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周,感悟很深的事情是听到一句关于“为什么要改革”的问句:“为什么要改革,改革的动力源于哪儿,收益的面最大的又是谁?”;“如不搞清楚这个问题,匆匆上马各种改革,为改革而改革,这就只能是一种折腾。”
带着这个问题思考的过程中,很巧的接触到两个有关的资源,一个是金一南在16年11月香港的一个讲座,另外一个就是多看阅读里面的电子书龚其国的《做事的科学细节和流程》(还没有看完,拟下周总结)。
“救国”与“民族”
谁需要改革,为什么要改革。
尽管金一南的讲座的最初主题并不是回答这个问题(他的主题是),但是他在讲座中引导自己对比100年前和现在的中国发展,叙述100年前中国精英阶层的中国梦,提出了“救国复兴”就是当时的变革的理由,而目前的改革则是“民族复兴”。
主体是大众,关键在组织
金一南的讲座观点很鲜明,中国的实践历史证明中国要民族复兴,需要的是有集体意志的组织,一盘散沙的状态并不适合中国。从中国发展历程看,如果对于大众的态度是改造、对于社会发展的依赖是精英路线、对于出现问题后只是去找解释(替罪羊),这些都不能带领中国实现生存、独立、发展以及集体自豪。
中国要通过改革发展,这是集体意志提出的判断,在改革的过程中,同样是需要通过大众的参与,否则就会如讲座中提及的情况:“改革是别人的改革,与我何干?”
困难何在
- 利益重新分配,参与力量不匹配
大家不断提出改革涉及深水区,剩下的改革内容都是硬骨头。水深的原因是利益交错,原有的利益方不愿意让步,人民群众能否成为新的利益呢?
- 非定量事项难以判断
深水区的利益在很长一段时间民众未又感知(里面应该有公共草场的悖论),导致了大众不知道如何参与,又能如何参与;改革需要动用的力量非民众可以直接参与,即使有民众参与后,作为全局看待改革后究竟是否最佳的效率也未有证明。
- 新科技、新商业模式下,民众力量是短视的
科技发展的过程中,既是利益重新分配的过程,也是新寡头形成的过程。改革的力量是源于部分新势力,这个过程民众更多的是观望及短暂利益驱动。
思考
对于改革,说得很多,听得很多,但是自己去想的并不多。
究竟新的力量从何而来,如何调动起大多数的热情的同时,又能让其在合适的位置、合适的方式促进改革?
有脊梁的一代如何影响着这个社会,对于他们,我们应该给予足够的尊重。他们或者就是昨天的杨靖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