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IT·互联网娱乐圈
任正非:寒门子弟的艰苦求学路

任正非:寒门子弟的艰苦求学路

作者: e12644a39aa7 | 来源:发表于2018-12-10 09:43 被阅读26次

    小时候的任正非,是有些贪玩的。

    任正非的童年时代,乐于和小伙伴们在一起玩躲猫猫和丢沙包的游戏。他们从外界取得知识的途径,恐怕就是村里为数不多的几台收音机了。任正非和小伙伴们,每天都会准时地从收音机里听评书《隋唐演义》,评书中的盖世英雄——李元霸和宇文成都等人,逐鹿中原、争霸天下的故事,让任正非充满了无限的向往和倾慕。

    任正非读书的第一所小学,就是离家最近的山村小学。

    山村小学不仅教室简陋,而且条件艰苦,夏天蚊虫乱飞,既闷又热。到了冬天,教室虽然有烧木材取暖的铁炉子,但屋子四处漏风,室温还是和冷库的温度差不多。任正非的母亲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早明事理、勤求学、知上进,她给小任正非讲了一个大力神的故事。

    其实,说到大力神,有一个尽人皆知的寓意,那就是:当我们遇到困难时,不能只期望得到别人的帮助,而应该首先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任母通过讲故事,无疑向任正非传达了这样的意思。

    18岁的任正非,正在县城里念高中,虽然迫切的求知欲望,让他可以一头扎进书本里,尽情地汲取知识的“营养”,但书本中的“营养”,只能管精神上的贫乏,饿肚子的问题,书本却解决不了。

    任家父母,不管生活条件多么艰苦,都坚持让七个孩子读书、深造、做社会的有用之才。程远昭为了让任正非考上大学,她踌躇再三,对家里实行了严格的分餐制。

    分餐制的好处是:虽然每个人都吃不饱,但是每个人都能活下去。困难总没有办法多。为了战胜饥饿,任母就领着孩子们上山,采来了一些红刺果,再把蕨菜根磨成浆,青杠子磨成粉,代替粮食。

    任家为了度过饥荒,还在山上开了一块荒地,种了一些南瓜。播种南瓜的时候,他们还意外地发现,荒地旁边,美人蕉肥硕的根还可以煮熟解饿。

    每天晚上,任正非和弟弟妹妹们,围着火炉,等着母亲煮出一大锅美人蕉的根来充饥。虽然那东西没有什么营养,吃完之后,只管得了一时,过一会儿还饿,但和睦的家庭气氛还是让那些没有多少营养的食物吃到嘴里,充满了“香甜”的味道。

    任正非正处在长身体的阶段,每天伴随着“咕咕咕”的肠鸣上课,他的学习成绩自然不稳定。初中的时候,任正非食量小,饥饿的感觉就没那么强烈,让他能安下心来学习,因此成绩优异,经常得到学校和老师的表扬。可是高中的时候,他的食量增加,经常被饿得昏昏沉沉,那种天旋地转的感觉让他的学习成绩忽上忽下,很不稳定。

    任正非读高中的时候,穿得很简朴,三年求学的日子里,即使是很热的夏天,任正非也是穿着一件厚厚的外衣。任正非很懂事,他知道家庭的困难,没有找母亲索要衣衫。

    高中二年级的时候,任正非多次补考才过关。高中三年,他在家里复习功课,那张简易的书桌,正对着墙边放着的一个瓦罐,瓦罐中装的就是他们全家的口粮。任正非即使再饿,也没去瓦罐中抓一把里面的“苞谷”吃。

    他这一把下去,虽然可以暂时解决肚子“咕咕”叫的问题,但“会有一两个弟妹活不到今天”。任正非为了能攒点力气,将高考的功课尽快复习完毕,他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用米糠和菜掺和一下,然后放在锅里,当饼一样烙着吃。

    糠菜饼子不仅又苦又涩,而且粗糙得难以下咽,任正非吃“饼”充饥的时候,被任摩逊察觉了,他吃惊地说:“正非,你,你不能吃这个,会把身体吃坏的!”

