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文元
No.128/第十二章/7&8-1
第十二章 莫负荒沙万里行,从头收拾旧山河。徐树铮率部入蒙,迫使外蒙无条件撤治
第七节 北洋政府颁令接受外蒙撤治请愿
当在北京的徐世昌大总统接到外蒙撤治呈文时,“亦畅然意满”,这毕竟是其任内的一大政绩。
11月22日,徐世昌颁布《大总统令》,接受外蒙自治官府的请愿。令云:核阅来呈,情词恳挚,具见博克多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汗及王公喇嘛等,深明五族一家之义,同心爱国,出自至诚。应即俯如所请,以顺蒙情。所有外蒙博克多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汗应受之尊崇,与四盟沙毕等应享之利益,一如旧制。中央并当优为待遇,俾共享共和之福,垂于无穷。本大总统有厚望焉。此令!
外蒙古取销“自治”后,北洋政府外交部相应照会各国,告以中国已收回外蒙主权,并照会旧俄驻华公使库达摄夫,声明与外蒙古“独立”、“自治”有关的《俄蒙协约》、《中俄声明文件》和《中俄蒙协约》等随即失效。
旧俄公使库达摄夫照复中华民国外交部,提出抗议,称中国不能单独取消中俄间有关外蒙条约。外交部答复俄使:外蒙前后制度之变更及恢复,完全以新形势之发生及外蒙全体之意志为根据。俄国人民在蒙应享之各利益,如与中国主权及外蒙利益不相抵触,中国政府当然许其存在。
俄使库达摄夫回函自称是“照例抗议,以尽本使份内之事。但本使观察俄人在外蒙一切权力及利益之存在,与外蒙取消自治不至于有所抵触,中国政府当可许其存在。
可见,俄方态度已有转变,列强对既成事实也都认可。
第八节 徐树铮回京复命,载誉凯旋,红极一时;电告孙中山外蒙撤治情况,孙中山复电致贺;安福系官僚政客集团及皖系军阀势力膨胀到极点;北洋政府特任徐树铮为册封外蒙活佛专使 (1)
1919年11月24日晚,徐树铮风尘仆仆赶回北京,载誉凯旋。他不顾一路鞍马劳顿,立即前往位于府学胡同的段宅,面见边防督办段祺瑞。适逢段祺瑞正与其女婿薛观澜下围棋。段之起居,每日必对弈数局,雷打不动。而唯独这次,当见徐树铮戎装自蒙归来,竟一反常态,立即推枰,与徐作长谈。徐树铮向段祺瑞详细汇报了外蒙撤治的曲折经过,并提出一些善后建议。段祺瑞仔细倾听,不时点头,对徐树铮往返于冰天雪地所付出的劳苦,以及靳云鹏使之受到的种种“委屈”加以慰勉。段祺瑞对徐树铮此行极为满意,更以徐建不世之功,而大加褒扬。
从段宅告辞后,徐树铮又致电当时正在上海的孙中山先生,向这位中华民国的缔造者通报了有关外蒙撤治的情况。此前,徐树铮与孙中山个人之间未曾有音信相通,而徐此时此举盖有三由:
其一是出于对中山先生的敬仰。历经清末民初尔虞我诈、生死相搏的激烈政争,徐树铮已逐渐认识到“北洋中人皆不足以有为”,只有中山先生才是一位真正爱国、爱民、值得敬仰的伟大人物。
其二是同志相惜。1911年外蒙古趁辛亥革命爆发之际,在沙俄的煽惑下宣布独立。中国当时正值朝代更迭,无暇顾及边事,所以除了抗议之外只能坐视其逞。而孙中山和徐树铮对此都表现出强烈义愤,孙中山呼吁:练兵数百万,保我五大族领土;徐树铮主张:孤注一掷,背城一战。一时间被报界称为“当时中国仅有的两位决心要不惜一切代价收复外蒙失地的爱国者”。尽管两人分属不同利益集团,政见各异,但在维护国家领土主权方面,其志一也。
其三是利害相关。当时在北方,直、皖两系军阀对垒已趋分明;在南方,孙中山久为桂系排挤,北上蛰居上海;而直、桂两系又结联盟,这就使得自1919年7、8月起,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军阀渐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趋于接近。徐树铮此电是想获得孙中山的支持,借助中山先生的崇高声望提高巩固自己乃至皖系军阀的地位。
当身处逆境的中山先生得悉徐树铮收复外蒙的来电后,非常高兴,一反以前反徐态度,于11月26日复电祝贺。电文云:“北京徐树铮先生鉴:比得来电,谂(shěn详尽)知外蒙回而内向,四内响应。吾国久无陈汤、班超、傅介子其人,执事于旬日间建此奇功,以方古人,未知孰愈?自前清季世,四裔携贰,几于日蹙国百里。外蒙纠纷,亦既七年,一旦复归,重见五族共和之盛。此宜举国欢欣鼓舞之不已……”。
傅介子,西汉人。汉昭帝时,尝奉诏远赴西域,谴责楼兰、龟兹(Qiūcí)两王有负汉廷,并诛斩匈奴使者。后又不劳国家兴师动众,再赴西域,携两壮士,一举刺杀反复无常的楼兰王,维护了汉朝威仪。
陈汤,西汉人。汉元帝时,匈奴郅支单于自恃地处极边,汉廷鞭长莫及,竟杀汉使,威胁西域。八年后,陈汤以西域副校尉之任,调集军队,千里奔袭,将郅支单于合围于其巢穴郅支城下(今哈萨克斯坦江布尔),斩其首级传送国都长安。此役胜利结束了西汉与匈奴百多年之战争,大汉的威仪从此在西域得以确立。事毕,陈汤上疏朝廷报捷,其中更以一语宣示国威,曰:“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班超,东汉人。早年受雇官府以抄书谋生糊口,后毅然投笔从戎。东汉初年,西域脱离汉廷辖制。汉明帝及汉章帝时,班超出使西域,奋击匈奴,平息叛乱,威震边地,终使西域再度统一于汉朝。班超曾掷地一言“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率三十六骑踏平匈奴营垒。
孙中山在电中将徐树铮与汉代边塞英雄并论,给予极高评价,由衷地表达了他对徐树铮的赞誉和支持。然而这一贺电却引起了国民党内个别人士的抗议,竟致函孙中山,责备与徐电文往来“失当”。孙中山在批复中仍持原意,复赞“徐收回蒙古,功实过于傅介子、陈汤,公论自不可没”。
(未完待续)
(本文属作者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弱势守土》实体书已绝版,感兴趣的读者可直接简信联系我购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