一个或多个答案。
1、立体启发法:远处的物体看上去更高大
2、情感启发式:因为喜欢,所以认同。(心理学家保罗.斯洛维克提出了“情感启发式”的概念,认为人们的好恶决定了他们的世界观。)
3、系统2搜寻的信息和论据多半局限于与已有看法一致的信息,并不着意对其进行调查审核。
系统1的特点:
生成印象、感觉和倾向;当系统2支持这些行为时,它们就会成为信仰、态度和意图。
自主且快速运行,只需付出较少努力,甚至不用付出努力,没有自主控制的感觉。
当发现(搜寻)特殊形式时,能接受系统2编控来调动注意力。
在接受了一定的训练后,能够做出熟练的回应,产生直觉。
为联想记忆激发出来的各种想法创造连贯形式。
将认知放松感和真理错觉、愉快的感觉以及放松的警惕感联系起来。
区分常态中令人惊奇之事。
推断原因和意图。
忽略歧义,按捺住心中的疑问。
夸大情感的一致性(光环效应)。
将注意力集中在当前的证据上,忽略不存在的证据(眼见即为事实)。
作一些基本估测。
通过常态和原型来表现集合,但不要将两者看成一个整体。
通过测量确定不同程度对应的匹配物(比如音量的大小)。
真正去计算,而不是空想(思维的发散性)。
有时用简单点的问题替代难题(启发法)。
对变化的感知比对形态的感知更敏锐(前景理论)。
对可能性作出过高估计。
对数量越来越不敏感(心理物理学)。
对损失的反应比获得更强烈(损失厌恶)。
严密设计决策问题,分别进行讨论。
第二部分 启发法与偏见
第10章 大数法则与小数定律
1、大样本比小样本更精确。
小样本比大样本产生极端结果的概率大。选择小样本的研究者只能看自己是不是能选对合适的样本了,因为小样本的出错风险可能高达50%。
2、人们对样本的大小没有足够的敏感性。
3、对随机事件作出因果解释必然是错的。
夸大对小样本的信任只是众多错觉中的一种——比起信息的可靠度,我们会更加注重信息本身的内容,其结果就是我们会将周围的世界变得比数据所能证明的更加简单和统一。在想象的世界中过早下结论比在现实中更有把握。
统计学家的很多观察研究都可归结到因果关系的解释上,但他们却不承认是这样的。许多事实其实只是巧合,包括事件的采样。对偶发事件作出因果关系的解释必然是错误的。
比如某家医院出生婴儿性别可能有如下的序列:
男 男 男 女 女 女
男 男 男 男 男 男r> 男 女 男 女 男 女
出现这些序列的可能性其实是一样的。但是随机过程会产生许多序列,以使人们相信这个过程完全是不随机的。
第11章 锚定效应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1、锚定效应:人们在对某一未知量的特殊价值进行评估之前,总会事先对这个量进行一番考量。一旦你要考虑某个数学是否会成为一个估测问题的可能答案,这个数字就会产生锚定效应。比如,你在老师买房要花多少钱时,也会受到要价的影响。同样的房子,如果市场价格高,它就显得比市场价格低时更有价值,即使你决心抵制价格的影响也没有用。(人们的判断明显受到没有任何信息价值的数字的影响)
2、对锚定值的调整常常是不足的。
如:家长要求孩子应将音乐调到‘适当’的音量,但听着特别大声音乐的孩子即使想这样做也难,还会认为家长忽视了他们真心作出的让步,这是因为他们无法从充分的高锚定值中调整过来。
调整不足是软弱或懒惰的系统2的一种失误。
3、暗示就是一种锚定效应。
如果有人只是提起某件呈,而他的话却促使我们去看、去听或去感受这件事,此时的情形就可以用锚定来形容。
4、锚定效应解释了为什么限量购买是一种有效的营销策略。
当价钱是买方和卖方唯一要协商的事时就会出现锚定效应,先发锚定有着重大的影响。
大体来讲,有意地“为对方着想”的策略也许是抵制锚定效应的好方法。例如,在第二个提议人将其注意力集中在对方能接受的最低值或对方无法接受的费用上时,锚定效应就会削弱或消除。
第12章 科学地利用可得性启发法
1、可得性启发法定义为通过“实例呈现在脑中的轻松程度”来判断概率的过程。
2、意识到自己的偏见有利于团队关系融洽。
启发法不直接说出(事件发生的)频率,而是列举那些使你轻松想起相关实例的因素,其中每个因素都会成为偏见的潜在来源。
例如:研究人员问夫妻双方:你为此地保持整洁作出了多大贡献?用百分比来表示。此外,夫妻俩还回答了如“倒垃圾”“发起社交活动”等类似问题。他们自我估测的贡献率合计超过了100%。一个简单的可得性偏见就可以对此作出解释:夫妻二人记得自己的努力和贡献比记得对方的清楚得多,而且可得性的不同导致了对频率判断的不同。(偏见不一定是自私的)
你做的事情偶尔会超出自己的分内事,但你应该知道,当你有可能有这种感觉时,你的团队里的每个成员也都可能有同感。
3、可得性偏见会影响我们对自己或他人的看法。
自我评估是由事件呈现在脑海中的轻松度来衡量的。轻松地想起某件事的体验比想起事情的数量更重要。
跟着系统1走的人更容易受可得性偏见的影响,比那些警惕性更高的人受影响的程度更大。
4、在下面这些情况中,人们都在“跟着感觉走”,提取轻松度对他们的影响要大于其回想事例内容带给他们的影响:
当他们同时忙于另一件需要付出努力的任务时。
因他们刚刚想起生命中的一个快乐片段而心情大好时。
如果他们在抑郁量表中得分很低的话。
尽管对这项任务所给话题的了解达不到专家级水准,但他们也算是对此领域了解颇多的新手了。
当他们跟着感觉走却拿了高分时。
如果他们(或别人令他们感到)很强大时。
第13章焦虑情绪与风险政策的设计
1、记忆的动态变化为灾难、担忧和越来越松懈的心理这一循环作出了解释。如:随着时间的推移,对灾难的记忆就会变得模糊,担忧和防备的努力程度也会减弱。
2、被闪电击中与食物中毒,哪种意外致死率更高?
我们脑海中的世界并不是真实世界的准确反映;我们对事件发生频率的估测也会受到自己接触这些信息与频率与个人情感强烈程度等因素的影响。斯洛维克说,在生活的很多领域中,人们形成的观点和作出的选择直接表达出其情感和取舍的基本倾向,而这些行为完全是在毫无意识的情况下作出的。情绪启发是替代的一种,即将简单问题(我对它感觉如何)的答案当作较难问题(我对它评价如何)的答案。
如:当人们更青睐于某项技术时,他们就会认为此项技术更有优势、风险更小;如果他们不喜欢某项技术,则只会想到其缺点和寥寥几个优点。正如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所说:“感性细节掌控理性大局。”情绪启发式通过创造一个比现实更明了的世界来简化我们的生活。
3、如何避免小概率的风险事件演变成公共危机?
桑斯坦认为美国现行的监管体系暴露出优先处理事件不明确的糟糕状况,这一体系更多的是对公众施压作出反应(桑斯坦越来越相信,对风险带有偏见的反应是导致公共政策中优先处理权不稳定和错位的重要原因。立法者和监管人员对民众的无理要求可能会反应过度,因为他们有着很强的政治敏感性,也因为他们和其他民众一样容易抱有同样的认知偏见),而不是谨慎客观地分析具体情况。为降低风险而采取的风险监管和政府干预手段应该以成本和利益间的理性权衡为指导。对具体情况的谨慎而客观的分析,其自然单位是拯救生命的数量(或者是寿命,用寿命做自然单位可能会更注重对年轻人的拯救)和钱财的数量。
效用层叠:即集体信念形成的自我增强过程。经由该过程表示的认知触发一连串的反应。它通过在公共话语中增强影效用而增强此感知的合理性,这一过程的驱动机制包含信息的、名声的动机:个人通过部分了解他人的外在想法,为了保持社会认可的利益而通过部分扭曲自己的公开反应而支持上述认知。效用野心家——操纵公共话语内容的行动主义分子——总是力图触发效用层叠以推进其计划。
效用层叠是一连串自持事件,它可能开始于相对次要的事件的媒体报道,然后会引起公众恐慌和大规模的政府行动。有些情况下,关于某一风险的媒体报道能抓住部分公众的注意力,这部分注意力进而会变成激愤和焦虑。这种情感反应本身就是一种宣扬,会推动媒体跟进报道,继而会令人产生更大的焦虑,波及面也更大。通过“可得性倡导者”,这个循环有时候会因为那些“可得性专业户”——专门负责连续不断地散布扰乱民心消息的个人或组织——的操纵而加速运行。媒体竞相制造吸引人眼球的头条新闻,危险也随之升级。一些科学家和其他领域的人士试图抵制这种日益增长的恐惧和厌恶情绪,然而收效甚微,非但没有达成初衷,反而激起了不少敌意:所有宣称危险有些夸大其词的人都有“欲盖弥彰”的嫌疑。这是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因为每个人对此都很上心,政治体系的回应也会受公众情感强烈程度的影响。此时效用层叠就要重新设定优先考虑的事件。其他风险和关乎公众利益的资源利用方式也都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拉夫运河因有毒垃圾在雨季中引起水进污染超标事件;苹果上喷洒化学品艾拉引起恐慌事件。)
艾拉事件说明我们的大脑解决小风险的能力有个限度:要么完全忽视,要么过于得视,没有中间地带。桑斯坦发明了“概率忽视”这一短语来描述这一模式:想到了分子(即在新闻中看到的悲惨新闻),却没想到分母。
第14章 汤姆的专业是什么?
