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中国传统文化笔耕不辍《论语》学习
20160319_232Lily_论语1-9 每件事的结果,都是

20160319_232Lily_论语1-9 每件事的结果,都是

作者: 空空的山谷 | 来源:发表于2016-03-18 08:38 被阅读47次

    1-9【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对文字的理解是关系到对经典的理解,大一点关系到对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正确解读。

    宋以后,在对儒家经典的注解中,以朱熹的最为重要。朱熹对“慎终追远”的解释是“慎终者,丧尽其礼。追远者,祭尽其诚。”也就是说,对刚刚过世的长辈,要慎重办丧事,对所有的先人(祖),要诚恳的祭祀。这也是历来大家都认可,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最为流行的解释。

    从字面上讲,终即为“终了,结束”。远,则指“时间空间上的距离,与近相对”。朱熹的理解是从中国传统的孝道精神出发的。在中国,孝不单是指对父母要孝,还要扩而充之大孝于天下,爱天下人,谓之大孝。要求为政的人以孝子之心来为政。汉代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就是举“孝廉”,也就是说,人才很重要的要求就是“孝敬和廉洁”。后代更是提出了“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在中国文化中,对于家庭教育来讲,素来就以“忠孝传家”相标榜。中国的封建社会是以宗法制为基础的,正所谓是“家天下”。每当“小家”的孝和“大家”的忠相冲突的时候,也就是说忠孝不能两全的时候,人们总是选择“大家”的忠,舍弃“小家”的孝。二者的精神是相通的。

    然而,南怀瑾《论语别裁》对此语的解释很有新意。

    南怀瑾在文中认为,朱熹的解释有问题,意思对,但牵强附会。他说“慎终追远”应该是“一个人要有好的结果,不如有好的开始”。作为一个佛学修养很高的国学大师,他还套用佛教中“菩萨畏因,凡夫畏果”的话进一步解释为“欲慎其终者,先追其远。每件事的结果,都是由那远因来的”。动机很重要,不要等看到了结果才去后悔当初。

    我认为,南先生的解释跳出了单纯的孝道精神,站在了一个更高的层次之上。“慎终追远”的内涵应该是很丰富的。从一个人的一生荣辱,到一个国家、民族的兴衰成败,无不有“始终”两端,“因果”线索。所谓“慎终”,就是把立足点放在高远的目标上,为此而认真安排,谨慎从事。所谓“追远”,就是放眼事物发展全过程,把握规律,特别是远在开始就出现的苗头和倾向。慎终强调结果的重要性,追远提示了“因”的决定性。

    《礼记》中有“举大事必慎其终始。”说明“慎终”的重要。《说苑》“谋先事则昌,事先谋则亡”,说明“追远”的重要。世事难以预料,认知总是有限。一个真正有道的人,做事决不草率,准备的时候,如临薄冰,行动的时候,小心翼翼。正所谓“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湖涂。”诸葛亮的一生都很谨慎,为了汉室的复兴,鞠躬尽瘁,就他个人而言,成为了道德与智慧的化身。

    由此可见,南怀瑾对“慎终追远”解释也是有文化根源上的依据的。

    从以上可以看出,无论是朱熹的解释,还是南怀瑾的阐释,都是立足于文字,根源于文化的。不能说谁对谁错,但在我看来,只能说南怀瑾的出发点更高一些,这源于南怀瑾“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的学识修养,而朱熹仅是宋明理学的杰出代表,可能对佛学没有过多过深的研究。

    当然了,在这里丝毫没有贬低朱熹的意思,只是通过二人在对“慎终追远”一语的理解上的不同,想说明,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解读中,当然也包括现代文化经典的中,文字的字面理解可能很简单,但文字后边所隐含的文化背景,是我们理解经典不可不关注的。

    以上都是摘录。同样是比较了朱熹与南老的不同。

    现实的指导意义上来讲,如果用因果解释,更容易渗透到生活的每件小事当中去。

    每个当下都是之前的结果,每个当下,都是之后的成因。所以,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下段流枝  by翰章华道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60319_232Lily_论语1-9 每件事的结果,都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ftxl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