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7402176/d732d00fad632467.jpg)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者苏轼,入选《宋词三百首》。
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中秋,在密州任太守时所作。
此时,苏轼因与王安石变法政见不同,自求外放为官。这年中秋,因与其弟苏辙七年未得团聚,于是把酒对月,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词前的小序,交代了写词的原因。这首词运用想象,情景交融,蕴含哲理,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作者苏轼到密州、即今山东省诸城市担任太守,时值中秋佳节,思念弟弟苏辙时,所写的一首词。
这首词,通过明月这个代表团圆的事物,运用想象手法,把干里思念寄弟子由,并在词中表达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全词节奏舒缓,意境优美,语言流畅,虚实相间,情景交融,读后发入深思,意味深长。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词一开篇,写作者:端起酒杯,仰头问青天——那月亮是何时才有的?表达的,是一种旷达和帐惘之情。
这里,有两个常见的意象:即明月和酒。它们的出现,不由得使我们,有更多的想象。
古人写明月,很多时候,象征着阴睛圆缺,寄寓相思之情。
酒的出现,为这首词,增添了无尽的思念——借酒相思、思更浓。
作者在月圆中秋之夜,不免喝上几杯,庆祝佳节的酒。不过,想到多年未见的弟弟,又因自求外放为官,心里,有更加说不出的苦楚。
所以,作者写出:“把酒问青天”——想知道:天上的宫殿,今日是何年何月何日?表达了:复杂的心情——天上的神仙,是不是也和人间一样,过着中秋佳节。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作者展开想象:自己想要乘御清风,返回天上;却又害怕自己,承受不住天上的寒冷。于是,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那里,怎么比得上在人间呢。
作者自己:想去天上宫殿,问明月是何时才有的,今日又是何年何月何日呢。不过,那又会如何,倒比不上:在人间这般美好。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作者在这里,写到自己:虽然看见明月,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又低斜地,照入彩绘雕花的门窗上,但却无法入睡。
中秋之夜,本应高兴,却因为何事,而不能进入甜美的梦乡呢?是不是月亮有怨恨呢,总是在分离的时候变圆,让人的思念更加浓厚。
作者,把自己的处境,隐隐地在词中通过月亮流露出来,也表现了微微的怨恨之情。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干里共婵娟。”接下来,他把人和月进行对比,写出人间的悲欢离合——这种情况,自古以来就如此,很难做到十全十美,希望远方的弟弟子由平安健康,自己与他,在干里之外,共享那象征团圆的明月。
他从广阔的视野,对人和月,进行了高度的概括,表达了:自己乐观的心态和豁达的心怀。
“干里共婵娟”——语出南朝谢庄的《月赋》:“隔干里兮共明月。”即使在远方,但是心心相通,“天涯若比邻”。
明月千里,也会寄送相思,显示出作者:精神境界的广阔与博大。这几句话,全篇中最富哲理,被人们津津乐道。
这首词,通过中秋望月,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并流露出自己内心的愤然之情。同时,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开阔的心胸和对美好未来的寄托。
全篇构思精巧,立意高远,极富浪漫主义色彩,体现出:豪放旷达的词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胡寅在《茗溪渔隐丛话》中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可见,其影响力之大,堪称典范之作。
(读书笔记)
![](https://img.haomeiwen.com/i27402176/ea689672456b3786.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