1、依据典型性作出预测是下意识的行为
对典型性的判断替代了对概率的评估。尽管通过典型性作出预测的做法很普遍,但是在统计学上这一做法并不是最优选择。
2、典型性启发的两宗罪
第一宗罪:过于喜欢预测不可能发生的(低基础比率的)事件。
第二宗罪:对证据质量不够敏感。(当你怀疑信息的可靠性时,可以做一件事:作概率判断时,往基础比率那方面想。)
基础比率:简单地说,罐子里有红色和绿色两种弹球,你清楚两种颜色的球各有多少,于是某一特定种类的弹球所占的比率就被称之为基础比率。
3、用贝叶斯定理来约束直觉
以相对合理的基础比率对结果的可能性作出判断。(基础比率十分重要,即便是在手头的案例已有证据的情况下依然如此。)
质疑你对证据的分析。(因为,通过分析证据得到的直观印象通常都会被夸大。)
第15章琳达问题的社会效应
1、合取谬误:通过直接比较,人们总会认为两个事件的联合出现比只出现其中一件事的可能性要大,此时就出现了合取谬误。
2、典型性属于一连串可能同时发生且联系紧密的基本评估,最具典型的结果与特性描述结合在一起就会生成最有条理的信息。而这些最具条理的信息却不一定就是可能性最大的,但它们“貌似正确”,稍有疏忽,就很容易混淆条理、貌似正确和概率这三者的概念。合取谬误是直觉和逻辑间的矛盾冲突。
3、少即是多:
示例:甲乙两组人分别判断AB两组餐具的价格。A组一套40件,其中有10件被损坏。B组一套24件,完好无损。甲组所有人分别查看AB两组餐具后,给A组一套35美元,B组一套30美元。乙组分两部分,一部分只查看A组后给出价格为23美元,另一部分只查看B组后给出价格30美元。
在组间研究情况下作判断时,直觉就会起作用;在综合评估中,逻辑原则在起作用。
4、示例:
“他们构建了一个非常复杂的情节,还坚持说这个情节出现的可能性很大。这不是真的,这只是个貌似合理的故事而已。”
“对于贵重的产品他们还附赠一个便宜的小礼物,这样的话,整套产品就不那么吸引人了。少即是多就是这个意思。”
“很多情况下,直接的比较使得人们更谨慎也更有逻辑性。不过,也不常是这样。有时即使正确的答案就在眼前,直觉也会打败逻辑。”
第16章 因果关系比统计学信息更具说服力
1、因果关系基础比率与思维定式
统计学基础比率:是指某一事件所属类别的事实总量,与单独事件无关;而因果关系基础比率则会改变你对单独事件的看法。
统计学基础比率普遍受到轻视,当人们手头有与该事件相关的具体信息时,有时还会完全忽略这一比率。
因果关系基础比率被视为个别事件的信息,人们很容易将这一比率与其他具体事件的信息结合丐来考虑问题。
思维定式是指人们会(到少暂时会)将自己对某个团体的看法延伸到这个团体中每一个成员的身上(团体存在某些问题,其中的成员无一例外也都会有这些问题)。系统1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它代表了范畴规范的原型范例。因为我们会在记忆里储存与所有这些范畴的事物或人相关的一个或多个“规范的”典型形象。当这些范畴具有社会性时,这些典型形象就被称为思维定式。
2、学习心理学所面临的考验是,你对所处环境的理解是否发生了改变,而不是你是否了解到一个新的事实。
第17章 所有表现都会回归平均值
1、回归平均值现象与表现质量的随机波动有关。
2、第二次的表现与第一次并无因果联系。
运气起了很大的作用。
3、示例:
“她说经验教会她一个道理,批评比赞扬更有用。不过她不明白这是回归平均值在发挥作用。”
“也许圸于惧怕让众人失望,所以他的第二次面试没有第一次那样令人印象深刻,他第一次的表现太优秀了。”
“我们的筛选过程并不是很完美,所以我们会考虑回归性。有些极其优秀的人侯选人也会让我们失望,对此我们并不感到惊讶。”
第18章 如何让直觉性预测更恰当有效?
1、直觉性预测需要校正是由于它并不具有回归性。
2、示例——直觉性预测
“那家新成立的公司已经深入人心了,但我们不能指望他们将来也能做得这么好。他们的营销之路很长,回归的空间也很大。”
“ 我们的直觉性预测的确令人鼓舞,但这个预测可能离现实太远了,还是让我们再看看手中的信息资料,让预测回归到平均状态吧。”
“即使这次投资极有可能失败,我们还是觉得这项投资可能是个不错的想法。咱们还是别说什么这就是下一个谷歌这样的话吧。”
“我读过关于那个品牌的一篇评论,评价极高,然而这很可能只是侥幸成功。我们应该这样想:对这个品牌的评论很多,而我们看到的这个正巧是评价最高的。”
第三部分 过度自信与决策错误
第19章 “知道”的错觉
1、叙事谬误:用来描述存有缺憾的往事是如何影响我们的世界观和我们对未来的预期的。能够吸引人们眼球的那些说法往往很通人易懂,那些说法具体而不抽象,它们认为天资、愚蠢和意图的作用都要超过运气的作用,它们关注的是少数几件已经发生的重大事件,而不是无数件并没有发生的事。任何新近发生的有影响的事都可能成为一个存在因果关系的故事的核心情节。塔勒布指出,我们人类常会为过去的憾事编造牵强的解释,并信以为真,以此来蒙蔽自己。(光环效应通过夸大评估的一致性来保持简单和连贯的特点:好人只做好事,坏人全都很坏。)
引人入胜的故事会使人产生某种必然错觉。事实上,很多实实在在发生过的重要事件中包含着众多抉择,这些抉择会诱导你夸大技能的作用并低估运气对最终结局的影响。
眼见即为事实原则:你会不由自主地去处理手头有限的信息,好像这些信息就是全部事实了。根据这些可得信息,你构建出最可能的故事,如果这个故事还不错,你就会相信它。然而自相矛盾的是,自己所知甚少或是谜题的答案只是初露端倪时,我们却更容易构建出一个连贯的故事。我们满心相信这个世界是有意义的,这份信心建立在一个稳妥的基础之上:我们最大限度地忽略自己的无知。
“知道”这个词的错觉核心是我们认为自己了解过去,这也表明未来也应该是可知的,但事实上,我们对过去的了解比我们自认为能够了解的要少。与此相似的词还有“直觉”“预感”等。为了想清楚未来,我们需要清除自己过去曾经用来表明信念的语言。
2、后见之明的社会成本
人类大脑的常规局限使它没有足够的能力重构过去的知识结构或信念。一旦接受了一种新的世界观(或对世界某一方面的看法发生了变化),你就会立即丧失很大一部分回忆能力,无法回想起自己观点变化之前的那些想法了。这种无法重构过去的想法,这种情况会不可避免地导致你低估自己受往事影响的程度。
后见之明的偏见对决策者的评估行为有着恶劣的影响,它导致观察者不是根据判断过程的合理性来评估一个判断的好坏,而是以结果的好坏作为判断标准。
结果偏见:好的决策如果产生了坏的结果,我们就会责备那些决策制定者;而对那些只是在事后才能明确看出是正确的决策而言,其制定者也不会因此得到什么赞扬。结果越糟糕,后见之明的偏见就越严重。
为什么对成功企业的系统研究中寻求其经营之道的书籍为什么格外有吸引力?将光环效应和结果偏见结合起来就可以对这个现象作出解释了。通过提供人类大脑所需,企业成败的故事与读者实现了共鸣,这里的所需指的是关于成功的简单信息,其中明确表明了原因,忽略了运气的决定性力量和回归的不可避免性。这些故事引起并维持了关于了解的错觉,同时给读者上了一些没有什么持久价值的课,但这些读者却偏偏愿意相信这些内容。
因为运气起到很大的作用,所以我们无法通过对成功的预测推断出领导水平高低和管理措施优劣。
第20章 未来是不可预测的
1、对于一些重要的信念,我们其实根本就没有什么证据来证明其合理性,我们怀有这些信念仅仅是因为我们所爱的人和所信任的人也持有同样的信念。
