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后感
《人生只有一件事》第一章

《人生只有一件事》第一章

作者: 莹芯 | 来源:发表于2024-06-19 20:05 被阅读0次

    原文“我小时候觉得父母不了解我,上学后觉得老师不了解我,上班后觉得老板不了解我,结婚后觉得太太不了解我,做父亲后觉得孩子不了解我……活到一大把年纪,才发现世上最不了解我的居然就是自己。”

    我在初中的时候曾经沉迷星座,90年代初没什么电子产品,唯一让我了解星座的是一本当时的青少年杂志,家庭并不富裕的我,不敢问妈妈要钱买杂志,就只能去图书馆借阅这本杂志。

    它除了预测每个星座未来几周的运势,还会介绍当下那个星座的性格特点。慢慢地我在班了成了半个星座专家…

    后来我还不满足,去图书馆除了看那本杂志,还去借阅了姓名学,读了一些跟生肖有关的书…98年为自改了第一个笔名“倩蓝”,二字满足了所有跟我姓氏和生肖有利的边旁部首。

    有了网络后,我开始经常因为作梦而翻查周公解梦,出来工作后,这些带有玄学色彩的皮毛“知识”把我困在一个相对固化的性格表现,比如双子没有耐性,比如属狗的很忠诚等等。

    当然,当你对一些事情深信不疑,注意这个不疑!那是必然会带来一些不良后果,最明显的便是每当我遇到困难想放弃时时就会把锅甩给双子座,谁叫这星座的人都那么贪新厌旧,容易放弃呢?当我妈装病,不带我去图书馆,而自己却打麻将的时候,我体内那忠诚的生肖狗,会跳出来跟我说,听妈妈的话,不能生气…

    12到14岁之间种种的不幸落在我身上,我就开始寻求我是什么人,没有良师益友,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却一次次地再次迷失。

    有了赚钱能力后,我还不断在往外求,务必想要有一个标签给我做定位,我花了不少钱在各种课程中,像九型人格、色彩心理学、MBTI测试、家庭排列等都花了不少学费上了面授课程。

    记得其中一位同学跟我聊天,说他想学心理学是为了更好地做销售。当时我心里还暗暗地骂这位同学无耻,认定他是玩弄心计的家伙,因为我是为了了解自己而学的。

    原文“自己有时与人相交,深感心领神会,颇有知音难得的感受,是不是其实只是对方认同我而已?有些人我讲话他听不懂,让我觉得他不了解我,其实也只是他不认同我而已?把认同误当了解,把不认同视为误解,因而不断错过看清自己的机会,越活越虚假,误了自己的人生。”

    人生不是谁告诉你,你是谁,而应该是你去努力成为你想成为那个谁。

    直到婚姻失败,直到去看心理医生,直到开始看书学习,直到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我慢慢地开始发现,我从来都没有认真地看看自己,没有问过自己想要什么,希望能通过外界帮我立一盏明灯,而我只要简单盲目的做那个标签好的人就行了。

    也许是因为决定过极简生活后,生命中的很多东西做了取舍,我发现最值得开心的事情,就是可以按部就班规律的生活。

    从此我会因为看到早晨第一缕阳光和开心;

    也会因为看见即将休息的太阳而快乐;

    我会跟年幼的小孩交流眼神和微笑;

    也会跟年迈多病在散步的老人畅谈人生;

    我会为救了一只蝈蝈或者一只青蛙而被自己感动到流泪;

    我会认真咀嚼每一口饭;

    金惟纯先生在本小节结尾说“儒家修行讲究由亲及疏”。我却由看不见自己,到看见一点点中,看到一些活在当下我孔颜之乐。

    你呢?看见自己了吗?

    金惟纯先生在这一节写到自己是能大不能小的男性领导人,实际上他从小就像孔老夫子一样“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论语·子罕篇》)。人时候还经常自找苦工做,去体验被踩在脚底的感受。在公司进入稳定期时就开始做非“非我不可”的事,因为大事越来越少,就变得无所事事,想再做大事的时候已是眼高手低,最终不了了之。

    这些经历让金惟纯先生回想到几个阶段:原文:第一阶段是讲究分工,追求效率,培养人才;第二阶段是受娇宠,小事大家自动不让我做,以至形成依赖,逐渐不会做小事;第三阶段是把所有“小事”视为理所当然,开始不愿面对、不耐烦;第四阶段则是眼中无小事,大事也做不了。

    他还说“不能小”这件事还扩展到全方位,以致他做事高谈阔论,眼高手低,生活处处依赖,几近白痴。原文:第一,不知民间疾苦;第二,无法真正“和人在一起”;第三,因依赖而退化;第四,缺乏感受,决策不精准;第五,创新能力受到限制;第六,容易遇小事就烦躁或逃避,很难“活在当下”;第七,最后人生无大事,只剩小事,就不知该怎么活了……

