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书籍
10亿美元的俄罗斯轮盘赌,你敢玩吗?——《理性的非理性》第五章

10亿美元的俄罗斯轮盘赌,你敢玩吗?——《理性的非理性》第五章

作者: edwardzhang24 | 来源:发表于2016-07-25 07:58 被阅读0次

    前情回顾:男女分手为何如此难?——《理性的非理性》第四章

    《庄子·齐物论》记载了一个故事:“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

    这就是我们所熟悉的“朝三暮四”的故事,现在人们用来形容一个人变化无常,感情不专一。但这里却向我们揭示了一个规律:选择的表达方式可以直接影响选择的结果。我们可能会嘲笑猴子们的无知,但我们人类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扮演和猴子们一样的角色。

    不信,请看书中的例子:

    1.有时我们并不比猴子聪明

    情景一:你刚刚得到了100元钱。现在,你要在下面两者中选一个:

    A.得到50元。

    B.有50%的可能性得到100元,也有50%的可能性什么都得不到。

    这时,你会怎样选择?

    你是否更可能选择A,因为不需要承担任何风险,这50元是一定能得到的。实验数据表明,有84%的人选择A。

    再看情景二:你刚刚得到了200元。现在,你要在下面两者中选一个:

    A.失去50元。

    B.有50%的可能性失去100元,也有50%的可能性没有任何损失。

    现在B是否看起来更有吸引力?因为你有50%的机会能够避免任何损失。为了避免损失,为什么不给自己一个机会呢?在这种情况下,实验数据表明,有69%的人选择了B.

    然而,仔细比较一下情景一和情景二,在两种情景中,选择A的结果都是最终得到150元,而选择B的结果都是有50%的可能性得到100元,50%的可能性得到200元。按理说,在这两种本质相同的情况下,人们的理性选择应该是一样的。然而,面对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人们的选择却出现了明显的变化,我们也犯了猴子们同样的错误。原因何在?

    原来,人们面对“收益”和“损失”的风险承受能力是不对称的,对“损失”的敏感要远远超过对“收益”的渴望。这一现象被心理学家命名为“损失规避”(Loss Aversion)。基于其在“损失规避”等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的重大发现,心理学家卡尼曼教授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2.生活中的损失规避

    “损失规避”现象在生活中非常普遍。比方说,我家附近有个包子铺,卖的酱肉包很好吃,肉馅多,一口到肉,有一种实在的满足感。物价上涨后,包子还是两块一个,但一口下去就见不到肉了,肉馅明显缩水了!我感觉很不爽,物价上涨你们调价就是了,凭什么偷工减料啊。

    其实,他们也是懂得“损失规避”这个原理的。因为消费者对涨价的敏感,往往比对降价和促销的敏感要大得多。当消费者认识到购买同样的产品要付出更多的钱时,他们就觉得受了损失;为避免或减少这种损失,他们就会选择不买或少买。所以,包子铺的决策是理性的。但愿他们的肉馅别小到变成馒头!

    商家也经常用此招数应对物价上涨。一个常用的方法就是把包装变小,比如500克变成450克,减量不涨价。消费者往往对这种“变相的涨价”不注意,所以不会产生对损失的敏感。

    利用人们对损失的规避心理,很多行业为自己创造了赢利的机会。尤其是保险业,它的成功,就在于让人们看到这个世界是动荡不安、充满混乱和灾难的。我们总是会担心那些未知的可能的损失,因此愿意为之买单,哪怕这种损失发生的概率微乎其微。

    我每次出国自由行都会为自己买一份保险,虽然从未用上,但买保险这个动作让我更踏实。不过,我在国内旅行从未想过买。

    还有化妆品行业,它需要利用的是,青春和美的流逝给女人带来的失落感。它用各种广告让女人们相信,用了它的产品会让女人青春永驻,至少可以延缓衰老并减少皱纹发生。我不知道化妆品是否真有那样的功效?或只是一个美丽的神话?但似乎用过后,女人们至少在某种程度上获得了心理安慰,对衰老的恐惧减弱了。