自信是一种感觉,它能反映出某条信息和处理该信息时所体现的认知放松的一致性。由衷地承认不确定性乃明智之举,但如果有人声称自信满满,只能说明他在脑海里已经构建了一个连贯的情节,当然这个情节未必是真实的。
有效性错觉:是说由于过度依赖基于有限信息的历史经验而不是积极展望未来,投资者无法发现市场存在的随机现象,并且很难放弃自己已经找到市场发展规律的观点,希望得出实际情况与他们的判断相吻合的结论。
2、投资股票的技能错觉
对所有技能的研究结果都表明:个体成就的差异具有一致性。其中的逻辑很简单:如果任何一年中的个体差异完全是由于运气,那么关于投资者和基金的排位就会不规律地改变,年与年之间的相关关系就为零。但是,涉及到技能因素时,排位就会更稳定一些。个体差异性的持久性是一种测量方式,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就能确定这些人是否拥有这种技能(比如医生,治疗的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赖医生的技能。而在市场这样不确定的领域中,这些成功者也许防疫是他运气好)。
3、主观自信与专业文化为认知错觉提供了生存的土壤
交易者的主观自信是一种感觉,不是一种判断。
有效性错觉和技能错觉是由一种强大的专业文化来支撑的。在任何情况下,当身边的人都跟自己持同样的想法时,不论这种想法多么荒唐,人们都能保持一种不可动摇的信念。如果处于金融领域中的专业文化之中,那么该领域中很大一部分人就会相信自己是能做到别人做不到的极少数人之一。这种想法不足为奇。
4、专家预测的准确度比不上扔飞镖的猴子
人们想当然地从对过去的解读中预测未来,总是忽视“未来是不可预知的”这一观点。纳西姆.塔勒布《黑天鹅》中指出,我们更愿意构建和相信对过往的连贯叙述,这种传的故事与读者实现了共鸣,这里的所需指的是关于成功的简单信息,其中明确表明了原因,忽略了运气的决定性力量和回归的不可避免性。这些故事引起并维持了关于了解的错觉,同时给读者上了一些没有什么持久价值的课,但这些读者却偏偏愿意相信这些内容。
因为运气起到很大的作用,所以我们无法通过对成功的预测推断出领导水平高低和管理措施优劣。
第20章 未来是不可预测的
1、对于一些重要的信念,我们其实根本就没有什么证据来证明其合理性,我们怀有这些信念仅仅是因为我们所爱的人和所信任的人也持有同样的信念。
自信是一种感觉,它能反映出某条信息和处理该信息时所体现的认知放松的一致性。由衷地承认不确定性乃明智之举,但如果有人声称自信满满,只能说明他在脑海里已经构建了一个连贯的情节,当然这个情节未必是真实的。
有效性错觉:是说由于过度依赖基于有限信息的历史经验而不是积极展望未来,投资者无法发现市场存在的随机现象,并且很难放弃自己已经找到市场发展规律的观点,希望得出实际情况与他们的判断相吻合的结论。
2、投资股票的技能错觉
对所有技能的研究结果都表明:个体成就的差异具有一致性。其中的逻辑很简单:如果任何一年中的个体差异完全是由于运气,那么关于投资者和基金的排位就会不规律地改变,年与年之间的相关关系就为零。但是,涉及到技能因素时,排位就会更稳定一些。个体差异性的持久性是一种测量方式,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就能确定这些人是否拥有这种技能(比如医生,治疗的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赖医生的技能。而在市场这样不确定的领域中,这些成功者也许防疫是他运气好)。
3、主观自信与专业文化为认知错觉提供了生存的土壤
交易者的主观自信是一种感觉,不是一种判断。
有效性错觉和技能错觉是由一种强大的专业文化来支撑的。在任何情况下,当身边的人都跟自己持同样的想法时,不论这种想法多么荒唐,人们都能保持一种不可动摇的信念。如果处于金融领域中的专业文化之中,那么该领域中很大一部分人就会相信自己是能做到别人做不到的极少数人之一。这种想法不足为奇。
4、专家预测的准确度比不上扔飞镖的猴子
人们想当然地从对过去的解读中预测未来,总是忽视“未来是不可预知的”这一观点。纳西姆.塔勒布《黑天鹅》中指出,我们更愿意构建和相信对过往的连贯叙述,这种传述使我们很难接受自己的预测能力的限度。我们理解过去所产生的错觉会使我们对自己预测未来的能力过于自信。
学到更多知识的人对自己的技能产生了一种无限放大的错觉,进而变得不切实际、过于自信。
“狐狸与刺猬”:“刺猬”对世界有它自己的一套理论,它们在一个清晰的框架下说明某些特殊事件,对不按自己的方式看待事情的人没有耐心,而且对自己的预测很有信心,尤其不愿意承认错误。对于错误的预测常是由于“时机不佳”或“就差一点儿”。它们固执已见,没有罪过。“狐狸”不相信仅凭一件大事就可以推动历史的进程,他们认识到很多不同因素和作用力相互作用导致了这一结果,这些因素中也包括纯运气因素,而这一结果往往导致更大、更不可预知的结果。
第21章 直觉判断与公式运算,孰优孰劣?
1、在有效性低的领域即有很强不确定性和不可预见性的领域,专家预测的准确性与简单的运算得到的结果相当,甚至还要低于简单运算的结果。(保米.米尔是20C最有才华的心理学家之一,《临床与统计的预测:理论分析与事实回顾》一书中说,应用数据统计方法得出的结果比专家预测的要准确。)
2、专家预测比不上简单运算准确
米尔猜测其中一个原因是这些专家试图变得聪明,总想跳出思维的框框,在预测时会考虑将不同特征进行复杂的结合。复杂化对稀奇古怪的事情是有影响的,但十有八九会降低其正确性,将这些特征简单地整合在一起反而会更好;另一个原因,是人们对复杂信息的最终判断很难达成一致。
由于我们对我们思想中的东西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我们永远不会知道在周围环境有微小的变化时,我们会作出不一样的判断。
公式却不会有以上问题,输入不变,输出也不会变。
这项研究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要提升预测的准确度,最终的结果应由公式给出,在低效的情况下尤其如此。
米尔看来,在极少数情况下,我们可以利用主观判断,其他时候用判断替代公式并不是个好主意。(“断腿原则”:描述了一个能够预测某人今晚会不会去看电影的公式,他指出,如果知道此人今天摔断了腿,不用这个公式也罢。当然,关键问题是断腿的概率太小了,但一旦腿断了,结论也就很明显了。)
多次回归:是社会科学中常用数据统计分析是按照某一运算法则评估不同的预测因素。它找到了将各种预测因素权衡后再整合到一起的最理想公式。
继米尔的最初研究之后,促进该领域最重要发展的要数罗宾.道斯了。他发现,均衡考虑各项预测因素的公式更有优势,因为它们不受样本突变的影响。这种基于等权原则的计算方案的成功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它可以在不作任何事前统计研究的基础上就能开发出有用的运算方法。这种基于现有数据或者常识的简单等权公式通常可以预测出意义重大的结果。三 个令人难忘的例子中,道斯指出了婚姻的稳定性可以通过一个公式来预测:做爱的频率减去争吵的频率。
3、“闭上眼睛”的直觉判断比主观判断更可取
前提是按照规定收集客观信息并对不同特性进行独立评分。
第22章 什么时候可以相信专家的直觉?
