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缺乏效率和效果的原因一是缺乏反饋機制,二是委託代理的問題(慈善組織熱心程度),三是所托非人(委託政府,但是當地的貧困恰恰是政府造成的),四是持續扶貧造成貧困戶的依賴,使得當地力爭下游,努力保住貧困地區的稱號。
我貧窮,我光榮。
與文無關我們身邊的財務,由陌生人生產,市場提高生活的福利,商業是最大的慈善。
兩個窮學生,一個聰明,一個不聰明,要資助哪個?資助窮的是慈善,資助聰明的是投資。
在美國一所商學院,課堂討論時大部分同學都主張平均社會的財富,於是教授做了一個實驗,每個學生的成績和平均分一致,這樣大家就沒有壓力,也不會不及格。
第一次大家得到B+的平均成績後,努力的同學會想,努力了也不會取得高分,變松懈下來。那些本來不及格的同學會想,有成績好的同學在,便更加不在意。第二次平均成績是B-,第三次是C。
平均分配社會財富的結果和試驗相同,雖然短期內會得到好處,但開始出現邊際效益遞減時,結果就是普遍的貧困化。
我父親曾說過,因為我母親的三個兄弟沒那麼富裕,他們在家鄉建房子的時候都會向我父親借錢,一借就是10萬,這種「借」,其實帶有扶貧的意思,除了借錢,當然還有安排工作、辦理入學等幫助。直到三個舅舅輪流建完房子以後,感覺終於松了口氣。
父親和我說,這是一份責任,不想幫也要幫。
在讀了這一講之後,讓我覺得用金錢來幫助他人,一方面限制對方發揮主觀能動性去創造的機會,另一方面治標不治本地使他們趨於無能。扶貧和慈善,注重身體力行地去幫助,而非打了響指便讓對方感覺如此輕鬆地得到瞭解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