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他曾写给自己的诗句:“美丽的宇宙太空,以它的神秘和绚丽,召唤我们踏过平庸,进入它无垠的广袤
南仁东把人生当中最宝贵的20年时间献给了天眼。从FAST的选址、立项、可行性研究,到指导各项关键技术的研究以及模型试验,所以他的发明更是具有跨时代的意义,被评为人民科学家。他在建设天眼的时候有哪些传奇故事?又会遇到了哪些困难?
南仁东【简介】
生于1945年2月的南仁东先生,是吉林辽源人。他是我国著名天文学家,国家天文台研究员,2017年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名单。2019年9月17日,授予南仁东“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也是为南老的付出的一种极大认可。
南仁东先生还是我国天眼(FAST),全球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建造的发起者,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
截止2017年9月,南仁东已发表科技论文222篇,专著7部,技术报告6本,专利36项,论文被SCI收录56篇,被EI收录65篇,SC和BI引进,引用近900次。此外还多次参与重大科研项目的工作。
01 曾经的高考状元选择回国
⑴高考状元
1945年,南仁东出生在吉林省辽源市龙山区的一个小镇,成绩优异的他先后就读于辽源中兴小学校、辽源四中、辽源五中,屡获学校表彰。
1963年,南仁东以高考平均98.6分(百分制)的优异成绩夺得“吉林省理科状元”,并成为清华大学无线电专业的一名学生。
⑵出现契机
1993年,在日本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上,科学家们提出建造新一代射电望远镜,这样就接收更多来自外太空的讯息,要为10年、20年后的射电天文学发展做打算。
南仁东转身跟同事们说:“咱们也建一个吧。” 当时,中国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口径只有不到30米,所以中国要用外国的射电望远镜研究,是以一小时计算的,费用很高,时间很短。这也是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工程开始的契机。
⑶准备回国
有人说,FAST成就了南仁东。但实际上,早在FAST之前,南仁东就已经是著名的天文学家。南仁东年轻时曾应邀前往荷兰、苏联等国的著名天文台进行考察访问。
南仁东当时在日本国立天文台担任客座教授,拥有世界级别的科研条件和待遇。在1994年,他一天的工资顶得上国内一年,可他却说:“我得回国。”
因为外国先进的科研设备、优厚的生活待遇,都不曾使南仁东心动分毫,在目睹了其他国家的先进技术后他的信念愈加坚定要造出中国人自己的超级望远镜。
多年的突出成果得到国际同行赞誉和认可,他于2006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射电天文分部选为主席。
02 进行选址
1994年,南仁东开始主持国际大射电望远镜计划的中国推进工作。球面射电望远镜的建设又是困难重重,关键技术无先例可循,关键材料急需攻关,核心技术遭遇封锁。
从此,年近50岁的他再也停不下来。因为选址,论证,立项,建设,哪一步都不易。
⑴无先例可循
在国际上,用钢结构建造的射电望远镜,口径突破100米已经是工程的极限。想建更大口径的望远镜,就要选择一个又大又圆的坑,依靠地势来实现。当南仁东得知西南边陲的深山里有着建设“中国天眼”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
带着300多幅卫星遥感图,他迫不及待地登上了从北京到贵州的火车绿皮火车,咣当咣当地要开行近50个小时,他一趟一趟往返。时间长达12年。
十多年间,他寻遍了贵州大山里的上百个窝凼,踏遍了乱石密布的喀斯特石山,十多年间他得到了很多干部和农民的帮助,他常常像农民那样穿一条短裤,屁股上挂一把柴刀。因为有的地方有路,只能从石头缝深一脚、浅一脚地挪过去。
