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建
一
写下这个标题以后,方才觉得像一个哲学题目,我从哪里来?昨天,最少是来路的一部分,是“哪里”的一个分支,因此有必要进行回答。它在现实上的意义则更为突出,因为今天我们的碰壁,和春风得意,未来的路迷茫,和昨天有关。这是对昨天比较生活气息的认识。
二
历史和昨天,如果丧失矫正教训和风向标的作用,或者说,失去哲学意味的历史和昨天,只剩下典故和趣味性,像被时间风化的形骸,实在没有可以值得琢磨处。
这样,我们只剩下今天和未来。
然而,这实在是一个悖论。扶摇直上的风筝后来消失在苍茫天空,最好的办法,莫过于按图索骥,去寻找那个牵线的孩子。
然而毕竟,昨天成为历史,不像目下这样容易把握。因为蹉跎了过往而耿耿于怀的人们,他的忧伤那样苍白,被路过的人们嘲笑。失去了的时间,像身后疾驰而过的列车,远逝的春水。除了太息,别无他用。
昨天毕竟不是今天。当漂亮的风筝迎接了七色光,在天空竞风流的时候,牵线的孩子便已黯然。
三
生命因为永远不会完善而需要不停地雕琢,而且,越是高贵,雕琢的期限越是修远。动物因追求单调和低级的缘故,本能之外,求生能力方面,很早就能修成正果。它们不会因为失败,因为蹉跎了昨天的岁月而悔恨。
而人不同。
群体而言,人类在经过多少万年的进化后,依然走在探索的路上。个体而言,探索,是个终生命题。个体生命的有限,使得生存在历史生态和社会生态链条上的人,觉悟到了自身的使命与担当。而它的成就,需要成年累月的磨砺与修炼。聪明的人知道,错过了的,永远无法追回,明天的塔峰,不是缘于明天的构造,而恰恰是今天和昨天。
四
昨天,曾经充实了我们的记忆。历史,在我们的选择中变成寓言。有的动物通过播撒尿液来为自己的明天的作标记,这是它们寻找昨天的路标。足够的时间让人类和动物学会延续,积累经验。古人说,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所有的今天与明天,最终都会沦为昔日。理性的人类,无时无刻不在创造历史,正是因为我们相信了昨天的意义,相信了昨天的积累对生生不息人类的惯性力量。
历史当然有其选择性,也就有了批判性。刻骨铭心和不朽都具有伦理的色彩。附着人物和典故上的历史,被时间的尘埃侵蚀,文学被剥蚀,历史的骨气屹立不倒。
五
生命是一个长度,我们在这个长度里追求高度。生命在某个区间,基本上可以谋划未来的坐标。人生就是从这个坐标推进到另一个坐标的过程。
所以不要割裂它。
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昨天是季节的春天,秋果的梨花,歌手的童谣。
六
对不同的人来说,或许昨天是尴尬,或许昨天是美好。今天,总会包容昨天的自己,因为今天永远可以作为起跑线,永远可以创造洒满阳光的高度。
历史从来不会眷顾后悔,却可以容纳残缺。没有收获的秋天,依然金色无边;未经深耕的荒原,尚存希望的火焰。
昨天,一个可以拯救的词语,它给了明天沉重的叹息的同时,又给黎明以寄语和欢呼。
不错,明天不能洗刷旧日的纸牌,却能获取昨天递过的指南。
七
我寄情于昨天。
昨天累积成层层诗稿,浸透了甘醇,浸透了富有与不再被惊扰的不再被拨弄的驼铃。
前行的征途上,有了如酒的诗稿,霞光满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