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孩子都是独享全家恩宠,尤其开始呀呀学语后,全家人都兴奋的罩不住,一个二个围着宝宝逗说话。麻麻们自然是母爱进一步泛滥,跟宝宝说话嗲到了九霄云外,粑粑们平时说话粗粗的,一跟宝宝说话也瞬间化身志玲姐姐。爷爷奶奶就更不用说,总是将“穿裤裤”、“吃饭饭”、“睡觉觉”这样嗲嗲的话挂在嘴边,完全控制不住他们返老还童的热切渴望。
有时候互相也嫌弃,至于那么嗲嘛,搞得成天起鸡皮疙瘩。而且都说父亲的角色很重要,会赋予孩子阳光、果敢的元素,这么嗲的说话对孩子好吗?这种情况还真引起了心理学家的重视,结果发现跟宝宝说话,“嗲”也得讲科学,不能乱“嗲”,否则后果很严重。
心理学研究者发现绝大多数成年人和孩子说话时,都会不自觉的把声音会放柔,语速放慢,语调变得夸张并且说话更加富有旋律性,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说话些小“嗲”。心理学家发现这对宝宝的语言发展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并且给这种说话方式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启蒙语。
研究表明启蒙语听起来语音更纯正,是一种将自然发音加工升级了的语音信息,它与成人的日常交际语相比较,音素更为典型,声学结构更为丰富,可以说是语言教育的良师,实验也发现相较成人间的对话,孩子更喜欢听启蒙语,所以宝宝更适合接受的这种启蒙语音来学说话。这种互动习惯,恐怕也正是咱们人类那么多年摸爬滚打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利于形成依恋关系和言语发育嘛。
OK,既然宝宝就吃这一套,那我们就可以尽情的、随意的嗲出风格、嗲出水平了?NO。嗲也是要科学的嗲,不能无节操的释放自己的天性。科学的“嗲”指的就是前文所说的“声音会放柔,语速放慢,语调变得夸张,并且说话更加富有旋律性”,绝不包括说“穿裤裤”、“吃饭饭”、“睡觉觉”这样的叠词,以及过度的奶声奶气。
长期用过于孩子气、简单的语言与其交流,会影响到孩子的言语习得能力,还会引发说话迟、学不会说话和阻碍智能发展等现象。
在儿童语言障碍门诊中,大多数孩子的语言障碍都不是先天问题,病根都是在家长。原因就是家长会学着宝宝的方式说话,过于奶声奶气,还成天将“穿裤裤”、“吃饭饭”、“睡觉觉”这样的叠词挂在嘴边,以及缺乏和宝宝更多的互动交流。
因此,对小宝宝说话我们要温柔用心,用词要简单、少用抽象的词、少用叠词,用清晰明确的话语,尤其注意语言结构要完整,这些会给孩子更多的语言刺激,帮助宝宝们尽早学会正常交流。
更多内容,敬请期待
原创文章归亲子蹦跶版权所有
谢绝任何组织、机构和个人的擅自转载和二次修改
如需转载请关注回复转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