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别让年轻人选择自杀

别让年轻人选择自杀

作者: 起的名字很随便 | 来源:发表于2021-09-04 12:50 被阅读0次

    今天在微博首页上看到那个自杀女孩的遗书被一次又一次转发的时候,我已经不知道该做出什么样的反应了。

    这一年,我看过很多这样的故事,可能因为我自己本身也一直被抑郁症所困扰,对于这一类信息关注得比较多。

    或者说,在各种搜索窗口键入「自杀」二字的次数多了,可爱又弱智的大数据推给我类似消息的概率也大了很多。

    活着是苦的,这是一个我很小的时候就明白的道理,直到现在我都没有放弃过这个观点。

    唯一的区别是,这段时间,我好像接受了“活着就是苦中作乐”这个无可奈何的事实,尝试放过自己。

    所以当时看完这部纪录片,就蛮想写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给大家。

    这个“当时”已经是一个月之前了,断断续续写了很久,一直没写完。

    直到今天看到那个小女孩的遗书,就想着应该要发出来了。

    契机

    这部纪录片好像豆瓣连条目都还没有,海报我也找不到。

    只有一个片名,叫做《别让年轻人~选择死亡》

    在片子里,一位自杀未遂的女孩,21岁的奈砂小姐对着镜头讲了一句挽救过自己的话:

    “你可以休息的,你可以停下来的。”

    当这句话在我又一个“不是很想活了”的瞬间传送到我耳朵里的时候,我停下了想死的冲动。

    与此同时,消极的情绪也得到了缓解。

    虽然我不知道,这股对于“生”的希望在我的身体究竟能维持多久。但至少目前它还在,我也清楚这种希望对于我们这样的人来说有多么可贵。

    因此,今天我想以文字的形式把它传递下去。

    给那些和我一样产生过类似想法的人。

    一直以来,“自杀”这件事都被当成“忌讳”,很少被人公开谈论。

    一是因为它太过沉重和消极;

    二是因为很容易引起模仿行为,形成“自杀传染”的情况。

    我也承认,谈及这二字的时候理应再三谨慎小心,但有些事实也需要得到人们的了解和关注。

    比如,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在走向死亡。

    别让年轻人,选择死亡

    就在去年的10月27日,日本政府发布了令和2年版《自杀对策白皮书》,通过统计数据发现:

    2019年,日本自杀人数超2万人,较前一年有所减少,但10岁至19岁这一年龄层的自杀人数却呈增长趋势。

    也就是说,自杀行为正在向年轻群体推移。

    单是在新冠疫情席卷全球的这一年,日本十几岁、二十几岁的自杀人数同比去年便约增加两成。

    我所说的纪录片《别让年轻人选择死亡》,就是在“自杀已成为日本年轻世代的第一大死因”这一背景之下诞生的。

    它想通过采访几位曾经做出过自杀行为的年轻人,以及年轻自杀者的家属。

    来跟大家探讨“自杀年轻化”这个沉重的现实。

    尽管目前,我们国家的情况不像日本社会那么严重。

    但从北医儿童发展中心的一份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到,也有相似的问题存在着:

    在中国,每年有约10万青少年自杀,平均每分钟就有2人自杀、8人自杀未遂。

    回想起那部纪录片里,专业人员调查后总结出了的“十几、二十几岁年轻人自杀的主要关键词”:

    考试、不想上学、失恋、亲子关系、就业、工作、孤独、生活苦、患上精神疾病、对未来感到迷茫、想消失......

    对比一下就会发现,无论在哪个国家,这些年轻人们都身陷在同一个泥潭之中。

    仅仅只是近一年的时间,我就经常在微博上看到有人留下遗书,然后转身离开这个世界;

    确诊抑郁症之后的那些痛苦的日子,我也常常想起@走饭,跑去她的主页,陪一陪评论区的那些痛苦的人们。

    眼看着难过的事情已经足够多了,可人们对于“自杀”这件事,依旧还存在着许多的误解。

    别再将“自杀”污名化

    我想说的是,自杀不是你们想的那样。

    误解一:自杀是懦弱、自私的人才会做的事情。

    在面对那些表达过自杀念头的人时,总有人喜欢用“想想你的父母”、“想想生活多美好”这样的话来对其进行劝告。

    殊不知,这种话对于那些绝望的人而言,不仅起不到任何正向作用。

    反而是在徒增他们的痛苦。

    在片子里,21岁的奈砂小姐面对镜头讲述了自己“被逼上绝路”的心路历程。

    去年的她,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丢掉了工作之后,生活的压力接踵而至,越发难以为继。