1、情感学习可能很快,但学习“专业技能”通常需要很长的时间。
2、技能习得有两个基本条件:
一个可预测的、有足够规律可循的环境。
一次通过长期训练学习这些规律的机会。
人们对直觉的自信心不能作为他们判断的有效性的可靠指标。换句话说,当有人告诉你应该相信他们的判断时,不要相信他们,也不要相信自己。
作长期预测的股票投资者以及政治学者是在有效性为零的环境中进行的,他们的失败反映了他们深度预测的事物基本是不可预见的。
在环境缺乏牢靠的规律时,不要相信直觉。
3、专业技能不是一项单一的技能,而是由许多技能组成的。专业技能的某些方面可能会比其他方面更容易学。像主观自信那个例子一样,专家可能不知道他们专业技能的局限性。
4、如果环境有足够的规律性,并且在判断时有机会掌握这些规律,联想机制就会识别这些情境并做出快速且准确的预测与决策。这些条件若得满足,你就可以相信某个人的直觉。
第23章 努力养成采纳外部意见的决策习惯
1、如果你对一个事件的了解仅限于其所属的类别,其他情况一概不知,此时作出的预测就是基准预测。基准预测应该是进一步调整的锚定。
如:你只知道某位女士住在纽约,却被问到她的身高的话,你的基准预测就是你对纽约女性平均身高的合理猜测。如果得到了与案例相关的特定信息,例如那位女士的儿子是他所在高中蓝球队的首发中锋,你就会将预测转向一个合理的方向。
2、内部意见得出的预测基于营造的特殊的努力氛围,并没有进行基准预测。偏向内部意见常带有道德的意味。
3、对项目成果过于乐观的预测随处可见。决策者没有意识到外部意见的必要性,就会犯下规划谬误的错误。
规划谬误:不切实际地接近理想状况(的计划和预测)。
可通过参与类似案例的数据得到提高(的计划和预测)。
5、减少决策错误的有效方法
在预测时使用相似团队的分布信息被称为采纳“外部意见”,它是避免规划谬误的有效方法。
对规划谬误的修正如今也有了对应的专业术语,叫做“参考类别预测”。
识别对应的参考类别(例如厨房改建和大型铁路项目等)。
获取参考类别的统计数据(每英里铁路的造价或是支出超过预算的百分比),利用这些数据作出基准预测。
如果有特别的原因说明这个项目多少会比同类项目的乐观偏差更为明显,则可使用此例的具体信息对基准预测进行调整。
6、乐观偏差是人们愿意承担风险的重要原因。在经济学标准的理性模式下,人们愿意冒险是因为胜算大——他们之所以现在能承受有代价的失败,是因为他们相信最终成功的概率很大。这是替代的一个观点。
示例——外部意见与内部意见
“他正在采纳内部意见,他应该忽略自己案例的情况,去看看其他案例是什么情况。”
“他掉进了规划谬误的陷阱。他设想了一个最为理想的情景,但有多种原因可能导致计划失败,他无法预见所有原因。”
“假设你除了知道某个特定的案件是针对一名外科医生的医疗纠纷以外,其他什么也不了解。你的基准预测会是怎样的呢?法庭上成功的案例有多少?有多少案件是已经结案的?这类案件的总理是多少?我们正在谈论的这个案件与其他相似的案件相比是更严重还是较为轻微?”
“我们又加大了投资,因为我们不想承认失败。这是一个沉没成本悖论的例子吗?”
沉没成本:指由于过去的决策已经发生了的,而不能由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改变的成本。
第24章 乐观主义是一柄双刃剑
1、乐观偏见: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认为世界是美好的,但世界却没有想象般美好;我们觉得自己的贡献很大,但事实上并没有那么大;我们认为自己设定的目标很容易实现,但其实实现的可能性也没有那么大。我们还容易夸大自己预测未来的能力,进而导致乐观的过度自信,这可能会影响到决策。如果你性情乐观,就应该既乐观又谨慎,因为乐观偏见可能有益,也可能带来风险。
2、一项对小型企业创始人的调查总结道,企业家对待生活的态度普遍比中层主管乐观。
一个假说:对他人生活影响巨大的人可能是乐观和过度自信的,这种人承担的风险远大于自己所能意识到的水平。
这一证据表明,当个人或是机构自愿承担重大风险时,乐观偏见都发生了作用,甚至起到了主导作用。
他们都具备勇气和乐观的精神。即使大多数风险承担者最终总是收获失望,但那些因乐观而承担的风险企业家无疑都会为激发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活力作出贡献。
3、竞争忽视:为何大片会扎堆上映?
3.1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在目标上,锚定我们的计划,却忽视了相关的基础比率,导致规划谬误。
我们只关注自己想做的和能做的,却忽视了他伯 计划和技能。
在解读过去和预测未来时,我们强调了技能的因果角色,却忽视了运气的影响。因此,我们产生了“控制错觉”。
我们只重视自己已知的,却忽视自己未知的,因此我们对自己的信念过度自信。
3.2 对于高于均数效应的认知解释有一项证据,即当人们被要求完成一项困难的任务时,他们会不假思索地将自己划在平均水平之下。结果,只要表现还说得过去,人们就总是喜欢表现得过于乐观。
3.3竞争忽视:
如,大片扎堆上映的问题。
只是制片厂在决策时没有将竞争因素考虑在内,因为困难的问题再次被简单的问题替代了。这里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想想别人会怎么做,有多少人会看我们的电影。诸位制片厂的主管考虑的问题则更为简单,无须多虑:我们的电影怎么样,有强大的部门为其作推广吗?
再如询问新成立的创新型公司的创办者及其合作人“公司取得的成绩在多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在公司的作为”的问题。
新公司的成绩更多取决于其竞争者、市场的变化以及自身的调控。然而,眼见即为事实的原则也起到了一部分作用,企业家会自然而然地将注意力放在他们最为了解的地方——他们的计划、行为、最直接的威胁和机遇等,便如筹资能力。他们对竞争对手所知较少,也就自然地认为竞争者与公司未来没多大关系。
系统1的眼见即为事实原则以及替代原则都引起了竞争忽略和高于均数效应的预测。
4、过度自信是眼见即为事实的一种表现。
5、乐观的主要益处是使人有了从受挫中复原的能力。积极心理学创始人马丁.塞利格曼认为“乐观的解释风格”通过捍卫自我形象使人产生了复原力。
6、“事前验尸”:部分克服乐观偏见的方法
加里.克莱恩提出当一个机构即将做出一个重要的决策但还没有正式下达决议时,提议召集对这个决策有所了解的人开一次简短的会议。在会议之前有一个简短的演说:“设想我们在一年后的今天已经实施了现有计划,但结果惨败。请用5-10分钟简短写下这次惨败的缘由。”
事前验尸观点有两个主要优点:决策快要制定时,许多团队成员会受到集体思考的影响,而事前验尸则扼制住了这种影响。另外,它还激发那些见多识广的个人的想象力,并将他们的想法引导到最需要它们的方向。
当一个团队将注意力集中在决策上,特别是当领导宣布他的意图时,人们对计划好的步骤的可行性的疑虑就会渐渐减弱,到最后,这样的怀疑还会被认为是对团队和领导的不忠诚。如果某个团队中只有支持决策的人才有发言权,那么对怀疑的抑制就会造成这个团队的过度自信。事前验尸的主要优点是它引发怀疑。另外,它还助长了支持决策的人去探寻他们先前没有考虑到但却可能存在的威胁。
第四部分 选择与风险
第25章 事关风险与财富的抉择
1、期望效用理论
例子:如果你对苹果的好感多于香蕉,那么,你也愿意以10%的概率赢得一个苹果,而不是以同样的概率赢得一根香蕉。
2、伯努利的财富盗用理论错在哪里?
财富值(百万达克) 1 2 3 4 5 6 7 8 9 10
效用值 10 30 48 60 70 78 84 90 96 100
财富的边际价值递减现象可以解释风险规避的问题——人们一般愿意选择确定事件而非具有相同或稍高预期值的风险收益。
对于有1000万确定克的人来说,损失100万达克会损失4个点的效用值(从100到96);而对于只有300万达克的人来说,损失的效用值会更大,有18个点(从48到30)。穷人当然愿意花点钱将风险转嫁给富人,而这就是保险的背后原因。
3、理论诱导的盲区,即一旦你接受了某个理论并将其作为一个思考工具,就很难注意到其错误。
4、伯努利理论的错误是因为它忽略了效用不仅仅依赖于某人目前的财富,而是依赖其财富的来源这一事实。
示例——伯努利理论的错误
“3年前,他有2万美元的资金,他对此已经很满意了,但他的薪水自那以后只涨了20%,所以他需要更多的资金来获得同样的效用。”
“两个人都愿意接受自己拿到的薪水,但他们对这份薪水的满意度不一样,因为他们的参照点是不同的。她目前的薪水更高。”
“她在申请离婚赡养费。实际上她愿意调解,但他更愿意上法庭。这种分歧是意料之中的——她只能稳赚,所以要规避风险;而他面对的却都是糟糕的结果,所以他更愿意冒险。”
第26章 更人性化的前景理论
1、面对财富,你会选择规避风险还是冒险一搏?
