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瓶颈离不开两个人,其中一个当然是自己。自己模仿也好,学习也好,训练也好,总要不断拿出更好的文字,才能得到更多编辑或读者的认可。这是最基础的事情。
但回想自己这些年做写手,自己努力之外,还有很多编辑让人难以忘怀。起步阶段,最早的第一个当然是《镇江日报》的肖苏老师,让我第一次感受到编辑的热心和默默无闻的帮助,让我发表了第一篇言论并且居然拿个二等奖,那是自己当时没有想到的结果。
之后呢,应该是《京江晚报》的陆渭南、沈春来老师,还有王呈、笪伟老师。沈老师和笪老师好象时间更长?记不得了。反正大家让我感受到编辑的宽容,容忍了我很多随性的文字,对我形成自己擅长的方向,有非常大的帮助。
再之后,应该是《中国青年报》的“青年话题”李方老师——希望没有记错这个名字。他让我知道自己的文字也是可以不断登上中央媒体的,尽管后来我事实上放弃了新闻评论的写作,甚至很多年都没再认真看过中青报。当然这也许是自己年龄慢慢增长,青年已经远去。
时间到了2007年,我写了一篇《全真派的诗人们》投给《镇江日报》的“文化周刊”或是“周末特刊”,很快也就发表了。过了一段时间,大约五六月间,一位编辑突然打来电话,大意说这篇玩意儿她觉得不错,替我作主发给了《三联生活周刊》,说那边稿费更加可观些。她专门来电的意思,是告诉我三联已经发表了这一篇,但估计没有样刊寄来,而大市口某个报刊亭或者有售,可以关注一下。这位编辑应该就是《镇江日报》的花蕾老师。下班以后我就直奔报刊亭,虽然那天并没买到,但不重要,既然确认了,那就慢慢等着。
在那之前,花蕾这个名字本就熟悉,毕竟写手对于相关版面的编辑,都会有下意识的关注。实际上我一直怀疑,她这名字是本名还是笔名。可惜至今都没有正面接触过,也无从确认,更无从致谢,只把谢意留在心底。我是性格如此,一直不大主动联络编辑,好象害怕跟编辑搞得很熟,害怕太熟了之后让编辑看到我的稿子为难——不用吧怕面子过不去,用吧质量又不行,所以一直停留在稿来稿往。
花蕾老师让我看到了自己的另一种可能。如果从我这个不入流的写手角度说突破,与第一首小诗、第一篇散文、第一篇言论相比,这一次平台的突破更为重要。尽管前面有过中青报的突破,但毕竟言论已经被我放弃。所以要说写手突破瓶颈时离不开的两个人,除了不断努力的自己以外,另一个就是认可、鼓励甚至无私帮助你的编辑。而这种无私,个人理解来自于我们对文字的共同爱好与尊重、对生活的单纯敏感与热情。
还要感谢这个电脑时代。记得那天接到花蕾老师的电话后,回家就认真研究查阅《三联生活周刊》的网站,认真研究那个栏目的文章,甚至还专门买了一本那个专栏的文集以为借鉴,甚至发现花蕾老师似乎也在那个栏目发表过文章。无论如何,这扇窗户既然打开,就不再可能关上。
不知不觉,今天写了个致敬篇——真诚感谢以花蕾为代表的很多好编辑好老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