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的宽恕

作者: 迟玉龙 | 来源:发表于2019-12-17 11:21 被阅读0次
    艰难的宽恕

    很长时间没有讲深耕班了,度过了一段艰难的旅程,讲了100多讲,本来想把自己的经验分享给大家,这么大密度的讲课,自己也没有料到一个结果,就是跟一些厌学的学生一样,产生了厌讲的情绪。这种厌讲的感受不是主观故意的,由此也能体会到孩子厌学的感受,以及一些成年人在很多时候那种无助的感觉。

    为了继续讲下去,也在给自己找一些理由,为什么要讲下去,觉得自己有这个责任和使命继续讲,能给家长们一些教育好孩子的方法和动力,如果继续讲下去,也许会有人购买,可以赚更多的钱。当这样想的时候,厌讲的感受仍然无法消除,这些都不能给到我继续讲下去的动力。我真实的感受是,如果我讲不好,我无法宽恕和原谅自己,这是我真正恐惧和害怕的地方。

    好多家长鼓励说:“杨老师你已经讲的很好了,无论你讲的好与不好,我们都愿意听,请继续讲下去吧”,听到这些话语的时候,心头是热的,内心特别开心。但是,如果因为这个原因继续讲下去,我依然会觉得厌讲的情绪还在。我一直在调整状态,一直在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如何才能释然?如何才能让深耕班继续下去?如何才能在五班找到春风十里不如你的感觉?想办法通过各种途径,依然没法从不好的情绪中走出来。

    有些事情想不明白的时候,生活还得继续下去。最近一段时间,马不停蹄地讲家训,讲线下研修班课。特别是上个月沈阳的《爱与成长》两天的课程,当主持人宣布课程结束的时候,大家久久不愿意离开,尤其是一些孩子,来的时候不愿意来,现在又不愿意走了。沈阳的顾问老师说,很少见到这种情况,活动结束了而大家却不愿意离开。这个场面让我暖到心窝了,感觉到自己的状态在变好。

    我是追求完美型人格的人,凡事都要力求完美,弊端是害怕事情做不好,达不到自己期望的那样,会认为自己犯下了不可饶恕的错误。一直渴望放下这个包袱,不要让自己太累,也想了很多办法,譬如利益驱动、责任驱动、目标驱动等,一直都无法宽恕自己,无法接纳不完美的自己。但是在沈阳的《爱与成长》课程中,在这样的场景里一下子接纳了自己,仿佛身上几百斤的面粉放到地上了,内心满满的感动。

    第二天有一天的线下课,一位小姑娘来会场看我,她拿着跟我的一张合影送给我,并且鞠了一躬,说认下我这个老师了,我内心里感动不已。不知道为什么,在这样的情景里,我更喜欢自己,即使自身还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我能很容易宽恕自己了。从长春回到无锡,就觉得浑身是轻松的,没有了往日的负担和疲累。这是一种很神奇的体验,人为什么会这样?

    很多人背着要么不宽恕别人的过错,要么不宽恕自己的过错的包袱前行,扛着这些负担蹒跚地往前走,负担越来越重,甚至不堪重负。

    我把这一段经历和感受分享给大家,这也是很多人正在经历的人生,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方面的需求,如何才能真正能做到宽恕自己,宽恕别人。我的这段经历和思考,或许能让大家受益。

    艰难的宽恕

    “宽恕”的对立面是“不可宽恕”,否则宽恕本身就什么都不是。过去别人伤害过我们,我们认为他们的行为是不可宽恕的,我们伤害过别人,我们认为自己的行为不可宽恕。如何宽恕自己和别人,如何放下那段事,有人做过研究,认为“宽恕”最好的良药是“时间”,对于不可宽恕的事情,经过一段时间后,人就能做到宽恕。其实有一个法国人叫保罗·利科,他是一个解释学家,他写了一本书叫《记忆·历史·遗忘》,对这个观点做了思考,他认为,所谓遗忘的东西只是把它保留在某个地方,人无法做到真正的遗忘,虽然记不起来了,但不代表这个意识和经验不影响你了,靠着时间的推移去遗忘,进而做到宽恕是自欺欺人、掩耳盗铃的逻辑,人是做不到的。如果“宽恕”暧昧地承认了“遗忘就等同于宽恕”,那么“宽恕”就否定了“宽恕”。所谓的不能宽恕的对象,如果用一个词表述叫“过错”,“过错”在经验本质上就是在某种感受中被给予的,有一个感受我们想消除它,希望这个感受不再存在,不要再折磨我了,但是当遇到相似经历的时候,无论过了多少年,这种感受还是很容易被调出来。

    小时候跟邻居家哥哥玩三角,我一个特别珍贵的三角被人家赢去了,因为输不起的心态,跟人家发生了冲突,我又哭又闹,还要决斗,当时的我决定永远也不原谅他,但是现在我已经没有这个念头了。为什么当时恨成那样,而现在已经没有那么恨的感觉了。如果以前反思这件事,我会归因到“遗忘”,觉得已经忘记那种痛了。其实不然,人通过“遗忘”,通过“时间”,然后做到原谅这件事是不可能的。真正的原因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在另一端的能力提升了,换句话说,是“宽恕”的能力提升了。帕斯卡尔曾经用几何和数学原理推出了“两极理论”,凡事都有两个极端,如果说“过错”是一个极端,它对应的另一个极端是“宽恕”,“过错”的深度,对应着“宽恕”的高度。比如说,一个过错带来的伤害的深度是100米,要想把100米深的过错完成宽恕,意味着对应着宽恕的能力需要向上达到100米,过错才能真的被原谅。