    任正非装作若无其事地说:“没事,我年轻,身体好着呢!”任摩逊拉着懂事的任正非的手,心痛得连连摇头。

    程远昭女士,为了给任正非加强营养,每天早晨,都会塞给任正非一个小小的玉米饼,并叮嘱儿子,一定要安心复习功课,努力考上大学。

    任正非每当回忆起这段辛酸往事,都感慨万千:每天早上一小块玉米饼,功劳巨大。如果不是这样,也许我就办不了华为这样的公司。这个小小的玉米饼,是从父母与弟妹的口中抠出来的,我无以报答他们……

    功夫不负有心人。任正非这个任何困难都压不倒的年轻人,经过高考,终于被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录取了。1963年,19岁的任正非带着父母的期望,来到了重庆读大学。

    重庆位于中国西南部,被长江、嘉陵江两江环抱,因为地处丘陵,故此又被称为山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是西南地区一所建筑工程学院,也是当时中央建筑工程部唯——所直属高等院校,任正非读的是暖通专业。暖通专业包括采暖、通风、空气调节这三个方面,从功能上讲,暖通则是建筑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任正非从偏僻的山区小县城读完高中,一下子来到了繁华的重庆求学,崭新的课堂知识、良好的学习氛围,让他有了一种遨游知识海洋的畅快感觉。

    任正非还有一年就要大学毕业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在这场“火热”的“大运动”中,重庆建筑工程学院的课堂里,已经没有几个学生能坐得住板凳了。

    任正非对自己的前途充满踌躇的时候,忽然接到了家里的一封信,信中说:任摩逊有在412军工厂工作的经历,造反派认为他历史不清,目前已经被打倒,正在接受批判。

    任正非得到消息,他想着父亲瘦弱的身体,不由得心急如焚,便离开了学校,偷偷扒上火车,不远千里地回家去探望父亲。当他匆匆赶到家里的时候,满身瘀青的任正非,竟将父母吓了一跳。

    任摩逊问:“正非,你怎么回来了?你身上的伤是怎么一回事?”

    任正非说:“我不放心,所以回来看看,我身上的伤不碍事儿!”

    任摩逊叮嘱儿子:“记住,知识就是力量,别人不学,你要学,不要随大流,以后有能力要帮助弟弟妹妹。”

    任父任母虽然心疼儿子,可是为了儿子的前途,他们还是做出了一个决定,让任正非明天一早,坐火车回重庆去念书。

    一滴水,无法左右河流的清浊;一粒沙,改变不了荒漠的温度。第二天天不亮,任正非含着眼泪向父母告辞,任摩逊看儿子的鞋坏得不成样子,他就脱下脚上的一双旧翻毛皮鞋,非让儿子穿上不可。父命难违,任正非穿上鞋,直奔火车站而去。

    任正非回到学校后,静下心来,什么派系斗争、文攻武卫,都成了他耳边的秋风、眼前的落叶和头顶的闲云。任正非重新回到了课堂,拿起了书本。

    他将亏欠的知识,都一点一滴地补了回来。他甚至将电子计算机、数字技术、自动控制这些看似没有用的课程,也都自学完毕。后来,他的家人都说:没什么用的东西也这么努力学,真是很佩服、感动。

    任正非还在校外认识了几个西安交大的老师,这些老师经常会给他一些油印的书看。他另外把高等数学习题集,从头到尾,一道不落地做了两遍,自修了哲学和逻辑学。

    任正非最后还自学了英语、日语,并达到了可以阅读大学外语课本的程度。任正非现在去欧美市场考察,在和当地的客户洽谈业务的时候,可以不带翻译,直接用外语对话。任正非的知识渊博,见解独到,并能一针见血地戳中要害。他之所以能达到这个境界,和读大学时候的努力自学是分不开的。

    任正非大学毕业后,最先就职于建筑工程单位。1974年,国家为了尽快实现工业现代化,做出了一个决定:从法国引进一套先进的化纤项目,总投资28亿元人民币。并在东北的辽阳市建厂,为了保证辽阳化纤基地建设顺利完成,急需从全国各地调集优秀人才,参加这项重点工程的建设。

    任正非就在这种情况下,成为基建工程兵的一员,并远赴辽阳,参加了大辽化的施工建设。

    作者简介:李东洋,财经畅销书作家,热爱文学,曾荣获全国创业就业优秀奖等荣誉。

    何静,爱好文学的“90后”工科女,写作是她与这个世界的一种对话方式。

    本文摘自《世界极客任正非: 华为战记》,汇智博达出品,标题为编者所加,转载请联系我们取得授权。


    "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任正非:寒门子弟的艰苦求学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gzlh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