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不拆不成器
良药苦口利于病?吃不下去都白搭

良药苦口利于病?吃不下去都白搭

作者: 熊妈侯蕾 | 来源:发表于2019-03-21 12:04 被阅读9次

我在一次对话练习中“死机”了!

彼时话题刚刚开了个头儿,我的提问被老师打断,因为有些地方做的不合适。一开始我还认真的听着,一边用笔记录着要点。大约五六分钟以后,老师还在讲“有些东西不是靠逻辑思考的,需要自己去感受、体验……”我忽然就感到非常泄气,抵触情绪在心里四散奔流。

当老师提议“再来一次试试看”的时候,我感觉自己手脚发凉头脑发蒙,一点努力的愿望都没有了。后来临时换了另一位同学练习,老师特别叮嘱“你看看他是怎么做的”,但此时我已经完全没法把注意力集中观察和学习上了。

明明很清楚,老师的反馈是为了让我知道自己和“正确方式”之间的差距,是有利于自己做得更好的,但那种内心抵触、甚至抗拒的状态却完全不由控制。我的内心像有两个声音在打架,一个说“你这是在干什么?老师提意见还不是为你好?不然人家干吗非要花时间跟唠叨你?”另一个声音却在说“我知道,你说的都对,但我现在就是不想听!”

听着耳熟吗?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情况?面对不同意见甚至是批评,你是会心存感激虚心接受,还是像我这样内心拧巴纠结难受?

其实,若是换到别人身上,我也会说些“忠言逆耳”之类特别有道理的话来劝你转变思想;甚至放到两天之后再看,我也能嘲笑自己当时的矫情和小心眼。但即便如此,我依然无法保证下一次遇到同样的情况,能做的心悦诚服从容面对。

是的,在“这么做不对不好”的判断之外,另一重沉重的思想枷锁,是内心里对自己“明明知道但就是不愿意”的批判。

宝宝做不到,宝宝心里苦

在《潜力量》这本书中,作者艾伦·范恩精准的描述了这种人们在面对反馈时的矛盾心态。

《潜力量》 作者:艾伦·范恩

大多数人对于反馈的反应是有些矛盾的。他们会说我们非常愿意接受反馈,而且表面上告诉你反馈特别重要,但是他们心里却很抵触接受反馈。原因是很多人没有把反馈理解为一种帮助自己改进的建议,而是把它当成了一种用巧妙的方式表达的批评。因为我们害怕被评判,所以反馈给我们带来了干扰。当人们告诉我们该怎么做时,我们通常的反应是不重视、回避或防备。

看完这一段,我得到了两个结论:

1、这种纠结的反应是正常的,大多数人都会有,我纠结和做不到,并不是自己变态——这让我稍微放松下来;

2、之所以无法坦然接受反馈,是因为我遇到了一些干扰因素——这意味着,如果可以去除这些干扰,我就有可能做到:面对反馈虚心接受、最大限度的帮助自己快速成长。

既然想要去除干扰因素,就先来看看干扰因素都是点啥吧。

文中说了,反馈会带来干扰,是因为我“把它当成了一种用巧妙的方式表达的批评”,因为害怕被评判。

我不知道是谁发明了“批评”这个词,但伟大领袖毛主席一句“批评使人进步”无疑是把一大波儿人都带到沟里去了。批评是啥?是对缺点和错误提出意见。

也就是说,不管当时我的自我感受自我评价是什么,一旦出现了批评,就一定意味着我有缺点、有错误——这足以让人感觉尴尬难受;

有错误还不是最严重的,若是还有人对我的错误评头论足、加以批判——即便努力压制,各种情绪和身体的不适反应也都会自然出现无法避免吧?

在这种负向的、难受的感觉下,我们真的还能把反馈意见当做“有帮助的建议”吗?

电光火石之间,我仿佛看到了儿子带着泪痕的小脸——昨晚,他做口算题的时候正确率不高,错误大多出在需要进位退位的题目上。我提示他,连加连减的题目应该“先找能凑成整十的好朋友数字”。但他似乎不以为意,坚持“我就想按照从前往后的顺序来”。

看着他倔强的样子,我的声音也提高了起来:“不管按照什么顺序,你做对了吗?十题里面能错三道,你自己觉得满意吗?明明有更好的方法,我告诉你了你都不愿意学,那你就继续错吧!”

单从计算方法上看,“先凑整再排序”当然是更优途径,不仅正确率高而且计算容易,这么简单的事实,孩子怎么就看不出来呢?是他智商有问题吗?还是他就是很享受自己原先计算的艰难过程呢?