聂远平曾经有过一个深刻的经历,那就是初见刚回国的南仁东都是穿着这很时髦,打着领带穿着西装。
南仁东变成了一副民工打扮,给人的感觉就是根本就不像天眼总设计师。
⑵摔倒
在1995年,他毅然坚持下窝里考察,突然瓢泼大雨从天而降。他曾亲眼见过窝凼里的泥石流,山洪裹着砂石,连人带树都能一起冲走。他却在攀爬的路上不小心摔倒了,滚了下来。但是他却丝毫不在意。他认为这是在选址当中很平常的一件事。南仁东就往嘴里塞了救心丸,连滚带爬回到垭口。
十几年下来,综合尺度规模、电磁波环境、生态环境、工程地质环境等因素,最终在391个备选洼地里选中了条件最适宜的大窝凼。
03 进行论证
1995年11月,以北京天文台为主,还有国内20余家大学和科研机构,共同组建了“大型射电望远镜”建设中国推进委员会,南仁东先生为主要带头人。
作为“大射电望远镜”中国推进委员会主任的他,除了要负责立项和组织调研、实施工作,还要提出科学策略,确定优先的观测计划。他一心想让“天眼”尽快建成启用。
项目开工后,几千工人同时进场,南仁东和工人们扎堆在一起工作。他的学生这样说他在深山寻址的南仁东,在农民堆里分不清哪个是南仁东。在建设工地上的南仁东,在工人堆里也分不清谁是南仁东。
⑴对待科学研究,南仁东无比严肃和严谨
对待科学研究,南仁东无比严肃和严谨。南仁东总是这样说:“好好干,不能对不起国家和百姓。”“天眼”没有哪个环节能“忽悠”他,任何瑕疵在他那里都过不了关。
工程伊始,要建一个水窖,施工方送来设计图纸,他迅速标出几处错误打了回去。施工方惊讶极了:这个搞天文的科学家怎么还懂土建?
所以许多工人都记得,即使在炎热的夏天,为亲自测量工程项目的误差,南仁东总会丢下饭碗就往工地上跑。在多少个灯火通明的深夜多少次仔细核审、反复计算,埋头钻研、耐心沟通
⑵创新
天体无线电波的固有本性,是射电天文观测的一个棘手难题。天体的无线电波是平行的,当反射面是球面时,无线电波会汇聚成一条线,只有当反射面是抛物面形状的时候,它才能汇聚成一点,进入到接收机。为了克服这个难题,南仁东带领工程师们想出了一个绝妙的设计,那就是主动变形反射面,它可以使球形的反射面实时变形为抛物面。
这个设计在世界上绝无仅有。通过控制近万根钢索所组成的复杂的索网结构,FAST系统可以灵活地控制由4450块独立面板所组成的反射面,对准天体目标,再由6根钢索拖动重达30吨的馈源舱,抵达焦点位置,实时接收天体发射的电波。
当第一眼看到FAST时,SKA国际组织前任总干事理查德·斯基利说自己所能想到的第一个词就是"震惊":"这是一个令人震惊的设计理念。"
南仁东却硬是凭借自己的执着和勤奋,带领一群有着同样科学梦想的人,把不可思议的设想一步步变成了现实。
FAST涉及的专业领域很多,每个领域都有专家提出不同意见。作为首席科学家和总工程师,南仁东必须做出决策。而要做出正确的决策,就必须懂行。
04 纸上的方案落实到实际当中,有很大的困难
⑴领域宽泛
2007年,FAST终于正式立项,南仁东更拼命了。FAST工程的艰难程度远超想象,关键技术又无先例可循。而且,工程涉及天文学、力学、机械工程、电子学、测量学,甚至岩土工程等各个领域。从纸面设计到建造运行,有着十万八千里的距离。
南仁东生前曾多次跟老同事斯可克提起,FAST项目做不好,他没法向国家交代,所以不敢有半点疏忽。所以,南仁东穿的与施工工人无异,马不停蹄地奔走在工程的各个细节查看。他表情严肃,声音沙哑,不停地向施工单位提建议、挑毛病。
在台址勘察期间,为了更清晰地了解现场,掌握第一手资料,制定正确的危岩治理方案,65岁的南仁东和年轻人一起,在没有路的大山里攀爬。在去陡峭山顶时,大家劝他在山下等着,看完结果向他汇报,他却坚持:“我要和你们一起上去,看看实际的情况。”
⑵需要工程预算
除了选址的困难,经费问题是阻碍工程进度的重要原因。
有那么几年时间,南仁东成了一名“推销员”,他开始到处游说,为了获得更多人的支持,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无论大会还是小会,南仁东逢人就讲大射电项目。他满怀激情、不厌其烦地向不同的人解释FAST的每一个创新概念。
