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一直在陪女儿看卡通频道放的《爱上幼儿园》节目,其中有一集孩子们去包老师家做客,中午吃饭时有个小女孩不肯吃饭,包老师立刻端起饭碗给她喂饭,而小张老师马上提出不该给孩子喂饭。
后来在单独的演播室内两位老师分别陈述了各自的育儿观
张——我觉得老一辈都是这个样子,不吃饭只是情绪的问题。她一有情绪,你要用各种方式去哄她,那太累了。他以后就会觉得我可以用情绪来解决问题。我觉得对小朋友是要尊重的,你要尊重他的选择、喜好、以及品味,但是尊重是相互的,你也不能纵容她。
包——有的教育方式很简单,你不吃,就不吃了,饿了你自己会吃。那这种方式,我作为奶奶辈的老师,我不赞成。因为她不吃就会饿,影响她的发育成长。我觉得不是孩子说不吃就不吃,而是我们的方法,正确的引导孩子,一点一点的,慢慢愿意吃饭。
在看节目时我的第一反应是"鄙视"包奶奶的作法,感觉太宠溺了。之后深思两位演员老师的出发点发现,祖辈代表包奶奶以孩子健康角度出发,不吃饭就会饿,会导致营养不良,影响生长发育。父母辈代表张奶爸以建立孩子的规则意识为基点,让孩子通过体验到不吃饭就会挨饿的后果来促使他思考吃饭问题,从而改变策略,达到建立规则的效果。其实这两种办法也许都能达成引导孩子养成良好进餐习惯的目标,之所以我第一反应是鄙视祖辈的方法是因为把这件事带入到平时生活中的育儿场景中去了。引发了自己的不良情绪。这可能也是目前年轻父母普遍拥有的矛盾:作为双职工家庭,需要依赖祖辈帮忙带娃,但又害怕隔代亲太过宠溺惯坏了孩子。这一矛盾让许多年轻家长对祖辈的教养方式充满了抵触和鄙视。

而后我又进一步思考,如果上述情绪处理不当,两种不同教育理念碰撞可能会造成双方在孩子教养主权上的争夺也容易引发家庭矛盾。 曾见过一些比较强势的家长,对老人的教育方式不满就直接跳出来指手画脚。但中国有句古话—“家和万事兴!”我认为家庭不是辩论场,一定要东方压倒西风。家庭是一块七巧板,每个人虽然都有自己的形状却需要通过组合来发挥功能。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需要靠平衡各方关系来营造。对帮忙带娃的祖辈无论你是否鄙视他的教育理念,但首先要做到尊重,要想到感恩。

得出以上结论后我开始动脑筋针对家里老人的喂饭行为找了一个平衡的方法:由于我女儿的问题主要是挑食和讨厌吃饭。为此我跟老人商量好:如果一定要喂饭就不允许挑食行为,给啥吃啥。如果选择自己吃饭,就按自己心意只吃喜欢的东西。并且还特别在老人在场的情况下与女儿也达成了这个约定。让她知道我们大人对这件事的态度是一致的。
虽然喂饭是件小事,但引发我从单纯的育儿思维拓宽到在科学育儿的基础上达成平衡家庭关系的更大目标。希望祖辈在物质资源和情感关爱上的守护,父辈在规则建立和能力培养上的坚持能更好的融合,陪伴孩子渡过懵懂的岁月,健康快乐的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