    现代人更是热衷于购买各种各样的保健品,以此来对抗对疾病、衰老、死亡的恐惧。

    从去年开始,因为担心饮食不均衡,营养素不全,我也开始服用澳洲复合维生素,有没有实际效果其实很难说。但服用后确实让我感觉更好。

    顺便一提,我开始坚持锻炼也是害怕生大病,并非天生热爱运动,因为久坐不运动曾让我体质变得很差。

    正是对损失的敏感和规避损失的迫切需要,使得消费者热切地追捧并购买这些“预防损失”的产品。拥有这些产品会给我们带来稳定感和安全感,它让我们在面对各种未知因素的时候不至于束手无策。

    3. 10亿美元的俄罗斯轮盘赌

    假设有一个无聊而古怪的富豪愿意出10亿美元来玩个游戏:在一把装6发子弹的左轮手枪中装入一发子弹,随机转动弹匣。然后对着你的头扣动扳机。如果你还活着,就可以赢得10亿美元。你敢来一发吗?

    从概率来说,你有5/6的机会胜出,也就是83.3%的存活并赢得巨额财富的可能,而只有16.7%的送命概率。按理说,这样的赌博对你来说是很公平的,胜率非常高!想想10亿美元啊,我们普通人一辈子不吃不喝也挣不了,诱惑力不可谓不大!

    但是,从网上调查了约26000人的数据显示,只有45%的人愿意赌,不愿意的占55%。

    不过,如果换成在极度贫困地区的人群中来玩这个游戏,愿意赌的人可能会大大增加。甚至,放3发子弹说不定也有人敢玩。

    反正,我是不敢玩。你敢吗?

    生活中,如果有人借你1000元,还你1100元的喜悦远远抵不过借1000元,只还你900元的恶心感。

    通常,人们习惯于去固定的餐厅吃饭,不愿轻易尝试新的地方,因为害怕可能会有“失败”的体验。有的男女彼此厌倦对方,却懒得分手,因为担心新的对象可能会更差。对工作厌恶到了极点也不敢跳槽,害怕找不到更好。毕竟熟悉的魔鬼总比未知的魔鬼好。

    关于“损失规避”,所谓的‘损失’和“收益”的衡量标准从来都不是固定的。在适当的措辞和表达方式的影响下,人们意识中的“损失”可以变成“收益”,“收益”也可以变成‘损失’。也就是说,人们的偏好和选择,完全可以被人为地“构建”出来,这就是卡尼曼教授和特维斯基教授所提出的“框架效应”(Framing Effect)。

    请看下面两个例子:

    4.巧用框架效应

    古代有个国王,晚上做了一个噩梦,第二天让大臣甲来解梦。大臣甲大惊失色,告诉国王,“不好了,梦的意思是,大王的亲人和朋友们都会比大王先死”,大王听了,非常伤心。愤怒之下,直接让人把大臣甲给咔嚓了。

    后来,国王又做了同样的梦,轮到大臣乙来解梦。大臣乙喜笑颜开地说,“恭喜大王,贺喜大王。梦的意思是,大王会比您所有的亲人、朋友们都长寿”,大王听了,龙颜大悦,重赏了大臣乙。

    其实,大臣甲和乙说的都是同样的内容,只是表达方式不同。前者启动了大王的“损失规避”心理,让国王变得非常敏感。而后者运用了“框架效应”,让国王联想到好的一面——长寿。是否善用“框架效应”,二者结局有天壤之别。

    历史上,曾国藩在连续打败仗后,文书给朝廷上书直言“屡战屡败”,曾国藩见状直接改成了“屡败屡战”。同样四个字,同样都是打了败仗,只因顺序不同,境界、效果不可同日而语。前者显示了曾国藩的无能,会引起朝廷对失败损失的关注。后者显示了曾国藩不屈不挠,英勇不屈的性格。

    总之,我们如此害怕损失,却忘记我们可以得到更多。一个人越是倾向于规避损失,最后遭受的损失可能就越大人生最大的风险就在于不敢冒险。损失规避让我们裹足不前,不敢告别过去,去迎接未来。

    为克服规避损失的负面影响,我们不妨采用“框架效应”,换一个角度思考。换新的餐厅可能会有失败的体验,但也可能品尝到美味。给旧的感情划上句号,虽然痛苦,但也可能碰到更好的伴侣。换个工作可能有风险,但说不定是个转机。

    掌握框架效应的规律,我们就能战胜损失规避的负面影响,从而让人类从本质上与猴子们不同。

    未完待续,请看下一章:为什么文章是自己的好?——《理性的非理性》第六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10亿美元的俄罗斯轮盘赌,你敢玩吗?——《理性的非理性》第五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hwyj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