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63   学而知之

263   学而知之

作者: Jennifer美玲 | 来源:发表于2023-05-30 18:30 被阅读0次

    学友A:每天不管多忙,都要挤出时间来读一会儿经典,学习成了生活中不可少的一部分。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学经典要有经师和学友一起,砥砺前行,才能走的正,走的远。每周三晚的共学,大家相聚云端,其乐融融。生命匆匆忙忙四十载,多半儿处在焦虑和忙碌中,和经典相遇后,开启生命本来向度:做堂堂正正的人。

    学友B:有人说,“你做为一名医生,不专业看病,而专研这些与医学无关的古典儒学,有什么意义?有点不务正业了”。我却不这么认为,因为在我的执业工作中,发现许多病人很痛苦,很焦虑,很抑郁,然而真正的理化检查却没发现什么严重的器质性病变。是什么原因导致患者如此的焦燥不安,甚至痛苦难耐呢?是由于内心精神的空虚,加之生活的诸多无奈,导致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而内心精神的空虚就是因为内心缺乏经典的支撑,对自身生命的不自信。对当下生活的茫然,不能用经典的智慧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所以我立志传习经典,让更多的人更多的家庭接受经典的启发,开启健康快乐的人生。我坚信我的选择是正确的,并且我愿意为之努力!

    学友C:接触经典七八年了,由最初的熟读背诵抄写,到现在跟着各位老师一句句的解读;由最初的《四书》的诵读,到现在开始《诗经》的学习和吟诵、说文解字的接触和小篆的摹写,这几年,身心浸润在经典教化中,越来越感受到圣人精神的广大和精微,各位老师们传播传统文化的发心和精进。愿以平台各位老师们为榜样,好好学习传统文化,传播传统文化。近几年,带着国学班的孩子们读经典,和家长们解读经典,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们一起反省自身,力行经典,找到了自己后半生人生的目标和方向,学习圣人之道,传播圣人之道,让自己身心健康,家庭和谐,尽最大努力带动身边的人学习力行经典。

    学友D:作为一名新学员,感觉勉强处在第一阶段。虽好古乐群,在修习上尚且泛泛悠悠,所读经典没有上百遍的,也做不到“离经”,在“辨志”上,虽有深入经典正己化人的想法,但在落实上还远远不够,在进入这个集体后,被各位的学习精神,实践能力感召,每天努力拿出时间读经典,一遍又一遍。深入经典,正己化人。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首先要修身,提升自身修为,提升专业素养,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埋下爱的种子,然后,长善救失,引领孩子们力行孝道。积极公益,默默无闻服务大众。

    学友E:通过学习《学记》,我看到自己的差距,我学习传统文化的时间应该也有很多年了,按照时间应该有5年了,读过《大学》《中庸》《论语》等,但是在程度上也只是三年视敬业乐群,因为没有认真地坚持,有时学的也是一知半解,不求甚解,在实践中有时还存在流于口耳之学、辞章之学,身心的体悟也是忙时就会对自己放松要求。归根结底,还是没有立志于成为圣人,对自己放松要求,习气太重,改的慢。要认真跟随平台,努力学习,不断致良知,让自己跟随圣人之学,在实践中践行,不断成长。

    通过学习,诚是立身之本,修身之根。《大学》中开篇就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大学里讲明明德,讲修身正心的根本是“诚”,就是诚意、诚心。诚意地觉察自己的每一个念头。如果诚意地对待自己,觉察自己的每一念头,不断格物致知,最终就会明明德。

    圣人之明,若庖丁之解牛,皆知其隙,刃投余地,全无牛矣。这里圣人之明,是圣人明心见性,明明德,掌握了规律,做事心无挂碍,所以能解牛游刃有余。这里的明是光明的明,就是不断诚其意,不断让自己的心明起来,成为了圣人。联想到我自己在做事的时候,有时候畏手畏脚、有时候思虑过多,都是各种挂碍太多、人欲太多导致的,要不断格物致知,使自己的心明亮起来,这样做事才会有力量。

    学友F:或失则多:爱好广泛,心无定处,心比天高,结果处事不专,到老还是一场空。或失则寡:越学越偏,刚愎自用,终究跌入死胡同还不自省。或失则易:自觉高深莫测,实则浅尝辄止,不知思求。或失则止:只停留在表面,不肯化功夫深入惟精惟一,总是处在半瓶水的状态。

    学友G:圣人之明,直若庖丁解牛,皆知其隙,刃投余地,无全牛矣,人之材足以有为,但以其不由其诚,则不尽其材,若免率而为之,则岂有由其诚者哉?

    其大意是:圣人的英明,相当于庖丁解牛,都能了解到牛的骨节间隙,把刀刃插入骨节的缝隙间,(用很少的力气,刀刃若新)就没有完整的牛了,凭借人的才能他就够有所作为。但是由于他不能遵循真心求学,就不能竭尽他的才能,假如说轻率地勉励他并让他学习,那么他怎么能遵循自己的真心进行求学呢?

    教学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第三段曰:教学相长也。因此这里的“诚”一是体现在老师的内心之诚。“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教师既然选择了以教人为业,就要诚心以待!因其诚心,才能明了经典大道,才能深谙所要传承的知识,才能认真观察学生,了解学生,遵循教学规律,有针对性地教学,竭尽学生的才能,因材施教;才能走进学生心里,让学生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教者“诚”而后才能做到“明”,明是教者对所授知识把握透彻,倾尽所有毫无保留地进行传承;是对学情了如指掌,如数家珍;是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努力方向能洞若观火,明察秋毫。是能对学生的知识阻滞之节目诊断正确,对症下药。

    做到明而教的很高境界就像庖丁解牛一样,认真观察学生的阻滞节目在哪里,找到其知识结构规律,遵循其教学规律,有针对性地语言点拨,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做到目中有牛又无牛,就可以用很少的力气,让学生瞬间顿悟。化繁为简,真正做到师逸而功倍。教者因诚而明,因明而诚物,达到“和”的境界!

    其次是学生内心之诚,学者遵循自己内心,发自内心的热爱,诚心专注,才是学习最大的动力。学生的诚,一是自诚者,谓之性,有明诚者,谓之教,因此,需要教者以诚待诚,懂得教之法,维护它就像维护一颗幼芽一样小心翼翼,并设法让其光大,尊重鼓励学生的兴趣选择,学生就能够尽其材,能力强的学生能吃饱,能力弱的学生不勉为其难。这样,学生就不会怨恨老师,就不会畏难而止。自然,对知识的掌握也会内明于心,达到老师传承的全部,并且可能会有更深的思考和见解。一是有明诚者,需要教者的谆谆教导,循循善诱,获得后天的诚,然后专注于学业,及其成功,一也,“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学友H:教育者应该先接受教育,所谓“打铁必须自身硬”。孟子曰: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释迦世尊也讲过:自未得度而能度人,无有是处。佛家俗语云:懵懂教懵懂,师父下地狱,梯度跟着拱。

    《中庸》云: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子曰:吾道一以贯之!指的也是诚与明。因此,作为新时代教师,要做“明师”,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把立德树人作为首要任务,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不然,方向不对,努力白费,岂不辜负了“人民教师”的神圣使命?

    刚刚结束了100天的《文化自信 民族复兴》的小组共学活动,这期间,我把诚明作为主线,感悟其中的精妙,学而达明,反身为诚,让做到成为事实,形成了良好的学习生态。同时积极倡导当地教育系统学习《学记》,助力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行稳致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63   学而知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gree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