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人看完书后有强烈的表达欲望,迫不及待地想要用语言或是文字倾诉;而另一种人则会越来越沉默,陷入书中不能自已。
而我就是那个不幸的第二种人。
手不释卷的利用通勤和下班后两个晚上看完了《夜莺》这本书,读到动情处,泪水数次模糊双眼,成了在公交车上肆意抹泪的人。第二天夜里一凌晨一点多,看完最后一行的最后一个字,合上书,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洗漱之后,躺在床上,辗转反侧不能入眠。
5天来我仍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在世人眼里,大多数女性都是柔弱的化身,她们肩不能扛手不能提,看到蟑螂都会花容失色,大呼小叫,何况是面对zhanzheng,不添乱就不错了,还指望她们做些什么呢?
可是,事实上,古今中外,那些在战场上英勇杀敌,担任救护,在后方保证补给的女性不胜枚举。耳熟能详的“杨门女将”、“木兰从军”,“飘”中的郝思嘉和梅兰妮。
而美国作家克里斯汀汉娜所著的《夜莺》中,一对性格迥异的法国姐妹无疑应该是被所有人感动和铭记的女英雄。
![](https://img.haomeiwen.com/i21363131/4354b2f61964662a.jpg)
从小被人认为轻率鲁莽、胆大妄为的妹妹伊莎贝尔却异常冷静地和父亲,朋友们一起策划了“夜莺”行动,在纳粹占领区,冒着生命危险,一次次成功翻越崇山峻岭,救了117名飞行员的性命,让他们重返蓝天,为自由而战。
而胆小懦弱,只想苟且偷生的姐姐薇安,则视死如归般救了19名犹太儿童的性命。
是什么让一个战前还在贵族学校学习礼仪,如何用餐具剥橘子皮的妹妹,在战时用自己的方式投入战斗?
我想,一方面源自于德国轰炸机让无数鲜活的生命在她眼前化为乌有的愤怒;
另一方面来自于她内心对亲情缺失的弥补,希望融入某个集体,贡献自己的力量,在谋爱中获得爱。
最大的原因是当她对政府举白旗失望之际,听到戴高乐热情高涨的鼓舞,内心燃起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她决定响应号召,为胜利而战。她发送传单,搭救同仇敌忾的英国航天员,向si而生。
那而又是什么原因让胆小怕事,只希望苟且偷生的姐姐放下畏惧,去救下和自己毫不相干的犹太儿童?
我想,一方面是因为母性的光辉!她爱自己的孩子,也爱屋及乌地爱其他落难的孩子,从胆战心惊地救助闺蜜的孩子,发展到救助其他失去父母照料的犹太孩子,乃至于生下qiangbao她的德国佬的孩子。最大的原因,来自于痛苦,痛苦让她做出改变,为自己,也为其他人争取生的希望。在谋生中谋得爱。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过:人们做任何事情,不是为了向往美好,便是为了避开痛苦。
而这句话正应了我的猜测,才是这对姐妹伟大行为的最大推手。
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战火下,没有人能够独善其身,获得安稳。
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把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的父亲,让女儿到哪儿去找世外桃源?
归属感、安全感,价值感是人的毕生追求。只有付出爱,才能获得爱。
记得杨绛先生有言:“谋生的路上不抛弃良知,谋爱的路上不丢失尊严。一切美好都在路上,所有的欢愉都会成为你一生的惊喜。”
就像本书第一页中说到:如果在我漫长的一生中成学到过什么,那就是:爱,爱,让我明白自己想成为的样子;但战争让我们看到自己真正的模样,我了解遗忘是多么重要,重新出发,有多么美好。
![](https://img.haomeiwen.com/i21363131/464ddd8588a99f30.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