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主演讲述了一个高考失利的男孩被妈妈逼迫复读,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成长的故事。
影片走的是写实风格并且带有喜剧效果,里面的剧情很贴近生活,表现了一些家庭教育方式所出现的问题。
在剧中男主粟一柯不想复读却被妈妈逼着复读,他的人生被妈妈所掌控,他没有选择的权利。他想学吉他,妈妈说浪费时间,他想学文科,妈妈说理科好找工作。
这样的情况再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你有没有过想做一些事情却被家长的各种理由所拒绝。家长打着为孩子好的口号,控制孩子,替孩子做决定。
看完这个电影,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在孩子的成长父母起到的作用是很大的,父母的教育会影响孩子的一生。还有就是在这个复杂的社会中到底应该怎样教育孩子?
在电影中,妈妈只知道抱怨孩子学习不好,自己也不会教,也不懂得孩子的内心需求。妈妈认为自己所做的都是为了孩子好,所以管这管那。
而舅公知道他并不是那块料,让他妈妈不要逼他。舅公言传身教,看似不管束,却引导他帮他找到了喜欢事情,他的人生就完全不同了。如果没有舅公的引导,他可能依旧会被逼复读理科,然后浑浑噩噩的应付,最终一事无成。
家长有时应该听取孩子的意见,不能一味强求孩子做一些事情,管束的太多,该放手时要放手。
在影片中当粟一柯开始读书时,妈妈又让他做很多琐碎的事情,整沙发、洗衣服、拖地、刷马桶。他在随笔中写到法西斯不需要对你严刑拷打,只需要在精神上折磨你,摧毁你的意志。很多父母都懂得这种酷刑,他们喜欢在意志和精神上控制子女,同时又希望子女成为和自己完全不一样的人。他说和母亲的相似点就是对彼此的折磨。
现在的很多家长都是这样只关注孩子的成绩,给孩子报各种复习班,控制孩子,逼孩子做各种自己认为对的事情,孩子时间被上课所填满。有些家长逼着孩子学这学那,和别人比,生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给孩子不断的施加压力。孩子可能会觉得这是一种折磨。
逼得太紧,孩子会产生一种逆反心理。在影片中粟一柯不愿去学理科,更不愿去复读。所以当妈妈逼他时,他真的学习了吗?并没有,他偷偷拿手机放在书中看,用掷骰子的方法来做题,假装学习。想尽办法应付妈妈,做什么都敷衍了事,一事无成。
我们以前老师经常说,你们不是学给我的,是学给你们自己的。现在才真正的明白,以前真的就是为了应付老师家长。而不是真正的学习。
中国的很多父母教育孩子,好像就认为只有考上大学才会有出路,才能改变命运。我们从一出生就会被灌输好好学习,考上好大学的思想。
可是应试教育把应试作为主要的教育目标,它是一种片面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是存在着一些弊端的。
应式教育又称填鸭式教育。这种教育方式为填鸭式教育的一环,将知识一味灌输给学生,犹如填鸭般,就是在鸭子饲养的过程中养鸭者用含糖量高的饲料塞进鸭子嘴里使其快速增肥,而其他如鸭子划水生存的能耐等,不会是关注重点。
只关注成绩,而忽视孩子成长中的其他方面,对孩子的成长也并非是一件好的事情。
我看到过这样两则关于大学生的新闻。
11月22日下午,济南建大花园小区,一名24岁的男大学生,捅死了陪读的母亲。母亲在整个争吵过程中都没有呼救。看到这样的新闻,我很难受。
我不能想象到底有多大的仇恨孩子要持刀杀死自己陪读的妈妈。家长必须要学会教育自己的孩子,给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另一则是一位老大爷在大学门口卖小丸子,每7元一份。很多大学生都会选择使用微信支付,这就让很多人钻了这个空子。仅支付给老大爷1分钱,使老大爷损失2000多玩。老大爷气得饭都吃不下。
这是大学生该做的事情吗?没有一点点的道德,想要不劳而获,欺负老人。
你可能也听说过以下这几种新闻或看到过这种现象。高考过后,孩子因考的不好而跳楼,仅仅一场考试,孩子就否定了自己的人生。为什;大学生被骗去大山里面或者被骗钱;大学生开学季,母亲父亲提着大包小包,孩子一身轻松走在前面。
仅仅一场考试,孩子就否定了自己的人生。为什么,可能是父母给的压力太大,把高考看得太重,心理承受能力太弱。大学生应该是聪明的,可是却太过单纯善良,没有社会经验,容易受到伤害。还有就是孩子被家人照料的很好,只要读书就好,缺乏自理能力,什么都不会。
我想我们家长不该只重视孩子的成绩,更应该注重教育孩子的心理道德素质方面,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给他们适应社会和保护自己的能力,而不是成为一个只会读书的“傻子”。
滴滴车事件,公交车施暴事件,公共场合打人事件,这无不体现了现代人存在的一些问题。社会复杂,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是好人。当孩子成人后,初入社会,不懂社会险恶,更容易受到伤害。所以我想我们更应该教给孩子一些在社会上生存的经验,帮助他们更快的适应社会,去学会保护自己不受伤害,而不只是关注成绩这一方面。
这部电影是很有意义的,指出了当代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出现的很多问题,如果有时间可以去看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