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并不奇怪,成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有很多张口就来的词汇,我们就想当然认为不是成语。
原因,依我来看,一方面,其实还是因为太熟悉的缘故,就像英语中短语too...to(太...而不能...)表示的否定组合:太熟悉以至于认为不是;另一方面,我们认为的成语更偏文雅一些,例如势如破竹,三思而行,雕梁画栋,望梅止渴等这一类的一下就能判断出来,而“喝西北风”、“加减乘除”、“阿猫阿狗”等大家常说的短语,几乎成为日常俗语中的一部分,就容易被忽略而判定为不是成语。

成语的来源,多有典故。几乎众多典籍、文章、诗词等等都成为成语的来源,例如《诗经》中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他山之石等等,几百个成语。文章而言,韩愈的《进学解》与王勃的《滕王阁序》,每篇都贡献了几十个成语,我们熟知的如“业精于勤”“含英咀华”“佶屈聱牙”“焚膏继晷”,“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高朋满座”“胜友如云”“钟鸣鼎食”。

成语流变,随着时代的演变,很多成语的原意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甚至是完全相反的意思。例如“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原本出自佛家《佛说十善业道经》:人生为己,天经地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为”是“修习,修炼”的意思。讲通俗一点就是:“人如果不修习自己的德行,那就是天理难容!”如今很多人将其错误解释成:“人如果不为自己谋私利,那么老天都会诛杀他。”再有“一丝不挂”,原意是佛教用来比喻人没有一丝牵挂,出自《楞严经》:“一丝不挂,竿木随身。”。后指人裸体,跟赤身裸体一个意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