    反观我自己至今没成就过一件事,却总是气高直昂的觉得自己无所不能,把做不到的所有事归因到我太懒,实际上也是不愿意做小事的原因。

    金惟纯先生在书中并未具体列举什么是大事,什么是小事。我斗胆列举一些自己认为是小事,自己或家人却不愿意做的:

    1.卫生类:扫地、洗马桶、擦桌子、换被褥…

    2.习惯类:穿过的衣物、袜子、鞋子没放洗衣篮或鞋架,包包、快递乱扔,不晾、洗衣服,有小病拖着不急时就医…

    3.人际关系:漠视别人感受、逃避亲蜜对话,、机械式行为…

    诸如此类,愿大家一起来举例,看看我们还能做什么小事来丰富自己的人生。

    虽然我不是男人,自认为还没到中年,更不是企业高管。但在本书第一章第三节里,我却同样有着跟作者一样的感受。

    原文:在会议上,大家都等着我的指示;在宴会上,总少不了由我发表“高见”;家庭聚会上,包括长辈都配合着我的行程……我想做的事,大家都配合我去做;我不想做的事,没有人能勉强我去做。

    别人都关照着我的感受,我不愿意做出改变,认知边界受限,活在舒适区里,还以为自己很厉害。

    原文:被宠坏的中年男人是很难自我觉察的,因为他们是当权者,不容易听到不同的声音,自我感觉超级良好;他们还擅长打造自己的城堡,只让看得顺眼的人进来;更重要的是,当他们感觉不好时,有太多方法找到疏解的替代品。

    我们太容易找替代品、借口去逃离了,现代心理学认知的泛滥,多少人在没深入了解,就给自己贴上抑郁症焦虑症狂燥症强迫症等等的标签来逃避;反之有多少人已经病入膏肓都不好意思去治疗;还有明明是自己的人生,却事关己高高挂起的漠视态度,即使亲朋好友推一把也毫不动摇!

    原文:如果你很有个性,周围的人都顺着你;如果你经常是对的,错的总是别人;如果你拥有的一切都令人称羡,却感觉内心深处停滞不前;别怀疑,你是被宠坏的高危人群,有必要走出舒适圈,重新学习人生了。

    今天偶然从两个不同渠道听到有人分享谢“人是赚不到认知以外的钱”。我觉得走出舒适圈,就是有拓展认知的边界。

    所以我们要去挑战一些有兴趣并力所能及,但有点难度的事情。比如我有兴趣学非洲鼓,就报个体验课去挑战一下;比如我自学易经一些皮毛,就去听有点难度敦艮老师的沙龙;我能用蛙泳游1000米,能不能挑战一下游2000米或自由游1000米…

    人生是自己的,觉察到自己被宠坏的话,赶紧动起来吧!

    原文:…过去的我,一定会很清楚地告诉她我的想法,而且强烈地表达希望她照我的建议做。如果她有不同主张,我会不厌其烦、循循善诱,直到她认同我为止。如果她不照我的意思做,我会觉得尊严受损,甚至失落、难过,产生错综复杂的情绪和想法。

    读到这里,我想起儿子的奶奶,每次问完我们要不要再喝一碗汤,我们回复了饱了之后,后面都总要再问不下十次八次,真的是作者说的“不厌其烦、循循善诱,直到她认同我为止”。其他只要不是跟她想法的小事事,都一样操作。如遇事件比严重的话,后面重复的次数要增加数倍。我清楚知道她的出发点就是最原始地为我们好,至于她心里面有没有文中所说“尊严受损,甚至失落、难过”,我就不得而知了。

    我看到自己绝大多数的想法都不一定对;即使有小部分是对的,也不一定有用;即使对我有用,也不一定对别人有用;即使这次有用,下次也不一定有用……

    在刚结婚时,我经常跟朋友吐槽她的各种“奇葩”行为,评判她的行为对错。其中一位年长的朋友跟我说:你所认知到的对,是因为你在你的生长环境成长出你的独特性格来判断,她也是一样的。所以是大家的想法不一样,并非事件本身对与错的问题。当时我还小,不太能理解他的话。事实上也正如上文所说,自己绝大多数的想法都不一定对;即使有小部分是对的,也不一定有用;即使对我有用,也不一定对别人有用;即使这次有用,下次也不一定有用……

    原文:去除妄想,是一条漫长的路,非我辈凡夫一夕可及,但设法看到妄想,不再执着,则是人人皆可为、日日皆应为之事。

    《心经》里有一句“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要去除妄想,远离颠倒梦想,真的要修练到一定程度才能做到。但我相信至少,我们能练习觉知,去看见那些想法,偶尔能随即放下,那就太棒了。

    骨子里的傲慢。

    我读完后觉得自己真的彻头彻尾地傲慢啊[委屈]

    我对自己亲妈和另一半打从心里看不起,经常用无知、无脑、无文化之类的词来明指对方。

    可能修行还不够,我并没有像金惟纯老师所说看见就能治愈,而是不断复发,同时不断后悔,极少能看见傲慢发作,真是惭愧至极!

    以后要多留意观察,除了对最亲近的人,包括对身边朋友,每时都是修行时啊!