2、损失厌恶:人们对亏损的反应比对盈余的反应大得多
在肯定有损失的情况下,价值曲线(降低敏感度)的弯曲度会导致冒险之举。必须损失900美元的痛苦比有90%的可能失去1000美元的痛苦要强烈。这两种见解是前景理论的精髓。在前景理论的描述中,对人类产生直接影响的是得与失的情绪,而不是财富和普遍效用的长期前景。
第27章 禀赋效应与市场交易
禀赋效应是指当个人一旦拥有某个物品,那么他对该物品价值的评价要比未拥有之前在大大提高。
1、像商人那样思考和交易
例:经济衰退期间,对波士顿的公寓大厦市场进行的一项研究调查。参与该项目的人员对那些曾以不同价格购买了相似房产的业主行为进行了对比。对于理性的代理人来说,从前的买 价与自己根本就不相干——当前的市场价值才是最重要的。然而对于那些处于住房低迷时期的业主来说,却并非如此。那些参照点较高同时也面临着较大损失的业主对私有住宅的标价更高,他们会花更多的时间尽量以高价卖掉自己的房子,最终得到更多的钱。
当那些业主将其商品看做未来交换中的价值载体时,他们就不想看到禀赋效应出一同,这种态度在日常商务活动和金融市场上非常普遍。
2、对“在贫困境遇中做决策”的心理进行最新研究表明,我们并没有希望从这些贫困的人身上发现禀赋效应。在前景理论中,贫困就意味着一个人的生活水平低于自己的参照点。有些商品是穷人买不起的,因此他们总是“处于损失中”。他们会觉得自己得到的那一小笔钱算是减少了损失,而不是所得。这些钱可以帮助一个人向参照点再靠近一点,但穷人却总是徘徊在价值函数坡度最大的地方。
穷人可以像商人那样思考,但其原动力却有着很大的不同。与商人不同,穷人对获得和放弃之间的区别很在意。他们的问题在于,他们只能在不同的损失之间作出选择。花在某件物品上的钱对于本来可以购买另外一件商品而言就是损失。对于穷人来说,花钱就意味着损失。
第28章 公平性——经济交易的参照点
1、保罗.罗津指出,负面情况在众多方面都可战胜正面情况,而且损失厌恶是负面占优势的典型例子之一。其他学者在一篇题为“坏消息比如消息强”的文章中将原因总结为以下几点:“负面情绪、不负责任的父母和糟糕的反馈比好的情况更具影响力,且人们处理坏消息时比处理好消息更彻底,我们会更在意避开负面的自我定义,而不是追求正面的自我定义,不好的印象和不好的模式比好的情况更容易形成,且不易消失。”
2、目标就是参照点
损失厌恶系数指的是两种动机的相对强度:我们想要规避损失的动机要强于获得利益的动机。参照点所关注的是现状,但它还是将来的目标,即没有实现的目标就是种损失,超过了目标就是种所得。对没能实现目标的损失厌恶比想要超过目标的愿望更为强烈。
人们通常会设定一些短期目标,对于这些目标他们会努力去实现,但并不是必须去超越。人们在实现一个最接近的目标后往往不再那么努力,而宋做有时候会违背经济逻辑。
3、我们为什么不愿意改变现状?
损失厌恶是一种强大而保守的力量。
避免损失的动机和获得收益的动机强度并不称,在商务谈判中,尤其是在对现有合同的重新商谈中,在典型的劳动商议和在贸易或限制军备的国际谈判中,这种不对称是长期存在的一个特征。现有的条款确定了参照点,协议中任何方面拟定的变更都会被看成是一方对另一方作出的让步。损失厌恶会产生一种不对称,使得双方难以达成共识。你对我作出的让步是我的所得,但它们却是你的损失;损失使你产生的痛苦会比它们给我带来的快乐更多。因此,你对这种让步的价值会比我赋予它的价值高。当然,你要求我作出的让步对于我来说也会是这样,你对我作出的让步也不会给予足够的价值评价。
示例——损失问题
“这项改革肯定无法通过。那些必然受损的人会比那些必须获利的人更加强烈地反对这种做法。”
“他们都认为对方作出让步时不会感到痛心。当然,他们都错了。这正是损失的不对称性的表现。”
“如果他们觉得利益的蛋糕的确在变大,就会发现再次商议更容易。因为他们不是在分配损失,而是在分配所得。”
“这儿的租赁价格直线上涨,但房客认为我们不应该提高租金。他们觉得自己有权利享受当前的利益。”
“我们的客户对价格上涨并无抱怨,因为他们知道我们的成本也上涨了。他们尊重我赢利的权利。”
第29章 对结果可能性的权衡
1、可能性效应与确定性效应
由于可能性效应,即我们往往看重轻风险,更愿意花比预期价值更多的钱将其排除掉。过于看重很小的概率,使得风险和保险政策更具诱惑力。
可能性效应会重视不大可能的结果,而几乎肯定的结果相对于确定的结果来说,受到的重视程度要小。预期原理通过可能性来判定价值,这是一种不可取的心理。
1952年,法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莱作了一个著名的实验:
对100人测试所设计的赌局:
赌局A:100%的机会得到100万元。
赌局B:10%的机会得到500万元,89%的机会得到100万元,1%的机会什么也得不到。
实验结果:绝大多数人选择A而不是B。即赌局A的期望值(100万元)虽然小于赌局B的期望值(139万元),但是A的效用值大于B的效用值。【1】
然后阿莱使用新赌局对这些人继续进行测试,
赌局C:11%的机会得到100万元,89%的机会什么也得不到。
赌局D:10%的机会得到500万元,90%的机会什么也得不到。
实验结果:绝大多数人选择D而非C。即赌局C的期望值(11万元)小于赌局D的期望值(50万元),而且C的效用值也小于D的效用值。【2】
【2】与【1】矛盾,即阿莱悖论。
阿莱悖论的另一种表述是:按照期望效用理论,风险厌恶者应该选择A和C;而风险喜好者应该选择B和D。然而实验中的大多数人选择A和D。
阿莱斯悖论:确定效应,即人在决策时,对结果确定的现象过度重视。
2、决策权重的大小取决于人们的担忧程度
当你关注某种威胁时,你就会担忧,而且决策权重会反映出你的担忧程度。根据可能性效应,这种担忧和威胁出现的可能性并不相符。
3、四重模式:可能性与决策权重的关系模型
所得 损失
较大可能性 95%的概率赢得10000美元95%的概率损失10000美元
确定性效应 害怕失败 希望能避免损失
风险规避 冒险
接受自己不喜欢的解决方式 拒绝自己喜欢的解决方式
较小可能性 5%的概率赢得10000美元 5%的概率损失10000美元
可能性效应 希望能有更多的所得 害怕有更大的损失
冒险 风险规避
拒绝自己喜欢的解决方式 接受自己不喜欢的解决方式
左上角:当人们觉得未来获得一大笔收益的概率很大时,会选择风险规避。人们在打赌时愿意接受比预期价值少的赌注,以确保肯定能有所得。
左下角:买彩票是可能性效应最好的例子。没有彩票,就不能赢,有了彩票就有了机会,概率小不小并不重要。彩票能获得的东西要比赢得的概率更重要,梦想赢是人们的权利。(赌运气)
右下角:人们愿意支付比期待价值更高的价格去买保险,保险公司就是这样支付成本、获得利益的。有些灾难不太可能发生,但人们更愿意买个保障。他们消除了自己所忧虑,买个心里踏实。
右上角:人们的很多不幸都这一栏中,也就是说人们在面临的抉择比较糟糕时会孤注一掷,尽管希望渺茫,他们也宁愿选择使事情更糟的较大可能性以换取避免损失的希望,这种做法常会使可控制的失误变成灾难。
4、可能性效应影响下的风险决策
第30章 被过分关注的罕见事件
1、画面感越强,决策权重越大
如:有21%(或84%)的概率在下个周一收到59美元。
有21%(或84%)的概率在下个周一上午收到一个内含59美元的蓝色大信封。
在第二个案例中,对概率的敏感度会更低,因为一个蓝色大信封能唤起更为丰富的想象。认知放松同样也对确定性效应产生了影响:当你脑海中闪现关于某个事件生动的画面时,这个事件不发生的可能性所带来的影响也同样很生动,因此就会被过度权衡。增强的可能效应与增强的确定性效应相结合以后,决策权重很难在21%的概率和84%的概率之间发生改变。
2、对风险的表述方式不同,所做决策可有截然相反
顺畅性、生动性以及想象的轻松程度等因素会影响决策权重。
如:能使儿童免受某种疾病侵袭的疫苗有0.001%的风险将导致终身瘫痪。
在10万名接种疫苗的儿童中,有一个将会终身瘫痪。
正如分母忽视原则预测的那样,与抽象术语相比,例如“风险”或是“概率”(多大可能),用相对频率(有多少)来描述会使小概率事件得到更大的权重。
3、罕见事件又为何会被人忽视?
