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 王阳明》
作者:度阴山
为什么这本书能稳坐阳明心学类的热销榜?
对比大部分侧重“理论”的阳明类书籍,这本书更侧重“实践”,读起来有趣味性,且通俗易通,类似于热销的《明朝那些事儿》,从一个个事迹中引出阳明心学,所谓“从事上练”。
首先心学对我们有什么用?
作为人类历史上少有的简易明快的哲学之一,它告诉我们极易被忽略的真理:任何人都没有资格充当别人的主宰,能控制和支配你的只有你自己。
去除心中贼私情和私欲,如何面对七情六欲。
不可拘泥常规,王阳明非常赞赏《周易》,他说,“易”就是变,随时随地而变化、变通,如此才是真正拥有智慧的人。
我们应该追求光明良知,只要良知光明,我们就拥有了智慧和道德,处世无非就是智慧和道德,还有什么是不能追求到手的。
如何对付恶。王阳明说,非但不要动怒心,而且还要把它当成是磨练强大内心的机遇。
获得幸福的方法:不要和外物对立。一个情绪总是受外界控制的人,根本不可能有幸福感。
那如何掌握心学,本书也总结了知行合一的修炼法门
格物致知
王阳明在朱熹基础上,重新解析了“格物致知”。朱熹的“格”是探究,“物”是万事万物,“致”是求得,“知”是知识,也就是通过探究万事万物来获取人生哲理。而王阳明的“格”是正的意思,“物”就是事情,通俗来说,就是通过事上正念头而实现良知。
举个简单的例子,孝顺父母朱熹认为是件复杂的事情,必须通过学习各种理论知识再开始孝顺,王阳明认为只要态度端正(正念头),良知就会指引你如何孝顺。
心即理
心理合一,言行合一,按本心的想法来做事,凡事在心上下功夫,不要到心外去寻求。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实践出真理,良知就是判断力
致良知
致良知有两个内容,一个是向外用良知去做事,另一个是向内光复良知。
总结
用王阳明晚年向弟子提出四句话总结: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