    有时候,奈砂小姐会强烈地感觉到自己被社会抛弃,找不到自己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意义了。

    在那种状态之下,别说是为父母坚持活下去,只要一想到家人,她就会感觉自己是妈妈的“包袱”。

    由此可见,每一个想要自杀的人,都会有自己不想再活下去的理由,内心深处有着超过生活里一切快乐的痛苦。

    才会对“明天”二字丧失了兴趣,从而选择走向死亡。

    在这种时候,比起批评或情感绑架他们,更应该做的是先去理解他们为何绝望。

    误解二:那些嘴上说着要“自杀”的人不会真自杀,真正想自杀的人是不会留下预告的。

    片子里,另一位已经离开人世的女孩有希的朋友回想起曾经和她的聊天对话才意识到:

    每当聊到“未来”的时候,有希常常会表现出很烦恼的感觉。

    大概是在有希离世前一年的时候,有一次,朋友问她:“小有,你该不会是想自杀吧?”

    接着,有希回答道:“想啊。”

    只可惜当时朋友只是单纯觉得她有些悲观,没有把她想自杀的念头当回事儿。

    至今想起这个细节,仍然会觉得遗憾和后悔,问自己当时怎么没有多问问她呢......

    这也是我最想说的一个事实:

    千万不要傲慢地觉得那些把“自杀”二字说出口的人只是为了博取他人的关注、换来同情、肯定不会真的自杀。

     

    更不要片面地认为所有真正想自杀的人都不会留下预告。

    相反,应该把身边人说出口的每一句“我不想活了”之类的话都当成一个求救信号,拉住他们的手。

    因为,那很可能是他们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误解三:面对那些想自杀的人,应当避免谈论“自杀”。

    正如片子里,自杀分析团队的队长清水康之先生所说:

    “对自杀的干预措施总是为时已晚,是因为先有自杀的人,然后我们才开始制定对策,总是来不及的。”

    为此,他特地前往了日本的长野县——一个十几、二十几岁年轻人自杀率排在全国前列的地方。

    与当地即将从事社会福利工作的年轻人们进行交谈,试图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在聊天的过程,有不少年轻人坦言,自己平时即使有烦恼,也很难跟周围人开口。

    总觉得不会有人在意自己的情绪。

    为了避免更多悲剧发生,在对当地高中生监护人的培训会上,专业人员为监护人们提供了一些建议:

    对于那些不擅长表达内心情绪的孩子,要主动去询问、了解他们的感受。

    比如,经常去问一问他们:“你的心情怎么样”;

    此外,在日常生活中扮演一个好的倾听者同样也很重要。

    不用否定,也不用急于给出建议,只需要在一旁看着他们的眼睛认真倾听,点头附和着他们说的话。

    信任他们,给他们多一点的时间,说不定就能将徘徊在生死线边缘的他们继续活下去。

    即使写了这么多,我也不确定上面接这段文字会不会让那些绝望的人心里面感到好受些。

    但我真的希望看完之后,他们身边的人可以对他们的痛苦多一份理解、多一点关心、多一些安慰与鼓励。

    即便只有一个人也好。

    写在最后

    在写这篇文的时候,我突然想起某天晚上在搜素栏里敲下“自杀”二字时,弹出了一个画面:

    上面写着“世界不完美,生命很可贵”

    然后留下了心理援助的号码:

    010-82951332

    它没有像往常我接收到那些态度一样,对我说“有什么好想不开的?”,说“自杀的人都是不负责任的人”。

    它没有用大多数人坚信的成功学理论绑架我,让我觉得自己活着很糟糕。

    它没有告诉我“你是不完美”。

    而是告诉我“这个世界是不完美的”,告诉我生活有时候会令人沮丧,但这不是我的错。

    是啊,就是因为这个世界不完美。

    所以我们难免会倒霉、难免会遇到不开心的事,难免会有失落的时刻,难免会受到伤害。

    我该怎么描述那一刻的心情呢?其实到现在我都没办法准确地形容出来。

    我只是想到了,有一天,我说我特别想死的时候,我的朋友买了一束花给我。

    她说让我再等一等,等到那束花开了再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别让年轻人选择自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hdrw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