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事,世间人,有人总会说事,有事总能让人说。
平时就喜欢随手翻翻,随便看看,报呀、书呀什么的都有,电脑、手机的也是机不离手,手不离机的。不怎么喜欢看长篇大论,也不太爱看什么看不太懂的东西,最主要的还是学得少,读得不精,所以太突出的就是读不进来。因此,就对一些精短、有些理、有些趣、似乎还有些激动的情绪的成份有偏好,继而就在里面转转。
只要闲下来,最多的就是拿出手机或是平板,公众号里一大堆的内容。我就专挑短的,哪些几句话就成段,几段就成了篇的。读这些东西还是挺带劲的,而且还朗朗上口。刚开始,我也根本就不会去发现里面的其他东西,更不会觉得是不是断章取义,或是瞎编乱造的。但现在通过看短视频,如抖音、火山视频、西瓜视频等等多了后,倒是有些瘾,被这些说理的东西陷住了。不曾想,我一直对这些东西不怎么感冒的,为什么现在迷上了,好像一天不看会儿连吃饭都不怎么香。没原因,只有答案,就是闲来无事,懒得不愿意做事,空得找不到正事,忙得办不好想办的事。
滑着屏幕,一个一个的往上走,除了关心下恶搞,就是看下说“名典”的人。在此,我总觉得要给这些人取个名,是叫智者呢,还是叫启者,不给人取个名,好像还有些过不去。一打开就能听到他们见人见事的说,偶听真有些理。谈人生教益,数生活感言,传世间真经。直白失去的情份,直指暗藏的玄机,直面苦痛的不堪。
有的时候,听了觉得好奇,又觉得特别的有意思,可记又一时记不太清楚,加上身边从来就少有能记的工具。好像是什么刺激了自己,就赶紧的上网查,查所说话的出处,查话里的意义,查后面的更远的东西。不查不究还好,一查一究吧,倒也让自己有些扫兴。这些我自己定义的智者,他们无非就是记忆力较好,无非就是口才较好,无非就是与别人玩时的手段较好,无非就是拼凑的能力较好,只是把一堆可能连自己也没弄清楚、没有整明白的东西,只要听着好听,看着舒服,拿来可用的,全部连成串,一条条串成句、成段。糊弄倒不敢苟同,逗乐吧绝对不止。
这整句句的顺着溜,一般情况下大多数人并不会觉察出什么。自媒体吗,本来很多东西不是用来学的,而是用来乐的。还有呀,不一定都是有出处的,好些东西是有意编造的,如果你真学、真信、真被套进去了,弄不好就会误入歧途。
常听人说,人活着不要太较真。活得傻点,活得糊涂些,太较真、太聪明会害了自己。这确实是事实,这个还真得信。当然,话还得说回来,该较真的时候还不能不较真,但也别事事较真,更不要时时较真;该聪明的时候,就一定不能糊涂,一糊涂可能就误了大事,也可能会坏了大事。
任何东西不能固步自封,更不能照搬照抄,创新发展才是永恒的。要创新就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或是走一些弯路。以前信息不发达,传递起来较慢,生活的节奏也没有这么快。而今就大不一样。除了信息传播速度之快,生活的节奏也加快了步伐。更主要的是媒体工具越来越走进普通人家,很普通的人都可以拥有一个自己的自媒体空间,自媒体为每个人搭起了参与创新的平台,说、唱、演、写、做等等,任由发挥。
在现实生活里,不乏哪种特别能说,又特别能见事说事,见人说人的人。他们脑子转得快,反应也快,不管什么时候,什么场合,见到什么人或事,还真的能说得一套套的,有的时候很象是至理名言一般。时下好了,这些人只要胆子稍大点,只要稍微接触一下,立马就能模样相当的成了自媒体上的红人。
说句实在话,对这些说说、编编的东西愿意去试着看看、听听。这当中,还是最喜欢带着原创味的,所谓见人见事的说词。不管怎么样,原创味的,没有什么过份的掺杂,很多其实都是这些人对生活的体验和有效的总结,道理的深度远比哪些东拼西凑的有意思些。
写东西的时候适当的借用一些名人名言,这叫恰到好处。问题是,有好些东西,根本就不是一个层面的东西,扯一起不是牛头对不上马嘴,就是马嘴长不到牛头上去。谈不上什么出处,要么就是道听途说,要么就是稍作修改,要么就是偷梁换柱,要么就是酒后酒狂。
好的东西要善待,优秀的东西要发扬光大,传承的东西要不断的激发活力。娱乐归娱乐,搞笑归搞笑,但正儿八经的时候,特别是当一种东西要面对公众的时候,还是要正统和规范,至少别让人误解,不要把人带到死胡同。
对于似是有理的东西,成年人尚能明辨,未成年人却未必能分辨。诗有朦胧之意,让人越读越有景致,越读越有境界。但对于断章取义的连接,一定不能与诗并行。既然没有诗人的境界,就千万别玷污诗的本性。
自由的任性不是无端的破败,合理的取舍才会变为有意义的接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