现在我发现了——都不是。孩子未必不愿意学一种更快更好的计算方法,但如果这个方法是以“让我难受的批评”形式出现的,他在意的就不再是“这个方法好不好”,而是“我现在就是不愿意”!

换句话说,他排斥的不是这个方法,而是给他这个方法的人、以及给的态度——这些东西,决定了孩子“对方法的理解”,也决定了他是否能接受这个更优方法。

铭心自问,我为什么非想让孩子接受新方法并照做?当然是看到了他的困难现状,“做的慢、正确率低”,希望他做题目能够更轻松更准确。我以为我是在给他一个“有帮助的反馈”。

可是孩子呢?对他来说,妈妈的说话方式、语气态度无不在表明:你的做法不对、你做的不好——这甚至都算不上“用巧妙的方式表达的批评”,根本就是简单粗暴的批判啊!在这么强力的“干扰”下,孩子的“不愿意”太正常了!

对比一下自己和孩子接收到的“反馈”,我不由得一阵心惊:老师对我的表达已经客气、委婉多了,我一个成年人依旧无法控制、心生抵触;我面对孩子时,理所当然的用了指责和命令,却要求他必须愉快接受、虚心照做——这,公平吗?

既然问题出在了“对反馈的理解”上,那么理解“反馈”的正确打开姿势,是什么呢?

从本质上来说,反馈仅仅是一种信息。这种信息能够让我们看清自己在各个方面的差距。

看得见的“差距”

如果我嘴硬,非要说“我就是看到了孩子做题的不足,想让他看到差距啊”,似乎也没错。但这里有一个重要的隐含条件不可忽视:反馈是中性的,没有正向和负向的差别。文中用了“仅仅”二字,强调的就是“不可以附加个人评判”这个要点。

也就是说,“提示差距”和“不带评判”两个条件必须同时满足,才能算作是“反馈”。而我们在向对方展示“某方面的差距”的过程中,却总是有意无意的加入了“我的评判”。

在老师给我的指导中,我听到的是他认为我“有些地方没有做好”,在我对孩子的要求里,则显示为“你用的方法不对”——说的人的确带着诚恳的表情语重心长的语气,听的人却像个精敏的雷达一样,只捕捉到了评判的干扰。

那么,该怎么去除这些干扰因素呢?

这里有两个不同方向的调整思路,一是“对说的人提要求”,一是“要听的人做改变”。

听起来这不太像个需要选择的问题,大多数人会理所当然的认为:谁受益谁付出呗,忠言逆耳利于行,人家唐太宗贵为皇帝都勇于纳谏呢!想进步就得主动调整心态,即使是批评意见,也是为你好啊,否则谁上赶着非要给你反馈啊?

可是,换个角度想想看,我们为什么要给他人反馈呢?身为老师给予学生指导是职责所在,作为领导提升团队绩效是工作范畴,为人父母望子成龙首先是自己的愿望,就算是你品格高尚助人为乐,也是希望被别人念个好儿吧?

无论哪种情况,“为你好”只是自己的主观想法,对方领不领情才是反馈是否有效的判断标准——“良药苦口利于病”是没错,可要是压根吃不下去,再对症的药效也发挥不出来呀!

既然希望别人做的更好的人是你,想让自己的反馈被接纳的人是你,看到别人的问题不吐不快的人是你——咱们还是看看给反馈的时候有哪些调整空间吧。

第一步:询问许可。“我有一些可能对你有帮助的反馈,你想听听吗?”

这一句看起来像是废话,因为大多数人都会说“好啊”。但有没有这句话的效果却很不一样:

首先说明了目的是“帮助对方”,避免了“挑刺儿”的嫌疑;其次给了选择的权利,即使内容有些刺耳,冲着是“我决定了要听的”也得忍一忍;注意哦,那个“可能”别丢了——万一你说完,人家觉得没帮助,咱也不理亏。

啥?要是对方说“不想听”怎么办?那就赶紧闭嘴呗,适时打住给彼此留一份体面,好过事后抱怨“狗咬吕洞宾”——毕竟人家真没请你来反馈啊。

第二步:先了解对方做过的努力。“你觉得什么有用?你遇到了哪些阻碍?你还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吗?”

这部分的作用有两个:

一是给对方机会来“总结自己做得好的地方”。并不是每个人都会有意识回顾总结,这些问题既能够巧妙的表达出对对方的认可,又可以让对方看到自己的优势,感到自信——自信的人会通常更愿意接受不同意见。

二是让自己看到更多信息,让反馈更客观、有针对性。很多情况只有当事人才知道,旁人看到只是事情的一面。多了解对方的实际情况,会让我们的反馈真正做的“有帮助”。

第三步:以分享双方共识的部分开始,说出你的观察。“你想听听我的观察吗?”

