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半感悟
今天是2023年6月3日,刚刚翻开的日历就过去了几乎一半,盘点过去一年来的日子,收获不少。
我是不是该应该学点什么了?到6月1号,以前我在简书上的所创作的字数已经达到了28点9万字,我的第一本专著《行走的中国》已经出版,当时的字数就是不到15万字,145000左右,它内容时间的跨度是2017年到2022年,这六年时间。而到6月1号左右,而后我的创作是2022年的十月份到2023年的前半年,再加上2015年2016年总共不到三年的时间,现在的字数已经达到了出一本书的厚度,再加上图片,我一直在想,需要不需要是否再出一本?
我纠结的最主要的还是成本问题,因为出按照以往的出法,最便宜的国际版本100本书应该是13000块钱,200本书就接近了17000,这是金钱上的考虑,没有赞助,没有外来的资助和资金,感觉有点舍不得。
第二个是要考虑的问题是我的这些文章是不是有点千篇一律,是不是该改变一下文章的内容结构和思想?因为第一本书里边它的模式是比较单一的,而去了某一个地方,先介绍这个地方的来龙去脉,然后再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记下来,然后再和过去中学时代所学到的听到的进行一下,和国外进行一下对比,总想得出自己独特的感觉和感受。
后来在看到了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之后,我感觉文旅的文章还可以这样去写,把文章的脉络搞得清清楚楚,然后把自己好像变身于当代的那个人,当时的那个人把自己溶于古人,然后写独特的感觉感受和体会,给人一种全新的视觉享受,感情文章还可以这样去写,思想是如此的深邃,眼界是如此的阔大,跨度是如此的深广,文脉又是如此的清晰,我想继续发扬这样的写作的精神,继续行走下去,可是还是比较迷茫,下一步该去哪里?
我想我应该不忘初心,按照原定的计划,先把这近十几年甚至是20年来走过的地方,著名的地方还是应该回忆一下的,写下来记下来,比如开始创作2014年以前的走过的地方,再加上今后要走的地方,这样的话,我先把第二部作品暂时定名为《行走的风景》,那么,2014年以前走过的的就应该定名为《行走的记忆》,因为离现在越来越远,时间也越来越长,回忆起来,难免变得非常的模糊,甚至是只剩下了点点滴滴的记忆,因此,我把第三部作品暂时定名为《行走的记忆》,因为绝大部分留在了记忆的深处,但是我会有选择的去做出一些取舍,不面面俱到,重点是2000年以后到2014年,这十几年当中去过的最具典型的最具文化色彩的最具有代表性的地方,然后展开联想,把记忆深处的东西翻出来晾晒,然后码成字,最后呈现给大家。
我想,行走的系列也可以说是“文行天下”系列这三部作品主要展现了我近20多年来出去走动的结果,再加上近两年来主动的去寻找,去走路,去旅行,去爬山,去远足的结果。
今后我将继续去完成未尽的事业,打球走路跑步远足旅行交友,这将成为我业余生活的主要的部分。当然,我更期待能够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写出更具震撼力的、创新性的、原创的作品。
首先是应该继续的大力的推动“行走系列”活动的实施,更多的把县内外省内外甚至是国内外的著名风景区,著名的景点、古迹、有代表性的,尽量的能够领略一番,通过大量的采风,触发创作的灵感,开阔思路,拓展视野,为今后更好的创作转型提供第一手资料。
如果说我的第一部作品《行走的中国》用了整整八个月的时间,也就是2022年的二月份到十月中旬。第二部作品的字数仅仅提前了半个月时间,就达到这个字数,点点的进步,还需孜孜不倦,呕心沥血,加班加点刻苦的去完成。
感谢我的学生把我拉进了简书,感谢这个平台为我创作提供了如此好的资源,感谢我的朋友,家人的大力支持,他们的赞扬和赞美,就是我创作的最大的动力,我想一直坚持下去。
2023年6月3日星期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