那些含有一个荒谬的论调使你想起它就觉得不可能发生的事件,或是因不能想象结果会怎样而使你认为它根本不会发生的事件都属于此类事件。
一个绝对主要的原因:许多人从未经历过罕见事件。
示例——罕见事件
“即使在日本,海啸也很少发生,但是海啸在我们头脑中的画面非常生动形象,游客也因此会高估海啸发生的可能性。”
“这是我们都熟悉的灾难循环,即先是言过其实,之后作出过度权衡,最后忽视此事件。”
“我们不应该将注意力集中在单一情境中,否则我们会高估它的可能性。想想其他的选择吧,然后将所有选择的概率相加,得以100%。”
“他们想让人们意识到风险是存在的。这也就是他们会使用‘每1000人中有1人死亡’这个说法的原因,这种做法利用了分母忽视效应。”
第31章 能带来长远收益的风险政策
1、设想要做下列两组决策。
决策(1):从A\B中作出选择:
A.肯定能赚到240美元
B.有25%的概率得到1000美元,75%的概率什么也得不到
决策(1):从C\D中作出选择:
A.肯定损失750美元
B.有75%的概率损失1000美元,25%的概率没有损失
书中的实验结果是,有73%的受试者在决策(1)中选了A,在决策(2)中选了D,只有3%的人选择了B.C选项。(我凭直觉选了BD。分析:选B是因为想冒险,肯定得到240美元的吸引力并不大。选D是因为损失厌恶。)
现在需要思考下面的问题:
AD.25%的概率获得240美元,75%的概率损失760美元
BC.25%的概率获得250美元,75%的概率损失750美元
很明显,BC选择明显比AD选择更“占优势”。
2、宽框架还是窄框架?
窄框架:分别思考两个简单的决策问题。
宽框架:一个有4个选项的综合决策问题。
以上例子说明,我们有限的大脑很难达到逻辑一致性的理想状态,因为人们易受眼见即为事实原则的影响,不愿动脑子。另外,还倾向于在问题刚出现的时候立刻做出决策。
损失厌恶和窄框架的结合是一个代价更大的祸端。
3、聪明的投资者不会每天都看股票行情表
试验:让学生做出有风险的决策。在窄框架的情况下,他们被告知在做决策时应该“将每一个决策都当做你唯一需要做的决策”,并且要体会这些决策带给自己的情绪反应。在宽框架的情况下做决策的建议,包括“将自己想象为商人”,“你总是做这样的事”,以及“将它看做众多财政决策中的一个,这样一个决策会在将来一起被并入‘证券投资组合’中”。实验结果证明,宽框架缓解了人们对损失的情绪反应,增强了他们承担风险的意愿。
时刻关注每日的经济波动是种亏本的对策,因为频繁的低额损失带来的痛苦比同样频率的低额收益带来的快乐程度更为强烈。对坏消息典型的短期反应就是加剧损失厌恶。查看总体反馈的投资者很少能得到类似的坏消息,就更有可能不规避损失,结果也会赚得更多。如果你不知道每只股票每天(每周甚至每月)的情况,也就不会对你的证券投资组合进行无效的变动。在几个周期内都不改变某个投资的承诺(“锁定”投资的相同说法)可以改善财务状况。
4、风险政策可以抵消风险厌恶的偏见
我们熟悉的风险政策有“在买保险时,总是选择最高的免赔额”以及“绝不要买延长保险”等。在保险的例子中,你期望偶尔的损失是完全名额的,或是无保险产品损坏的频率别太高。
风险政策与外部意见类同。外部意见将注意力从当前情境的特性转移到类似情境结果的数据上。外部意见是思考计划的宽框架。
外部意见和风险政策是补救两种不同偏见的方法:规划谬误中的过度乐观以及损失厌恶中的过度谨慎。这两种偏见相互对立。过度乐观使个人和组织免于损失厌恶的不好影响;损失厌恶使人们不会产生过度自信的乐观主义。
示例——风险政策
“告诉她应该像商人那样思考!有赚,当然也有赔。”
“我决定每个季度查看一次我的证券投资组合。我总是选择规避损失,因此在面对每天价格波动的情况下总是不能做出理性的决策。”
“他们从不买延长保险,这是他们的风险政策。”
“我们公司每个部门经理在其所在领域都采取损失厌恶的做法。这很正常,但造成的后果是,这个机构不敢冒险。”
第32章 心理账户是如何影响我们的选择的?
1、心理账户是我们用于组织和经营生活的帐户,该用哪些存款来满足现在的资金需求有明确的先后顺序,存款也是为了自我控制。对于人类来说,心理帐户是窄框架的一种形式,他们通过有限的大脑使所有事情都得到掌控,易于管理。
2、奖励与惩罚、承诺与威胁,都在我们的脑中,我们谨慎地将其记录下来。这些因素如同社会环境中的诱因一样影响着我们的,激发我们的行为。
3、你会卖掉赢利的股票还是亏损的股票?
例:两个狂热的球迷计划到离他们约64公里远的地方看蓝球赛。其中一个人买了门票,一个人免费得到朋友的赠票。现在预报当晚有暴风雪。一般情况下,买票的球迷会坚持开车去看比赛,而持有赠票的球迷可能会放弃观看。
经济人可能会意识到这张票已经付了钱,而且不能退换,票的成本已经“沉没”,这位经济人将不会再在意这张票是花钱买的还是别人赠送的。想要实施这个理性行为,系统2应该会考虑反事实的(指在不同条件下有可能发生但违反现存事实的)可能性:“如果我的票是从朋友那儿得来的,我还会冒着暴风雪驾车吗?”
谓处置效应,是指投资人在处置股票时,倾向卖出赚钱的股票、继续持有赔钱的股票,也就是所谓的'出赢保亏'效应。这意味着当投资者处于盈利状态时是风险回避者,而处于亏损状态时是风险偏好者。
当有更好的投资项目时,对亏损帐户进行额外的投资的决策被称为“沉没成本悖论”,这是一个代价高昂的错误决策。
(从公司的角度来看,向失败的尝试增加投入是个错误的做法,但对“拥有”这个前景并不明朗的项目的高管来说,却未必如此。撤销这个项目会给这个高管的履历上留下难以抹掉的污点。在沉没成本的状态下,高管的动机与公司的目标以及股东的利益都会不一致。董事会非常清楚这样的冲突,所以当某位执行总裁因受困于前的决策影响而不愿避免再造成损失的话,会将其换掉。)
沉没成本悖论导致人们在不被看好的事情上浪费了太多时间,例如不幸福的婚姻、没有希望的研究项目等。
4、哪种选择会让你更后悔?