    什么是宽恕呢?宽恕是一种什么样的能力呢?打个比方,你小时候家里特别穷,经常被人嘲笑,你长大后会去努力挣钱,等有钱了,可以借助钱去狠狠回击嘲笑你的人。等有一天,你真的这样做了,你是否就能达到真正的“宽恕”呢?如果你有权了,你用“权力”在这些人面前显示你的优越,利用你的权力让他们给你低头道歉,请问,你是否能做到原谅这些人了?稍加思索,就会发现内心的自卑依然还在。如果你真的已经宽恕这些人,这个事就不会影响你的生活了,如果这个事已经放下了,你就不用拿钱甩人家了。你这么做只能证明你是自卑的,还在意当年的事。金庸小说里,一个人因为有杀父之仇,他因为各种机缘,苦练成绝世武功,终于把仇人全家都杀了,是不是杀了仇人就能做到宽恕?把这事放下了?快意恩仇后,这些人都哪去了?好多人跑到寺庙里去了,青灯古佛,开始忏悔。为啥这样呢?说明他们心里没有做到真正的放下,那个事还在,把仇报了,无非又增加了一个过错,强化了曾经的屈辱感受而已。

    艰难的宽恕

    我们看一下宽恕的条件。

    1、宽恕是无条件的原谅。有条件的宽恕不叫宽恕,“你怎么样做,我才能宽恕你”,意思就是“我现在不能宽恕你”,也就是做不到宽恕。

    2、宽恕是为了解放自己。如果宽恕是为了什么样的目的,无论这个目的有多高尚,宽恕一旦带有目的,“宽恕”就不是“宽恕”,宽恕是无目的的。

    3、宽恕是无所不包的。宽恕包容一切,包括不可被宽恕的。

    “宽恕”到底是一个什么东西?

    法国哲学家德里达给出的答案,他认为宽恕的高度就是爱的高度,宽恕的能力就是爱的能力,爱包容一切,包括不可宽恕的,爱就是高度本身,别管过错的深度有多深,即使是反人类的罪行,要毁灭整个人类,在爱的寓意里边,依然是可以被宽恕的。汉娜·阿伦特说,爱是人类生活中极其少有的现象,通过提升爱的能力,提升高度,进而达到宽恕的目的,无论这个事多么不可宽恕,如果一直盯着这个事有多么可恨,一直恨下去,即使把他毁灭了,他消失不见了,你会发现,这个事依然跟你如影相随,始终影响着你的生活。你渴望爱,却发现自己陷在恐惧的泥潭出不来,自己有孩子了,却无法给孩子爱。你总是盯着过错的深度,想更改过去的历史,希望随着时间的推移,把这个事遗忘了,这个是成长路上的误区。宽恕最难的地方是走错了方向,我们不能在过错的深渊里一错再错。正确的做法是让“过错”先在那,不用放下,提升自己爱的能力和爱的高度,当你达到某个高度时可以做到云淡风轻,不再受过去“过错”伤害的羁绊,做到真正的放下和原谅。

    有些学员的经历真的让人心疼,自己有孩子了,却爱不出来,道理上也知道应该怎么做,都知道对父母的“过错”要放下,不仅要放过别人,也得放过自己,但是就是做不到。如果放不下就别放下,你要考虑的不是如何放下,要考虑的是如何提高自己爱的能力,只有往上走,底下那些伤、痛、恨、生命承受的那些包袱自然就放下了,也就释然了。

    给大家几个方法。

    1、在词源学和语义学里,跟宽恕和爱有关联的一个词叫“礼物”,我们可以借由礼物达到宽恕,给自己准备一个礼物,给你不能宽恕的人准备一个礼物,借由礼物传递爱和宽恕。

    2、汉娜·阿伦特创造了意义理论,二战时整个犹太人被边缘化,一批人迷失在巨大的战争伤痕里边,找不到意义。他们是一群没有祖国的人,他们认为被祖国抛弃了,如何才能宽恕祖国,如何才能放下。他说,如果能觉察自己,就能宽恕自己。不管你做过什么,不管别人对你做过什么,人是可以被原谅的。

    3、别急于解决那些过去多少年都无法释怀的东西,关注这些问题只能增加你过错的深度,无法增加你宽恕的高度,别跟它纠缠,往前走,提升爱的能力,在未来的路上付出爱,进而获得爱。

    用保罗·利科一段话结束今天的话题,在历史之下,是记忆和遗忘,在记忆和遗忘之下是每一个鲜活的生命,书写生命就是另一种历史,这种历史将永未完成。我们一直在书写新的历史,过去好的、坏的,那些影响你的记忆、影响你的过错不用去遗忘,也不必纠缠,在所有的记忆和遗忘之下,一个个生长的生命向阳花开、为爱而生,用爱去书写新的生命,开创另一个历史,尽管它永未完成,但它一定能帮你完成宽恕,让我们真正体会爱和自由,越走越云淡风轻,因为爱本身就是高度本身,希望大家获得更多的爱和幸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艰难的宽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gksn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