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戒之,慎之,积伐而美者以犯之,几矣。汝不知夫养虎者乎?不敢以生物与之,为其杀之之怒也;不敢以全物与之,为其决之之怒也。时其饥饱,达其怒心。虎之与人异类而媚养己者,顺也;故其杀者,逆也。夫爱马者,以筐盛矢,以振(zhèn) 盛溺。适有蚊虻(méng)仆缘,而拊(fǔ) 之不时,则缺衔毁首碎胸。意有所至而爱有所亡。可不慎邪!”
译文
你没见过那螳螂吗?它奋力举起手臂来抵挡车轮,不知道自己的力气无法胜任,还以为自己本领高强呢。要小心,要谨慎,你如果总是炫耀自己本领高强而去触犯他,那就危险了。
你没见过那养虎的人吗?不敢拿活的动物给老虎,怕它杀生时会发怒;不敢拿完整的动物给它,怕它撕扯时会发怒。观察它饥饿的时刻,懂得它喜怒的心情。老虎与人不同类,却会取悦饲养它的人,这是因为能顺着它的性情;如果它伤害人,则是因为违逆了它的性情。
爱马的人用竹筐装马粪,用大贝壳装马尿。碰到有蚊虻叮咬马身时,突然出手为它扑打,结果马受到惊吓,就会咬断勒口、挣脱笼头、毁坏胸带。他的本意是爱马,结果却适得其反,怎能不谨慎呢!”
解读
这段文字通过讲述三个不同的事例——螳螂挡车、养虎者与虎相处、爱马者对待马的情况,来传达关于处世需谨慎、顺应自然及把握分寸的道理,告诫人们要正确认识自身能力与外界事物的关系,避免因不当行为而招致灾祸。
01、对自我认知的强调
通过螳螂挡车的例子,庄子着重强调了自我认知的重要性。人们要清楚自己的能力范围,不能像螳螂那样盲目自大,高估自己而做出不切实际的行为,只有正确认识自己,才能避免因过度自负而陷入困境。
02、顺应自然与事物规律
养虎者与虎相处以及爱马者与马相处的事例共同传达了顺应自然和事物规律的思想。无论是与强大凶猛的老虎还是与人所饲养的马相处,都要了解它们的习性、把握它们的规律,顺应它们而不是违背它们,这样才能维持和谐的关系,避免不必要的灾祸。
03、做事的分寸与时机把握
爱马者的事例突出了做事要把握好分寸和时机的重要性。即使是出于善意的行为,如果不注意这些方面,也可能导致与预期相反的结果。这提醒人们在生活中的各种行为,无论是与人交往还是处理事务,都要仔细斟酌,把握好合适的分寸和时机。
总之,这段文字以生动形象的事例,从不同角度深刻阐述了处世需谨慎、正确认识自我、顺应自然规律以及把握做事分寸与时机等多方面的道理,对我们理解古代哲学思想中的处世智慧,以及在现代生活中的为人处世,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庄子对中国古代政治了若指掌。在这里,是非功名,当然都让位于生存。在这样的君主面前,你还能讲什么是与非吗?是和非、善与恶的区别,在这残酷的现实面前,还有意义吗?这不自然就趋向于他所主张的万物齐一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