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立一个flag:明天,就算是听课也要花点时间自己输出点东西
———————
【沟通技术】
如何与孩子好好说话?
场景一、为什么孩子越说越不听?
敷衍地夸奖:你真棒
“浮夸”的危害:
1、孩子感受到敷衍,不信任父母,反而自卑
2、孩子以为自己完美,不再努力
“及时鼓励、精准赞美”——塑造孩子正面行为,请在孩子身上淘宝
家庭教育行为观察日记
行为观察项目:写作业拖延
目标:孩子能在每天19:30准时主动写作业
日期:
行为表现:
行为与复盘:eg比昨天早了5分钟
“FFC”夸奖模型
Feeling:感受
Fact:细节
Compare:对比
表达感受+事实依据+跟自己比
场景二、为什么孩子越说越不听?
你是怎么说的?
1、你才多大你就顶嘴?!
2、看孩子哪儿哪儿不顺眼
3、你这回平均95分,我才带你出去玩
4、你再不收拾我就都给你扔了
你想说的是:宝贝,妈妈希望你好,希望你好好长大,养成好习惯,健康成长成才,妈妈爱你
孩子听到的是:你压迫我,控诉我,威胁我,和我做交易,我不爱你!
哈佛大学4A沟通模型:
Accept:先用孩子讲话,让孩子把话说完
9字箴言:怎么了?然后呢?还有吗?
直到孩子说:没了,就这样,(你说是不是很气人)
Ask:先重复、后分析,鼓励孩子思考
Advice:询问完后再建议,这样有针对性,孩子更容易接受
Adjust:家长提的建议未必合适,需要孩子思考实施、发现问题、调整
关系到位,说啥都对
场景三、要不要拿物质奖励孩子?
要激发孩子内驱力
• 内在动机:我想,我能,我要
• 在外动机(奖励):12岁以前可以以此控制孩子,短期有用,后患无穷
如何激发?
• 言行相顾:
如果我做不到,我就不答应。
如果我答应了,我就一定做到。
• 升级版:打造内在安全感
真实案例:
-妈妈,要是我这次考进前5名,我们暑假去北京玩一趟好不好?
-好
……
-妈妈,我猜我这次考第几名了?
-我来猜猜,你上次考第11名,这次第10名?
-不对不对,再猜
-那,第9名
-嘿嘿……再猜
……(从低往高猜,不要做扫兴父母)
-哇考到第5名了,这么棒呀
-妈,咱说好去北京的哦
-嗯,是呀,你不知道,现在北京机票可贵了
-(紧张)
-幸亏妈妈早就买好啦(信任和爱)。
-真的呀?太好啦,哈哈
-宝贝,无论你考多少分都不会改变爸妈爱你的方式。
好沟通铸造好氛围,好氛围打造孩子一生的安全感
【家庭关系】
和另一半育儿观念不一样,怎么办?
手表定律:两只表不知道时间
对立的教育让孩子分裂、慌乱,不知道怎么办
外向孩子:见人下菜蝶
内向孩子:讨好性人格(自我归因)
如何建立夫妻统一战线
1、育前共识谈话
谈判:塑造共识,不要对抗。
谈判精髓:说软话,办硬事。
而不是存最软的心说最狠的话。
ask:询问
way:方法
together:共同办法
together:共同承担
比如:妈妈想学家庭教育,爸爸不同意
a:你希望把咱家孩子养成什么样?你希望他成为你吗?
w:你有方法能做到吗?
t:我们共同想个办法,提升孩子好不好?
t:如果孩子接下来出现什么问题的话,咱俩共同承担
2、共同树立家长权威
不拆台,不扮演红白脸
孩子:见人下菜碟
认知同频
让孩子在正确的赛道上继续努力
0-3岁:身体自信(身体控制:大运动、精细运动;公园跑跳拔草)
3-6岁:生活自理(提裤子、自己吃饭、不尿床、爱笑)
6-12岁小学阶段:规则训练、学习习惯(袋袋管理法:管理好了书包,她就管理好了自己的一切)
12-18岁青春期:铸梦(构建良好亲子关系,让孩子信任你说的话;多见识,多看多问孩子多沟通……让孩子多说话,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3、私下化解分歧和矛盾
4、主动倾听,积极沟通
5、控制情绪,适当妥协
【提升养育能力】
如何做一个情绪稳定的成熟的父母?
情绪管理:
1、情绪识别:喜怒哀惧
2、情绪表达:
引导孩子自己表达情绪
不要剥夺孩子的情绪体验
每次在孩子发脾气的时候,都是我们引导他长出新的力量的机会
3、情绪调节:
1)0-6岁:情绪标记法&情绪向导游戏
《我的情绪小怪兽》
小熊摔跤了,它是什么情绪呢?
2)6-12岁:情绪日记
表格:我的情绪?为什么?我怎么做的?
3)12-18岁:情绪支撑系统——爱
4)极端情绪
宗旨:让孩子发泄(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家庭的前提下)、归位(不被孩子控制拿捏,也给他回归的预期)、给到理解
最高级别情绪调节——给足时间
让家庭安静下来
孩子,加入一切都没发生,你想解决什么问题?
【教育难题】
老玩手机怎么办?
讲师思维:从为什么到怎么办?
沉迷手机的原因:
1、家庭生活部丰富,太无聊——开放式玩具(七巧板、积木、乐高、水、沙……)
2、在其他地方找不到成就感(及时鼓励,精准赞美的基础上,降低要求地夸——找地方夸,但得是真的。高自尊带来自律)
3、有样学样
4、父母忽略,得不到关爱就在手机里找成就感(你爱孩子,和孩子感受到你的爱是两回事)
马车理论:吃喝、玩、学习、人际、兴趣
——请教孩子,不动声色地让孩子有成就感
5、寻找规则感,获取及时认同感和胜任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