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陪团子读经-声律启蒙国学与传统文化
《陪团子读经 声律启蒙 上平二冬》

《陪团子读经 声律启蒙 上平二冬》

作者: 理查德东风 | 来源:发表于2018-02-19 22:18 被阅读14次
    《陪团子读经 声律启蒙 上平二冬》 《陪团子读经 声律启蒙 上平二冬》

    冯妇虎,叶公龙,分别对应两句成语“再作冯妇”和“叶公好龙”。这是一个妙对,不是妙在虎对龙,而是妙在冯妇对叶公,借用了冯妇名字里的“妇”字和叶公的“公”隐隐是个无情对。

    千万别误以为冯妇是一位女性哦,他是《孟子·尽心下》里提到的一个晋国勇士,善于打虎。后来勇士干腻了想做做了善士,就宣布不再打虎了。“挂拳”之后有一次他在郊野看到有一群人搞不定一头猛虎,而那些人也看到他了,赶忙就去恭迎专家下场。似乎众人也没怎么软磨硬泡冯妇就撸胳膊挽袖子复出了,于是逐虎的众人高兴了,但士人却开始讥笑冯妇守不住决心。(晋人有冯妇者,善搏虎,卒为善士;则之野,有众逐虎,虎负嵎,莫之敢撄;望见冯妇,趋而迎之,冯妇攘臂下车,众皆悦之,其为士者笑之。)

    从最后的“为士者笑之”看,再作冯妇是个带有贬义的成语,也就是说更适用于不怎么样的重操旧业。语境基本上是不应该因为环境的影响轻易放弃理想而走回头路。当时齐国正遭饥荒,人们在猜测孟子会不会再次劝齐王打开棠地的粮仓来赈济灾民。学生陈臻的判断是“大概不可以再这样做了吧。(殆不可复)”孟子肯定了陈臻的判断,说:“再这样做就成了冯妇了。”,接着就讲了上面的故事。

    从这个背景看,“搏虎”是影射一件于民有利的事情,但孟子去决定不做,这是颇不好理解的。虽然后世的注家都设法替亚圣去圆这个梗,比如朱熹有个解释,认为主要因为孟子说这话的时候,是齐王已不愿意用他,不愿意听他的话了,而孟子自己也知道这个情况,已准备离开齐国了,才说了这段话。

    如果扣原文的字眼,孟子顾忌的似乎是“其为士者笑之”,但在《孟子·公孙丑上》里,孟子又气势磅礴地说过“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两相对照,多少有点矛盾难解的。不知道将来通读《孟子》时有没有机会解惑。

    讲到矛盾,另一个成语的主角绝对是最佳代言人。西汉刘向在《新序·杂事五》里记载了这个几乎是尽人皆知的故事。叶公好龙的故事应该不用再啰嗦一遍了,最早的出处是子张(孔子的十二大弟子之一)听说鲁哀公求贤若渴就跑去了鲁国,没想到待了七天也没等到哀公的接见。子张一气之下就给拍拍屁股走人了,临走还给鲁哀公留下了这个叶公好龙的寓言故事,意思显然是明示哀公所谓的爱才不过是“叶公好龙”。

    叶公不知道是被子张还是被刘向黑了,千百年来,叶公因为好龙成了一个口是心非的最佳代言人。但历史上有记录的叶公是颇有政绩的人物,孔子率众弟子周游列国时,专程到叶地拜访叶公称赞叶公治叶经验为“近者悦,远者来”。

    另外,有些老派的人喜欢把叶公好龙念成“射”公好龙,因为“叶”作为地名古音确实是念“She”的。但现在河南叶县都已经念成Ye县了,我觉得也大可没有必要再去溯源念She公好龙。庄十三的会员除外,呵呵。

    很多寓言故事,读的时候会觉得当事人好傻,但细细想来,要是明明擅长甚至是喜爱的事情因为外在规范而不得不舍弃,那么就是爱别离咯,难免熬不住会“再作冯妇”咯。而随大流的审美观从来都是相对安全的,只有当真龙现身时才会发觉原来是一场怨憎会吧。看来或许“冯妇虎、叶公龙”才是人生常态,反而难做到的境界是“春日正宜朝看蝶,秋风那更夜闻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陪团子读经 声律启蒙 上平二冬》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hewt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