这一步是反馈的重点——反馈本质上是中性的信息,是为了给对方暂时他与目标的差距。你要做的,就是客观的、有针对性的把这种差距展示给对方。

同时这也是难点——只说“观察”,是“不带评判”的关键。对方的目标是什么、做到了什么、还有哪些差距,这些都是说出来彼此都毫无疑义的“共识”。

顺利完成了这一步,反馈的目的就已经达到了。

第四步:适时给出自己的建议。“我认为这样处理可能更好,你看看怎么样?”

如果前面的步骤做到位,到了这里,你认为更好、不吐不快的建议,就可以和对方分享了。但依然别忘了,接受不接受都是对方的自由。毕竟建议只是反馈附赠的“伴手礼”,喧宾夺主可就适得其反了。

按照这个步骤,我认真准备了个稿子,等娃今天的口算练习完成之后操练了一把:

妈妈的“药”

我:宝贝,刚才你做口算的时候,妈妈发现了一些情况,可能对你有帮助,你愿意听一听吗?
娃:怎么啦?
我:你今天做题是按什么方法做的?速度自己满意吗?
娃:我觉得速度还行啊,老师教我们就是从前往后做,我还在下面画了线,这样就不会错了。
我:你们口算比赛的要求,是三分钟做完50道口算题,而且不能错超过3题,对吧?刚才你三分钟只做了40题,还有10道题是计时结束以后才补的。
娃:这个连加连减的题比较难,我做的有点慢,另一种不进位的题目我一分钟能做60题呢。
我:嗯,是的,你现在两个数的加减法已经很熟练了。如果比赛只有这种题目,三分钟50题应该是可以完成的。
娃:不过老师说也不一定只有两个数的题目,可能会出一部分连加连减的,但是不会超过10个。
我:哦?老师说过的吗?
娃:妈妈,你昨天说的那种方法其实也挺好的,就是我有的时候会搞不清楚把两个数合起来以后是该加还是该减,老是得停下想好长时间,反而更慢了。
我:你需要帮助吗?你希望妈妈怎么做?
娃:我想先按我的方法做完今天的口算作业,然后再找几个题目、不要计时,你再教教我你那种方法,行不行?

练习成功!

可能你会觉得,反馈好难!怎么说、说什么,还得小心翼翼再三斟酌,这哪儿是提意见,简直是给领导写报告啊!

的确如此啊,比起直接来一大段评价丢过去、要求对方虚心接受,这个“给反馈的方法”简直是在自虐。可是……如果是真的想要“为你好”,这些努力都是有意义的。

良药苦口利于病?如果真的想有效果,你好歹给裹层糖衣啊!

吃不进去的“良药”都白搭

相关文章

  • 良药苦口利于病?吃不下去都白搭

    我在一次对话练习中“死机”了! 彼时话题刚刚开了个头儿,我的提问被老师打断,因为有些地方做的不合适。一开始我还认真...

  • 砧板不干净,吃啥都白搭

    很多顾客在购买砧板时都会问:“老板你家的砧板会开裂吗?”,其实我想告诉广大买家们,砧板开裂不是最重要的,而...

  • 白搭

    没有目标,就是白搭。 没有措施,也是白搭。 没有执行,更是白搭。 没有反馈,还是白搭。

  • 我本善良非糖弹

    我本善良语句甜, 从不恶毒发狂言。 良药苦口利于病, 自讨苦吃是片面。

  • 👉丰胸就这样吃,💯别的都白搭!年前爆满杯✅

    不知道有多少个小仙女跟我一样一直有个丰胸的烦恼,从开始发育我以为我注定是一个贫乳了,因为我妈咪的胸也不是很大,所以...

  • 17day~良药苦口利于病,利于行的却不一定是“忠言”

    良药苦口利于病。 Bitter pills may have wholesome effects. 人人都知道:“...

  • 没有行动,啥都白搭!

    没有行动,啥都白搭! 下定决心学习写作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可在这些日子里,能够拿出来的作品基本没有。回顾最近写的东西...

  • 歌词不对/什么都白搭

    文/加得plus 不是危言怂听,而是确实存在,唱歌就唱歌木,歌词的意义,远大于好听,在某种情况觉得好听不是真的好听...

  • 成败

    成功了,所有的努力都值得,失败了,所有的努力都白搭了吗?

  • 2020-02-27

    再不定期清理皮肤角质,算就是“神仙水”都白搭。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良药苦口利于病?吃不下去都白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glzm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