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人物
无迷茫,不青春 | 毛泽东年轻时还学过做肥皂呢!

无迷茫,不青春 | 毛泽东年轻时还学过做肥皂呢!

作者: 黄昏的黎明 | 来源:发表于2017-10-11 21:54 被阅读96次
    作者摄于长沙橘子洲头

    01

    迷茫是所有年轻人的共性,伟人也曾迷茫过。

    上世纪三十年代,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曾到访延安,并在窑洞里采访了毛泽东。

    毛泽东深情回忆起了年轻时在省城长沙的岁月。

    02

    1911年,18岁的毛泽东从湘乡来到了省城长沙准备在此读书求学。不料,辛亥革命在武昌意外爆发,革命的大火迅速蔓延至长沙。

    爱国的血液在毛泽东的血管里涌动。他加入了革命军,投身到了革命的滚滚洪流之中。

    半年后,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当了中华民国大总统。国内局势暂时保持稳定,已经无仗可打。

    此时,毛泽东决定离开军队,继续求学岁月。

    03

    1912年,19岁的毛泽东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湖南省立第一中学。上了半年之后,毛泽东感到学校的课程过于粗浅,加之厌烦过于死板的规定。

    于是,他毅然决然的退学了。

    退学之后,毛泽东每天步行三公里去湖南省图书馆自学。

    在自传中,这样记叙了他在那里的学习生活:

    “每天早晨图书馆一开门我就进去,中午我仅仅休息片刻,买两块米糕吃,这就是我每天的中餐。我每天在图书馆一直阅读到闭馆的时候。”

    这样自学的日子,毛泽东整整坚持了半年时间。

    这半年里,他给自己制定了严格的读书计划,阅读了大量关于哲学、经济学、政治学、伦理学、历史、地理、诗歌等方面的中外著作。

    也是在这里,他见到了世界地图,惊奇于世界如此之大,韶山如此之小。

    这半年对毛泽东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为其后面的人生发展奠基了坚实基础。

    谈起这段自学岁月,毛泽东曾说:“我没有进过大学,也没有留过洋,我读书最久的地方是湖南第一师范,它替我打好了文化的基础。但我学习生活中最有收获的时期却是湖南图书馆自修的半年。”

    04

    自修半年后,家里面觉得他是不务正业,父亲写信催促他找学校上。

    于是,他开始在报纸上寻求招生信息,看招生广告。

    他说:“我没有判断学校优劣的标准,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想干什么。”

    一个政法学校的广告引起了他的注意,他就交了钱,报了名,去投考。他认为以后当了法官,为民申诉冤屈,也是不错的选择。

    正要去考政法学校时,一个商业学校引起了他的注意。这个学校是做肥皂的,而且这个学校不收学费,提供住宿,还能发点津贴。

    他心动了,觉得做肥皂也不错,又交了钱,报考了商业学校,决定做一名实业家,实现实业救国的梦想。

    上了一段时间商业学校,他又看到了湖南第一师范学校的招生广告,这里也不收学费,吃饭、住宿都很便宜。

    他觉得自己喜欢读书,以后做个小学教员也很好。于是,19岁的他又报考了湖南第一师范学校。

    05

    这一次,在众多考生中他又以第一名的成绩被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录取,开启了五年的师范生生活。

    在这里,他与蔡和森、萧子升、陶斯咏、向警予等许多青年才俊成为了同学。

    在这里,他遇到了人生最重要的导师——著名教授杨昌济先生,也遇到了他人生中的挚爱与灵魂伴侣——杨先生的女儿杨开慧。

    在这里,他坚持体育锻炼,每天用冷水洗澡。

    在这里,他与好友花了两个月,步行900余里路,穷游长沙周边五个县,考察民俗风情。

    在这里,他在湘江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在这里,他在岳麓山顶光着膀子淋雨,感悟诗经中的“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的境界。

    在这里,他当上了学友会负责人(也就是学生会主席),组建了学生军队,导演了“空城计”,指挥打赢了一场长沙保卫战,展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干。

    在这里,他领导了驱张运动,赶走了时谚称“堂堂呼张,尧舜禹汤,一二三四,虎豹豺狼,张毒不除,湖南无望”的大军阀——张敬尧。

    06

    1918年,25岁的毛泽东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毕业了。

    与当下很多本科毕业生一样,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工作还是读研或是出国。

    不过,那个时候,流行的不是读研,而是赴法国勤工俭学。

    为了响应蔡元培先生发出的到法国勤工俭学的号召,毛泽东、蔡和森等人在长沙创立了新民学会,组织学会中的有志青年远赴法国留学。

    忙了大半年,终于把要去法国的会员带到了北京。

    可毛泽东临时决定不去法国了,他认为留在国内了解中国的国情比去国外学习新东西更加重要。

    但在那一年,周恩来去了法国,邓小平也去了法国。

    07

    北京的消费很高,他必须赶紧找到一份工作,不然就没饭吃。

    于是,他去北大找到了恩师杨昌济,通过蔡元培校长,在北大图书馆馆长李大钊的安排下,当了图书馆的助理员,开始了北漂生活。

    在北大图书馆当助理员的工作显然很适合毛泽东的胃口,虽然一个月只有八个银圆的工资,但他却有大把的时间阅读北大图书馆里的书籍。

    在那里,他结识了李大钊、陈独秀、胡适等一大批民国名人。

    也是在那里,他首次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等新思潮、新思想。

    而这些,不能不说深深地影响着毛泽东的个人发展,以及后来的中国革命。

    08

    1919年3月,毛泽东母亲病重。

    26岁的毛泽东携杨开慧离开了北京,回到湖南湘乡。

    不久后,母亲病逝,他怀着悲痛的心情料理完了母亲的后事。

    回到长沙后,他开创了个人公众号《湘江评论》,并发表了创刊宣言。

    宣言中写道:“世界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什么力量最强?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什么不要怕?天不要怕,鬼不要怕,死人不要怕,官僚不要怕,军阀不要怕,资本家不要怕。”

    毛泽东的工农联合,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思想已经在创刊宣言中初见端倪。

    这份报纸很火。据说,创刊号在当天全部销售一空。重印了2000多份还是不够,从第二期起改印为了5000份。

    《湘江评论》创刊号寄到北京后,被李大钊评为全国最有份量、见解最深的刊物。

    09

    《湘江评论》既是革命的宣言,更是毛泽东坚定人生选择的铮铮誓言。

    正如他在创刊宣言最后一段写的那样:“时机到了!世界的大潮卷得更急了!洞庭湖的闸门动了,且开了!浩浩荡荡的新思潮业已奔腾澎湃于湘江两岸了!”

    从创办《湘江评论》开始,毛泽东真正踏上了革命的道路。

    此时,他已经心怀天下,要为全体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谋求幸福。

    中共一大、北伐战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会师、三次反围剿、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建立新中国。

    一路走来,历经千辛万苦,经历九死一生,他终于实现了心中的梦想。

    10

    而你怎能想象的到,他也曾是一个连报考什么样的学校都不知道的年轻人。

    他也是不知道以后到底要干什么的年轻人。

    他也曾想做法官,也曾学过做肥皂,也曾做过小学教员。

    他也曾迷茫,彷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无迷茫,不青春 | 毛泽东年轻时还学过做肥皂呢!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fygy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