他自掏路费,从东北到东南再到西北,先后联络了全国二十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参与。有人说,FAST代表了中国科技的长征,它更是南仁东生命里的长征。
⑶索网实验失败,无法正常工作
2010年,FAST曾经历一场近乎灾难性的风险——索网疲劳问题。当时购买的钢索进行疲劳实验后,无法承受重量,会变形,没有一例能满足FAST的使用要求。
FAST反射面的结构形式也因此迟迟定不下来。南仁东寝食难安,天天与技术人员沟通。经历近百次失败后,他终于带领团队研制出满足要求的钢索结构。
⑶反射板
反射板变成带洞的结构,方便雨水流淌和阳光洒入,重量从2300吨,变成了1300吨,天眼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南仁东的科学目标分析,创造突破机遇。天眼的独特造型的设计验证了中国的那句,过谷雨,中华眼,望上苍,斗转星移。
8000多个日日夜夜,FAST就像南仁东亲手拉扯大的孩子。作为首席科学家,南仁东主导和参与了FAST项目每一个工程难题,带领FAST渡过一次又一次危机。
2016年9月25日,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在贵州省平塘县的喀斯特洼坑中落成启用,它的诞生代表着中国海外领域又前进了一大步。
05 即将建成,却得了肺癌
⑴艰苦的条件
从预研到建成的22年时间里,我国老中青三代科技工作者,克服了不可想象的困难,南仁东和同事们毫不退缩,他们喝的是天然的混水,吃的是自带的冷干粮,冬天实在是冷得受不了了,就捡几根柴火一起抱团取暖。
在2016年“中国天眼”落成启用前,他就和大家一起住在彩钢房里,生活极其节约,每个房间住4个人,洗浴厕所都是公用的,食堂里坐着是大锅饭。他觉得就像一个牢牢扎根的工人一样,他经常说自己就是一个战术型的老工人。
⑵得了肺癌
FAST是个有挑战性、冲击性、超越性的项目,南仁东承担着巨大的压力。长期疲惫不堪的重负让他积劳成疾。在2016年9月南仁东患了肺癌,在做手术的时候,他伤到了声带。但是他却始终坚持参与天眼建设,因为他觉得时间转瞬即逝。
南仁东一向不要别人照顾,在患病后他依然带病坚持工作,尽管身体不适合舟车劳顿,但他仍坚持从北京飞赴贵州,亲眼见证了自己耗费22年心血的大科学工程落成。在南仁东逝世时,留下遗愿,丧事从简,不举行追悼仪式。
⑶淡漠名利
多年来,FAST项目成为享誉世界的超级大工程,其创新技术得到了各方认可,获得了各种奖励,但属于南仁东个人的荣誉却只有“CCTV2016年度科技创新人物”“2016中国科学年度新闻人物”“2017年全国创新争先奖章”寥寥几项。
他对名利淡漠,却对现场的工人和贫困地区的孩子十分上心。他曾给来自云南的工人买运动服,还常带些瓜果与工人们。每次晚饭后,他都会到工人的工棚坐坐,他的记忆力极好,几乎知道每个工人的名字、工种、收入情况,还知道一些他们家里的琐事。
他看到了当地人生活的艰苦,了解当地小孩子上学的不易,于是他出资捐助十余位儿童上学。时至今日,仍有受资助的学生给他写信。
目前,FAST项目还在紧张调试。到目前为止,“中国天眼”已经发现了102颗脉冲星,其数量已经超过了众多国家的数量和。其中92颗为新的脉冲星。
【树叶有话说】
2017年9月15日,我国著名天文学家、“天眼之父”南仁东先生因病逝世,享年72岁。此前的23年时间里,南仁东从壮年走到暮年,把一个朴素的想法变成了国之重器,南仁东的科学目标分析,创造突破机遇。天眼的独特造型的设计验证了中国的那句,过谷雨,中华眼,望上苍,斗转星移。
成就了中国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项目——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人们习惯称它为“中国天眼”。
“天眼”能够接收到137亿光年以外的电磁信号,观测范围可达宇宙边缘。借助这只“天眼”,科学家可以窥探星际之间互动的信息,观测暗物质,测定黑洞质量,甚至搜寻可能存在的星外文明。作为世界最大的单口径望远镜,FAST有望在未来10年到20年保持世界一流设备的地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