    原文:以前这样的场景经常上演:有人说他终于想明白了什么,终于看清楚了什么,终于体悟了该做什么,终于决定了要改变什么……我听着听着忍不住冒出一句话:“我早就跟你说过了!”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现在我不再说“早就跟你说过了”,而改口说“太棒了,我为你高兴”,或者说“太好了,我们一起学习”,抑或说“太佩服了,我怎么没想到”。

    印象中这句话是我妈妈,经常说的,后来又听到身边的朋友会跟我说,然后某一天我对别人冲口而出“早就跟你说过了”,我才突然看见自己也成了一员,并且不知道已经病了多久。

    正印证了刘燕老师说的“我们眼中的别人才是我们”,从镜子中看见那个不喜欢的自己,从书中找到调整学习更正的方法,正是这本书带给我的帮助。

    原文:拿别人的事和老天的事太当真,面对自己的事却不认真。

    我觉得这是大部分人现在活不好的原因,当然是包括我自己的。

    前天跟佳言老师@ 佳言 聊天,我说到自己小时候的心理创伤,就是太把对方的话太当真,觉得她到现在还在伤害着我。我坦言即使看过很多书,试着去和解,都没有放下。佳言老师说了一个隐喻,告诉我是可以选择不接收的。我马上像顿悟一样,觉得为什么这么久以来都在找“解决”方法,想要“原谅”她呢?事实上我一开始就不需要接收她对我的评价,她说的只是她说的,由始至终都没影响到我的人生,我还白白生了三十年的气,像为了她活一样,还不是活颠倒了吗?回想一下真的很可笑!

    今天看到这个标题,觉得实在是太贴切了!我决定以后一定要为自己而活,孔子说“尽人事,听天命”也是这个道理,但只说了尽力做好自己本和剩下的交给老天,我觉得中间需要加一句“去他的”来去除他人的事来干扰自己。

    (言语似乎有点不雅,愿书友们帮我改正[调皮])

    多年前,一位刚刚皈依的朋友就对我说过原文“圣严法师说过八字箴言:面对,接受,处理,放下。”这句话。

    也不知道是她刚刚皈依不太会表达,还是我执念太重,我根本就不想去理解。这八字箴言至今我也还没执行到位。

    不知道各位书友对“接受自己”是怎么看的呢?欢迎分享

    原文:现代社会之大病,就在于把“生产”和“消费”这些事当作人生头等大事。到最后,大家不但在“生产力”竞争上身不由己,甚至连“消费”也身不由己。结果大多数人都成了“经济达人”,越来越找不到“生活达人”和“生命达人”了。

    在我们的爷爷辈时代,大部分人都是因为战争,穷得没饭吃,于是他们省吃俭用的好习惯引领了我们的父辈。

    时代的变迁到了消费主义时期,各个阶层也开始推“你值得拥有”之类的广告语,于是“好日子”来了,小康的人多了,买买买的方式变简单了,有些人开始无止境的囤货,有些人硬要把4万/平米的房子堆满400元/立方的货物…这些例子都在我做整理师时屡见不鲜!

    在我做完100个公益整理案例以后,发现这是个社会现象,并不是做保姆或整理师做的表层工作就能解决的,因为勤俭节约是美德,囤货是心灵是的安全感,没多少人愿意回头去过“简单”生活。

    于是我放弃了整理师工作,从自己开始不再做“经济达人”,先从“生活达人”开始,只使用与生命相关的物品,记录与梦想相关的事物。然后把“梦想”逐一深思,然后做取舍,找寻自己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从而成为“生命达人”。

    每每翻开这本书,都在提醒着我要做自己,不要被外界迷惑,每一章每一节都给我带来深刻的反思。

    愿书中有一言半语能给到书友们启发,做自己的“生命达人”[玫瑰]

    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今年父亲节发生的事情,情节完全一模一样。

    老板娘因新员工对工作流程不熟悉不停与我电话沟通;儿子奶奶觉得休息时间就不应该谈工作;我也自卑地觉得因为我没教好新员工自责,想要帮忙处理问题。

    我没有作者金老师那么高的智慧,也不讨论老板娘和儿子奶奶的想法做法,至少在我这个角色来说,就不需要因为新员工的工作问题自责,第一我也是这样过来的,第二我有教过她,第三这是我的休息时间。事实上我做完我的本份,挂了电话就应该结束了。

    我不能要求老板娘在我休息时间不要找我,你做好你做君主的事情就好了。我也不能要求家里人不能抱怨,以作为臣子身不由己的说法去糊弄他们。

    我唯一能做的是做好自己本分,多为别人着想,尽量体谅别人的感受。

    书是看过了,道理也懂了,可是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有没有应用在你生活当中?这本书我反复看了近两年,可是总会发生类似以上处理不好的事情。所以我经常在说仍在修炼中[合十]。

    不知道各位书友身边有没有发生什么事值得反思的呢?愿闻其详,期待分享[玫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人生只有一件事》第一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hxcc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