后悔是由替代现实的可用性引发的反事实情绪。引发后悔的事都属于反常规事件。
人们对由于采取行动而导致的结果,会比因不行动而产生的结果有更为强烈的情绪反应(包括后悔)。问题的关键在于默认选择和偏离默认的行动间的区别。在偏离了默认情况之量,会很容易联想到常态,想知道默认情况是否会导致糟糕的结果。
5、因为害怕将来后悔而作出不理性的选择
人们极度厌恶为得到其他好处而以增加风险为代价的交易。
人们预见的后悔感觉往往会比实际体验的程度深,因为人们会低估自己的心理防御能力,即“心理免疫系统”。建议:不应该过于关注自己是否会后悔,即使你有些后悔,其令你痛心的程度也绝对会比你想象中的程度轻。
示例——心理账户
“他对现金支付和信用卡支付有不同的心理帐户。我不断地提醒他,钱就是钱,并没有多大区别。”
“他一直保留着那只股票,只是因为不想在关闭心理帐户时处于损失状态。这就是处置效应。”
“我们在那家餐饮里发现了一极其美味的菜,因为害怕会后悔,所以我们就不愿意再尝试别的菜了。”
“售货员给我看了最贵的儿童汽车座椅,还说它是最安全的,我就不敢买比较便宜的了。这似乎是禁忌权衡在作崇。”(理性做法是可以买便宜一些的,然后用节约的这笔钱更好地用在消除其他威胁孩子健康的事情上。)
第33章 评估结果的逆转
1、偏好逆转
该现象即著名的偏好逆转现象,最初是由心理学家利希滕斯坦(Lichtenstein)和斯洛维克(Slovic)于1971年提出来的。偏好逆转实验中的一个重要发现是“接受意愿”与“支付意愿”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即如果让人们对某种经济利益进行定价时,人们愿意支付的最大值通常会与人们放弃该利益所愿意接受的补偿额之间存在差异。
利希滕斯坦和斯洛维克设计了一组实验,他们向接受实验者提供了几组选择,然后由实验者在其中选出中意的组合。这些选择一般采取如下形式:
A机会赌局:获得X美元的概率为p,获得x美元的概率为1-p;
B金钱赌局:获得Y美元的概率为q,获得y美元的概率为1-q;
接受实验者被要求从如下方面对A、B两个赌局进行评估:①假定他们拥有该项资产,那么他们对每项资产的最低售价是多少;②如果想拥有该资产,那么他们对每项资产的最高出价是多少;③如果以真实货币代替上述决策,则每个人会如何决策。
按照预期效用理论,被试者应选择确定性等值较高的赌局。然而在实际中,他们发现被试者一方面对金钱赌局B的评价较高(赢得金额比较大),另一方面却在实际操作中选择机会赌局A(赢得概率比较大)。
2、联合评估引发偏好逆转
例:你喜欢苹果还是桃?
你喜欢牛排还是炖菜?
你喜欢苹果还是牛排?
偏好的定义包含两个假定:1、完整性——每两个元素都可比较;2、可传递性——a>b and b>c只能推出a>c。
3、同类案件判罚力度为什么不一样?
例:A某个孩子在玩火柴时不小心点燃了自己的睡衣,造成中度烧伤。生产这种睡衣的公司没有将这种睡衣制成耐燃的。
B由于某家银行的不慎处理,另一家银行损失了1000万美元。
在单一评估时,陪审员判给诈骗银行的惩罚性赔偿要比给烧伤孩子的高,很可能是因为诈骗银行的案例中涉及的金额要大,是个高锚定。
然而综合来看案件时,对受害个体的同情心会比锚定效应占更大的影响比重,因而陪审员判给孩子的赔偿金要比判给诈骗银行的高。
单一评估常会反映出系统1的情绪反应强度。
示例——逆转
“我对英国的热量单位没有什么概念,但在看到空调装置的改变后,我对此就有所了解了。联合评估非常重要。”
“你认为这个演讲非常成功,这是因为你将这个演讲和她的其他演讲作了对比。要是和其他人对比的话,她仍然不怎么样。”
“当你将框架放大时,你就会做出更明智的决策,事实往往如此。”
“当你单独看某件事时,你很容易受系统1的情感反应的支配。”
第34章 善用框架效应,让生活更美好
1、情感的框架效应很难抵挡
例:对手术短期结果的两种描述:A第一个月的存活率是90%
B在第一个月里,有10%的死亡率。
在第一个框架下(84%的医生选择了它),手术治疗要比在第二个框架下(50%的受试者选择放射治疗)更受欢迎。两种描述的逻辑等价很明显,不过,系统1对于引起情绪的文字很敏感,90%的存活率听上去让人心安,而10%的死亡率却让人感到恐惧。
2、用框架性政策助推人们作出更好的选择
2.1例:亚当原来的车耗油,每加仑汽油能跑12英里,现在他换了一辆更省油的车,每加仑汽油能跑14英里。
贝斯爱护环境,她把原来每加仑汽油跑30英里的车换成了每加仑汽油跑40英里的车。
假设这两位司机一年中的行程是相同的,换了车之后,谁的车更省油?
如果两位车主都行驶了10000万英里,亚当就从833加仑油减至714加仑,共省了119加仑。贝斯的耗油量就从333加仑降到250加仑,只省了83加仑。由每加仑行驶路程引起的错误直觉很容易误导政策制定者和买车的人。
2.2例:在2003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表示,器官捐献率在奥地利100%,在德国有12%,在瑞典有86%,而在丹麦只有4%。
这些巨大的不同就是种框架效应,是由这个关键问题的模式引发的。高捐献率的国家要填决定不捐献的表格,不想捐献的人一定要填上某一项,如果他们不这么做了,则被认为是自愿捐献者。低捐献率的国家要填决定捐献的表格,你必须填上某一项,才能成为捐献者。预言人们是否会捐献自己器官的最好且唯一的标志是默认选项的设计,这个设计不用勾选某项内容就可被采用。
第五部分 两个自我
第35章体验效用与决策效用不一致
1、峰终定律:指我们对一件事物的记忆仅限于高峰和结尾,事件过程对记忆几乎没有影响。高峰之后,终点出现得越迅速,这件事留给我们的印象越深刻。
过程忽视:过程的持续对评估没有任何影响。
以治疗时患者感到疼痛为例:
如果目的是为了减少患者的痛苦记忆,那降低最为疼痛时的疼痛感就比将疼痛过程减到最短更为重要。同样的道理,如果患者在过程结束时感到疼痛相对较轻,他对此过程的记忆就会更好,那么逐渐减轻疼痛比急剧减轻更可取。
如果想减少实际体验到的痛苦,迅速完成这个过程或许更合适,即使这样做会让患者更疼痛并给患者留下可怕的记忆。
经验自我是回答“现在疼吗”这种问题的,而记忆自我则是回答“总体如何”这种问题的。
2、记忆自我夸大了痛苦的体验。
冰手试验:受试着将一只手放进冰冷的水中并让冰水没过手腕。另一只手控制键盘上的左右键来记录自己自己承受的痛苦。每位受试者都做了两次冰手实验:短期实验就是在14摄氏度的水中浸泡60秒,受试者会感到水特别凉,但还能忍受。60稍结束后,实验者让受试者把手从冰水中拿出来,并给他们一条温暖的毛巾。长期实验是把时间延长到90秒,前60秒与短期实验的情况一样,后30秒会让温水流入容器中,在后30秒内,水温大约会上升1摄氏度,刚好让受试者觉察到疼痛感略有缓解。
受试者被告知会进行第3次实验,有80%的受试者选择在第三次实验时重复长期实验。如果问受试者“你是喜欢泡90秒还是只是前60秒?”他们肯定就会选择短期实验了。但是受试者只选择了他们记忆中不那么令人厌恶的实验。
3、记忆没那么可靠。
冰手实验反映出了记忆的两个原则:过程忽视和峰终定律。
决策与体验不协调。
示例——体验效用
“你完全是从记忆自我的角度思考你失败的婚姻的。离婚就像是以刺耳的音符结束的交响乐。事实上,它虽然结束时很糟糕,但这并不意味着整首交响乐都那么糟糕。”
“这是关于过程忽视的一个负面例子。尽管好的体验的时间要比不好的体验时间多10倍,但你还是将好的体验和不好的等同并加以权衡了。”
第36章 人生如戏
1、比起整个人生,我们更在意人生的结局
“少即是多”效应,若给原本一直非常幸福的生命增加5年“还算幸福”的日子,会导致人们对这个生命总体幸福度的评估大幅降低。
2、关于上一次旅行,你还能记起多少?
很多时间我们都通过自己想要储存的故事或记忆来评估旅行。
示例——谈到人生如戏
“他一生正直磊落,但生命的最后一段却不得人生,为此,他要竭力维护自己的一生。”
“为了能有一晚的相处时间,等多久都愿意的现象就是过程忽视的例子。”
“你似乎将整个假期都用在了构建记忆上。也许你应该放下相机,享受这一刻,即使这一刻并不令你感到难忘。”
“她是老年痴呆症患者。没有了人生故事,但是她的经验自我对于美与高贵依然敏感。”
第37章 你有多幸福
1、U指数:个人处于不愉快状态的时间比。例如,某个人在16个小时醒着的时间内,有4个小时处于不愉快状态,其U指数就是25%。
2、贫穷使人悲惨,富有可能会提升某个人的生活满意度,但总体来说却不能提高经验自我的幸福感。
极度的贫穷会增强经验对生活中其他不幸经验的感受。这尤其体现在生病上,生病对于贫穷的人来说会比家道小康的人有更糟糕的感受。
示例——幸福感
“客观的政策可以减少人们的痛苦。我们以降低社会的U指数为目标,解决沮丧和极端贫穷是首要问题。”
“增加幸福感的最简单方法是分配好你的时间。你能抽出更多时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吗?”
