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旅行·在路上散文
河姆渡文化遗址遐思记

河姆渡文化遗址遐思记

作者: 丹顶鹤昌 | 来源:发表于2019-07-25 05:34 被阅读0次
    河姆渡文化遗址遐思记

    太阳喷薄而出,天空湛蓝湛蓝的,云朵洁白无瑕,风儿柔软而调皮,这一切美丽的景物都在等待着人们醒来。当然呼唤大地醒来的,更少不了鸟儿优雅的吟唱,打着哈欠醒来的人们,又精神抖擞地开始了一天的生活。男人女人们拿起工具开始了一天的劳作,有的拿着石镰去田间割稻,稻子成熟了,金黄的穗子在风中摇曳;有的搬出了独木舟,拿出弓箭和叉子,去河边猎鱼,那嗖嗖射出的骨箭和木箭,划破水面,刺中鱼儿的身体时发出的声音和溅起的水花,都是那么令人赏心悦目;有的到林间伐木,有的给木头凿出榫卯,有的爬上屋顶,往房子上架木头,那纹丝合缝的架构是房子结实坚固的保证,而“干栏式”的设计是房子干燥和安全的体现。留守家里的女人们也忙开了,织布的织布,用骨针缝衣的缝衣,烧火的烧火,做饭的做饭,那钵中溢出了诱人的香味;孩子们在房子周围玩耍跳跃,惊得在旁边休憩的豕和牛也不时地抬头张望。太阳西斜,劳作一天的人们吃好饭,铺好床,枕着悠悠的草香睡去了,那一间间相邻的房子里孕育着好梦。

    这样的生活场景是我站在河姆渡文化遗址边遐想出来的。在入梅那一天,本来约好说去余姚摘杨梅的,可是梅子黄时雨却并非都是诗意无边的,还可以倾盆而下,扰人行程,一行被阻,于是选择了去河姆渡文化遗址参观,亦是不虚此行了。

    河姆渡文化遗址遐思记

    河姆渡文化遗址应是属于七千年前的文化遗留了,七千年啊,七千年前,人们是怎样生活的呢?我们几乎想象不出来,如此久远的时代,我们的祖先是怎样克服对自然的恐惧和无奈,在天地间挣扎,并求得生存的空间?他们又是如何受到启发,去认识自然,并利用自然给自己提供更好的生存条件?那一件件或粗糙或精美的陶器,那一穗穗金黄的稻谷,那养在房前屋后的猪羊,那在田间耕作的牛儿,都是经过多漫长的探索和实验,才有了这样的结果?我们无法想象,他们付出了怎样的代价,一代一代人前赴后继地做着改进的努力,才有了人类前进的大步和历史前进的大步?作为七千年后的我们站在遗址前,不禁思绪万千,浮想联翩,内心充斥的不是今日文明发达的优越感,而是敬佩感,崇拜感。我们祖先以他们的智慧和力量带领着长江流域的先民一步步迈向更加文明的未来。

    河姆渡文化遗址遐思记

    那天雨很大,我们不时要到里边搭建起来的茅屋前躲雨。人字形的屋顶上,是厚厚的茅草,雨水顺着屋檐往下淌,里边却是干燥的,吊脚楼的设计,厚实的稻草铺垫,让里边显得通风又暖和。屋子里边有仿先民的塑像,织布的,缝衣的,烧饭的,那平和的面容让人感觉她们在做的是世间最自然和乐的事。大雨中,那些仍在“忙碌”着的“人”,盖房的盖房,捣米的捣米,捕猎的捕猎,猎鱼的猎鱼,似乎七千年前他们就是这样生活在天地间,刮风下雨的影响不了人们生活的热情。

    七千年前的灵魂当然都已消逝,他们用这样遗留下来的痕迹证明他们存在过,奋斗过,挣扎过,思考过,改变过;七千年后,我们站在这里,追忆那些消逝的岁月,敬佩那些消逝的灵魂,我们身上仍流淌着他们的血液,因此我们仍会和他们一样,继续去思考生活,去改变世界。只是我始终用不出“征服”这个字眼来,我总觉得先人们比我们淡定,比我们更懂得去认识自然并顺应自然,于是才能与自然和谐共处。可是七千年后的我们,多了好多欲望和需求,我们不再淡定,反而急功近利,我们不再一味顺应自然,而是去改变它,征服它,想让它臣服于我们,于是我们开始自食恶果,我们开始受到报应和报复,我们该反思的太多了!

    撑着伞匆匆走完了两千多平米的遗址地域,雨或许还是那滴雨,风或许还是那丝风,而人却换了一茬又一茬了。有些秘密永远地埋藏在了历史的褶皱里,风可以掀起衣角,它们可以熟悉地对话,而我们却也许永远都是门外汉,我们该洗净怎样的铅华,才能与他们对话?也许就只能如前文所示,我们想象一下吧!

    河姆渡文化遗址遐思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河姆渡文化遗址遐思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glfr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