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焦点解决团队高级五期 讲师第13期 贺变丽坚持分享第2334天 2024—11—13
《师说》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作者针对魏晋以来的门第观念和“耻学于师”的坏风气,以非凡的勇气和见识抨击时弊、弘扬师道、奖掖后辈、发扬新风,其对教师职责和责任原则的论述,至今广为流传。
全文共四个自然段。
第一段提出中心论题,并以教师的职能作用总论从师的重要性和择师的标准。开篇第一句“古之学者必有师”,句首冠以“古之”二字,既说明古人重视师道,又针对现实,借古讽今。“必有”二字,语气极为肯定。然后指出师的职能作用是“传道受业解惑”,从正面申述中心论点。接着紧扣“解惑”二字,以不从师的危害说明从师的重要,从反面阐述中心论点。最后紧扣“传道”二字,阐明道之有无是择师的唯一标准。一仅时俗,将贵贱长少排除标准之外,为下文针砭时弊账本。
第二自然段,批判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学与师的不良风气。这一段用对比的方法分三层论述。第一层,将“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和“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相对比,指出是否尊师重道是圣愚分野的关键所在。第二层,拿为子择师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指出“小学而大遗”的谬误。第三层,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做对比,批判当时社会上轻视师道的风气。这三层,层层深入地揭露和批判了当时人们对待师道的错误态度。这三层文字作者抓住本质,步步展开,如层层剥笋,越剥越深,越说越透,又如海涛激浪,起伏不断,直到最后把问题的本质核心完全揭露。
第三自然段,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视师道的事迹,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这一段开头先提出“圣人无常师”的论断,与第一自然段“古之学者必有师”呼应,并且往前推进一步,由学者推进到圣人,有必有师推进到无常师。举孔子为例加以论述,是因为孔子在人们心目中是至圣先师,举孔子为例就有代表性,能加强说服力,由此得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结论,这个结论显然是正确的。这种以能者为师的观点就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
第四自然段,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说明写作本文的缘由。“不拘于时”的“时”,是指“耻学于师”“惑而不从师”的社会风气。“古道”指“从师而问”,以“闻道”在先者为师的优良学风。
纵观全文,开头第一自然段正面立论,阐述师道的重要性,并提出选择老师的标准,作为全篇文章的基本论题。第二自然段从反面对错误的态度和现象条分缕析,进行深入透彻地分析、批驳和论证。第三自然段又以孔子的言论行动作为例子,从正面分析,强化文章的说服力,整篇文章从正、反、合三个方面,有破有立,相互映衬,前后呼应,形成逻辑自足,说理严密的一个整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