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你已经很久没有在晚上十二点之前睡过觉了。
《别熬夜了,真的会死啊!》《熬夜,正在慢慢毁掉你》《熬夜透支七大器官,这样做早晚拖垮身体》......
你看着这些夸张的推送标题,笑一笑,点开,关掉。
短暂的触动,长久的麻木。
可能随手点了收藏,然而它的结局多半是慢慢成为了冷宫里的弃妃。
你继续拥有着每天25小时的人生,继续和爸妈撒着“每天很早就睡了”的谎。
十二点之前睡觉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我需要在十一点二十之前洗过脸、躺上床、盖好被子、做好睡觉的准备。
是的没错,睡觉的准备大概需要耗费我四十分钟。
我的准备程序蛮复杂,扫一遍朋友圈了解一下这一晚上身边又发生了多少故事,打开订阅号汲取点所谓的营养,点开微博关注新(娱)闻(乐)热点,再登上知乎看看大V们的见解。有时看书,偶尔听歌。
其实要说起来这套程序也很简单,精炼概括就是三个字——玩手机。
偶尔瞄一眼表,十一点的时候我对自己说还早,十一点半的时候也还早,十二点的时候差不多了,十二点二十的时候才关灯睡觉。
灯火俱灭繁华隐去的夜晚,是属于每个人为数不多的独处时光。钻进暖和被窝儿的时候什么都是浮云,只有体温带来的踏实和舒服是最真实的感受。我贪恋这无人打搅的清寂和没有乱七八糟琐事环绕的自己,睁着眼睛的时间久一点,就仿佛又抢回了大把大把安适的时光。
佟湘玉:“如果我每天只睡三个小时,那么节省下来的时间长达十二万零八千个小时,约等于五千三百天,也就是十四年零六个月。”
熬夜会上瘾,像酒和毒,一沾上就深入骨髓,离不开也戒不掉。
犹如糖化在了水里,根扎进了土里。
我时常会小骄傲一下,和身边一大圈儿动辄凌晨一两点睡上午十一点起、几乎没有早晨的概念、一天只吃午晚饭的朋友们相比,我的作息和三餐简直可以受到表扬了。虽然我比他们每天只早睡一点,但心满意足地觉得自己仿佛已经步入了健康生活的行列。
既想要鱼,又想要熊掌。
没错说的就是我。
毕竟年轻,年轻就是肆无忌惮,手里握着这张最大的底牌,张狂地认为没熬过夜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没通过宵的考试周是对梦想最大的亵渎。
生命力很奇怪,他熊熊燃烧的时候,你不敢去直视它,你会绕着走。恰恰是那火烧成灰,灰里吐火星的时候,你反而注意到它。
博主@卡卡Prancil 写过一篇长微博,讲述一次熬夜导致脑出血的经历。
失联整整9天,没有什么别的原因。
9月2号,上周六下午1点,我突发脑出血住院了。
没有任何预兆,没有任何剧烈碰撞。
整理了一下大概经过:
9月1号晚上甚至还和朋友聚餐吃饭浪完回家,玩完手机一点半睡觉,9月2号中午被楼上的噪音吵醒,心烦意乱猛的一起床。那一瞬间,我感觉我的脖子剧烈的疼痛。因为一直有点颈椎病,我以为是颈椎不好,结果不到三秒钟,我的后脑勺突然间像针扎一样一阵阵痛,伴随而来的是后脑内部一阵暖意。但是那个时候痛感不是很明显,但是我突然看到身上开始出冷汗,一层一层的出,短短几秒,手臂上的汗竟然滴在地板上。我当时心里就想,完了!肯定脑内出问题了。
(原博文没有贴全)
脱发越来越多,身上越来越没劲,记忆力和免疫力都越来越差,注意力越来越难集中......当然,人也越来越丑。
这里就不再一一列举熬夜的危害了,看多了这些说教型理论之后,人总容易变得麻木。
想谈谈真正触动我的东西。
最近看了一部去年的纪录片《人间世》,「救命」--「理解」--「团圆」--「告别」--「选择」--「信任」--「新生」--「坚持」--「爱」--「背后的故事」十集呈现了上海各家医院每天都在上演的生死悲喜。
我第一次随着摄像机进入手术室和ICU病房,看到一幕幕平时只能从苍白的文字中模糊感受的画面。
手术室外席地而坐煎熬等待的患者家属说:希望再也不要做什么手术了,这辈子的苦都吃完了。
呼吸机、血滤机、输液泵冰冷机械地维持着患者基本的生命体征,亲人以手掩面却盖不住哭泣引起的面部抽搐;
“朱建峰的心跳停止了。因为没有血压,血管就像气球漏了气一样,缩在一起没有弹性了。”
“深夜十一点,抢救历经波折。医生用尽了所有的医学手段”,你喜欢根据一般套路在这句话后加上“终于成功了”这个欢喜大结局,却不想现实为它加上的结尾常常是“还是失败了”。
器官摘除现场。血压仪上的红线变成了一道直线,脑死亡捐献者的肚子一点点瘪了下去。他把自己身体里能用上的器官都献光了。
丧子的悲痛有如深渊,但焦俞(24岁)的父母在悲痛中看到了一丝光亮。焦俞的7个器官成功配型6个,可以拯救4条人命,让两个人重见光明。
可是你可能不知道,下面这些场景才是那百分之八十的概率的代表。
舒伟,28岁,研究生毕业,肝功能衰竭。2016年1月16日,未等到肝源死亡。
张健,40岁,尿毒症患者。自制腹膜透析室,等待肾源4年。
李春明,34岁,尿毒症患者,等待肾源7年。
俗话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康复的路程有多么漫长而艰难,大概是我们平常人无法理解的。
小时候,每个人都写过很多「珍爱生命」的命题作文,单是为了演讲比赛我就准备过三四篇稿子。
然而说实话,涉世不深的小屁孩儿们又有几个写到了心里。
生命不是电脑,医学不比编程,发出了指令并不一定能得到想要的结果。
不听、不看、不触摸、不感知,就永远不会明白生命究竟有多脆弱。脆弱到、健康到疾病真的只有咫尺一线,欢乐与悲伤的转变可以发生在一瞬间。
死亡是每个人必经的终点,但希望我们离这个终点的距离都是100年。不是世纪超人的我们改写不了这个结局,但却可以延长故事书写的时间。
《人间世》让我看到最多的,除了九死一生的病人和在医学的征途中披荆斩棘的大夫,还有那些悲极于心、惊慌失措的家属。他们眼眶泛红地哭泣、双手合十地祈祷、整夜整夜地失眠辗转、整日整日地无心饮食。他们焦灼却无奈,他们明明害怕得要死却必须在病人面前坚强。
疾病不只是个体生命的痛苦,它还要考验健康的人如何继续原来的生活轨迹。
死亡不只是个体生命的离去,它还要考验活着的人如何继续活着。
我看着自己的黑眼圈和有些干涩的双眼,好像看到了之前潇洒地熬过的无数个夜晚。
我想起了爸爸妈妈。
如今隔着七个小时的时差,他们对我说的最多的话,除了严格要求我每晚必须报平安,就是督促我早睡,天天如此,不知疲倦。
我比谁都知道,他们所有的欢喜都源于他们的女儿,他们因着她的笑而咧嘴,因着她的哭而揪心。
我希望他们永远幸福没有烦恼地生活。
所以我要照顾好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