“如果你的收入超过了满意水平,你能够拥有更多使人愉快的经历,但你将会丧失一些享受小乐趣的能力。”
第38章思考生活
1、生活满意度: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
情感预测:决定结婚的人不是希望婚姻能使他们更快乐,就是希望建立稳定长久的关系以维持自己目前的幸福状态。而对许多人来说,作出结婚的决定就反映出了因情感预测而引起的重大错误。
人们体验到的幸福感依赖于当前自己身处的环境和参与的事情。所以,对“生活满意度”的问答一般会替换成较容易回答的简单问题。
平均来说,经验自我的幸福感不受婚姻的影响,原因并不是婚姻不能影响幸福感,而是其对于生活某些方面的影响对一些人来说积极的,而对于另一些人来说却是消极的。
经验自我的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在总体上取决于性情的遗传,这也是个人生活环境与其生活满意度相关性低的原因之一。
所以,幸福是各个方面的综合体,必须把记忆自我和经验自我的感受都考虑在内。
2、被放大了的幸福错觉
2.1聚焦错觉的本质是眼见即为事实。
例:你从自已的车上能得到多大快乐?
替换一下:你在什么时候能从车中得到快乐?
当你尝试评估自己有多喜爱车时,你实际上回答的是另一个更为具体的问题:“当你考虑自己的车时,你能从中得到多少快乐?”这个替换导致你忽略了自己很少想起车的事实,这是过程忽视的一种形式。其结果就是聚焦忽略。如果你喜欢自己的车,就有可能夸大从中得到的快乐。
2.2错误想法:因情感预测的错误而导致不佳决策的情况。聚焦错觉是产生错误想法的主要原因。
聚焦错觉会产生一种偏见,这种偏见会导致人们更加看好本身就能令人兴奋的事物或经历,即使这些事物或经历最终也会失去吸引力。人们忽视了时间,致使维持人们长久的注意力价值的经验很少受到关注,至少比这种经验应得到的关注要少。
人们在聚焦错觉中犯的错误包括关注选定的时刻,忽略其他片段发生的事。
3、千万不要忽略时间的作用
将经验自我的生活描述为一系列有价值的时刻是符合逻辑的。
记忆自我在讲故事时一些关键时刻,特别是开始、高潮和结尾,代表了整个生活阶段,过程因此就被忽略掉了。
示例——生活的思考
“她认为买一辆豪车会使自己更为快乐,但这其实是个情感预测错误。”
“今天早上,他的车在上班途中坏掉了,因此,他的心情非常糟糕。今天并不适合问他关于工作满意度的问题。”
“她平时看起来都很开心,但当我们问她是否快乐时,她说自己并不快乐。这个问题肯定使她想到了自己最近离婚这件事。”
“买一座更大的房子可能不会使我们永远感到快乐。我们可能会因为犯聚焦错觉的错误而遭殃。”
“他选择了在两座城市之间奔波往返。这可能是一个错误想法的典型例子。”
结语
两个虚拟人物
系统1:运用直觉、进行快速思考
系统2:需付出努力、运行更慢(懒惰的特点)
两个特种
虚拟经济人:活在理论世界
人类:活在现实世界
两个自我
经验自我:感受当下(系统1产生的过程忽视和峰终定律)
记忆自我:记录并作出选择。(系统2的一部分)
(一)两个自我
比起细水长流的幸福来说,人们更偏好享受短暂却强烈的快乐。这种偏见是由结合了峰终定律的过程忽视造成的。
记忆自我对过程的忽略、对峰终和结局的重要性的夸大,以及对后见之明的怀疑共同作用,歪曲地反映着我们真实的体验。
从过程加权的角度来看,我们只能在事情发生后才能决定某个时刻是值得纪念的还是毫无意义的。过程权重的逻辑具有强迫性,但并不能将其视为关于幸福的完整理念,因为人们只认同记忆自我,而且只关心自己的故事。
必须将记忆自我和经验自我都考虑在内,因为它们对生活的诠释不总是一致的。
(二)经济人和人类
判断某个人是否理性的唯一标准是看这个人的信念与偏好是否一致(逻辑上的一致,即合理与否)。根据这个定义,经济人就是理性的,经济人不受启发式、眼见即为事实、窄框架、内部意见或偏好逆转的影响。但人类却无法避免这些影响。
芝加哥学院派:(在经济人国度里)经济人是理性的这一设想为用自由主义的方法制定公共政策的观点提供了思想基础:不要干涉个人选择的权利,除非这些选择对他人有害。
行为经济学家抵制极端的理性代理人模式。
2008年,经济学家理查德.泰勒和法学家卡斯.桑斯坦合著了《助推》。他们主张自由家长制做法,即允许国家和其他机构“推动”人们做决策,并使这些决策服务于该国或该机构的长远利益。
(三)两个系统
系统1的一个优点就是储存在我们联想记忆中丰富而详细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们能在不到一秒的时间内,从普通事件中区分出令人惊奇的事件;立即对自己所期望的事生成想法,并对令人惊奇之事和正在发生的事自动搜寻有因关系的解释。
记忆能记录我们一生中习得的技能,因而也会自主产生解决方法来应对不断出现的挑战。如果没有技能,系统2就要介入。但是系统1不会受能力的限制,在搜寻某问题的答案时,有自动生成对熟读回答,还可能会将所问问题的答案替换成很容易出现在头脑中的回答。在启发式的概念中,启发式的回答并不一定比原来的问题更简单或需要更少的努力,启发式的回答只是更容易想到,更快、更容易被发现而忆。
避免系统1出错的方法从原则上讲是很简单的:认识到你正处于认知领域,放缓并要求系统2加以强化。
认知错觉比感知错觉更难以识别。当你面临着重大决策的压力时,质疑自已的直觉会让你感到不愉快。观察者会比实施者在认知上更为放松。这样的结果就是,相比自己要犯错时,你在观察别人是否要犯错时,能更容易辩认出雷区。
机构要比个人更容易犯规避错误。机构可以制定和有效使用检查表,还可以深入开展,比如参与类别的预测以及“事前验尸”练习。
基本上,更为在家的语言对于建设性批评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技能。与其相似的是,如“锚定效应”“窄框架”“过度一致性”也能使我们想到关于某个偏见的所有信息,包括其原因、影响以及我们能对其做什么。
《思考,快与慢!》书摘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升纬
本文标题:
《思考,快与慢!》书摘
本文链接:
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fshlxtx.html
延伸阅读
那年盛夏诗歌
环境监察队工作总结范文
优秀教师学习心得范文
华胥引的读后感300字
《Its red》教学反思范文
农资购销的合同范本
竞选中队委优秀演讲稿
辞金蹈海的成语解释
《世纪宝鼎》公开课教案设计
因为爱你,所以牵挂
今生今世红尘醉——美到
一个90后的内心独白
致已逝去的高中年华
深度阅读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阅读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情人节
母亲节
重阳节
清明节
端午节
植树节
元宵节
妇女节
愚人节
圣诞节
父亲节
教师节
儿童节
劳动节
青年节
建军节
万圣节
平安夜
光棍节
中秋节
国庆节
感恩节
腊八节
更多话题
栏目导航
升纬
摄影
故事
互联网
读书
旅行
热点阅读
纪念建军九十周年2017.7.30.
远方
人生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玉儿的清晨
感赏日记34
吕
过后
【我的前半生】
7.30日 星期天(第10天 七周+2天)
人最重要的三种能力,通过读书都能实现
升纬
《思考,快与慢!》书摘
跃迁读后感
约读汇共读《跃迁》读后感
高手玩家易仁永澄带刷年目标副本,温暖、热情、有力量!
翻转课堂之项目经理初体验
时隔一年,我的改变依旧源于永澄老师
#跟着永澄老师成长#之建立个人成长体系之路一
【剽悍牛人进化营定位模块】请最会思考的“哲学家”,五步帮你澄清定
《上接战略,下接绩效》读书笔记
《跃迁》读后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