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解题
一、 宗风
如乡有乡风,民有民风,国有国风,党有党风;宗有宗风。
宗风,宗派风气。
1. 约定俗成。由教理而定,由习行而成。
2. 共同认可。一宗之内,心照不宣,视为当然。
3. 入境感知。外人一入,明显感受到。
4. 潜移默化。一入其中,不知不觉被同化。
二、 真谛与俗谛
宗风含“真谛”与“俗谛”两方面。
谛,真实无谬的道理。
真谛:有关彼岸、理想世界之真理;
俗谛:有关此岸、现实世界之真理。
三、 净土宗宗风真谛与俗谛的关系
净土宗宗风真谛——念佛往生之道;
净土宗宗风俗谛——为人处世之道。
真谛流出俗谛,规范俗谛;俗谛流入真谛,庄严真谛。
真谛是根本,俗谛是枝叶。
从果向因,先建立真谛,后发生俗谛。
真俗圆融,念佛生活化,生活念佛化。
真谛——第十八愿,念佛往生;俗谛——第三十三愿,触光柔软。
光明、名号一体;护念、往生不离。
不习俗谛,念佛枯瘦,缺少法喜,人际关系紧张,不能荫蔽大众;
不明真谛,外道相善,乱菩萨法,恰成颠倒世善,不名真实之业。
四、 净土宗宗风俗谛概述
共六条,第一条是总纲,二三四五是细则,最后一条总结。
细则中,第二条为基本要求;第三条明对自、止持;第四条明对他、作持;第五条合明自他、止持作持。
总纲———————————————第一条对弥陀恭敬信顺等
细则—基本要求——————————第二条敦伦尽份等
具体规范—对自、止持————第三条自觉愚恶等
对他、作持————第四条六亲眷属等
合自他——————第五条给人安心等
总结———————————————第六条学佛大悲等
貳、 正释
第一条
对弥陀恭敬信顺;对他人恩慈体贴;对自己谦卑柔和。
这一条是六条的总纲,共三句,说明佛、人、己三重关系,标明信、慈、谦三项德目。
三句当中,第一句“对弥陀恭敬信顺”为本源,如龙头、马首、旗帜,牵动指挥全体。
信仰的生活,“佛、人、我”三重关系包含无余。
由对佛的关系确定,人我关系自然摆正,有恒定、如实的标准故,如观北斗而定诸方。不言而化,无为而治。俗谓:不看僧面看佛面。以佛为准,社会人心变得简单纯洁,有定向,有标准,经言:“佛所游履,靡不蒙化,天下和顺,日月清明,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
若不信佛,则有无穷人我,各自为准,互不相服,混乱失据,社会不稳定,人心不幸福,上焉者借道德维系、法律约束,下焉者靠武力降人、独裁统治。
他教则言“神”,古人每言“天”。
信、慈、谦三德,以信为本。
由对弥陀恭敬信顺,故能对他人恩慈体贴,对自己谦卑柔和。
即是由信,流出慈与谦。信中所出慈谦,是真慈、真谦。
否则,凡夫自私自利,骄慢自我,如何肯,又如何能做到真实慈谦。
受到弥陀大爱,故能爱他人。如口袋里有钱,才能掏钱给他人。
知道自己也是要靠弥陀救度的罪人,自然有一分谦和的心。如同病相怜。
与佛的关系,为一切关系中最根本的关系,故首句说“对弥陀恭敬信顺”。
恭敬,身业,兼口意;信顺,意业,兼身口。恭敬而信,信而顺。
以信为体,敬为相,顺为用。
恭敬——至诚心;信,深信不疑——深心;顺,顺彼佛愿,愿生彼国——回向发愿心。
“对弥陀恭敬信顺”,即“南无阿弥陀佛”。
“对弥陀恭敬信顺”,本是真谛;置于首句,示净土法门从果向因,依真立俗,真俗圆融,为人处世之法全依念佛往生为本。有这一句,以下各句才成为俗谛,不然只是普通世善。
第二句“对他人恩慈体贴”。
说明对人的关系之行为准则。
恩,恩惠,加恩;慈,慈悲,慈爱;体贴,站在对方立场,同体贴心地为对方设想。
以慈为体。慈心为怀,自然有恩惠体贴的行为。
他人,除自己外一切人,远近、亲疏、长幼,乃至横逆如怨敌;皆一概施以恩慈体贴。
不求法律的公平正义,远超一般的道德范畴。
若仅依凡夫为本位,根本做不到;但由于“对弥陀恭敬信顺”,弥陀的大爱流入心中,众生本有的佛性生命觉醒,便涌动着热爱他人的愿望。
虽然凡夫的贪嗔痴性,总是抑制佛性的真生命,以致我们的心性如同双方交战一般,反反复复,但佛性的生命是随顺真理的不竭生命,故而不可抑制。如同树根得水复苏,迟草枝条泛绿,即使表面看上去如同枯死之树,在不可见的地下却是活树。
念佛人,心灵得到阿弥陀佛救度法水的滋养,是净土的活人,成为“圣众庄严”,称为“芬陀利花”,现生入不退转,平生往生业成。
“对他人恩慈体贴”,既是念佛的深化扩大,也是检视信仰的一面镜子。
对弥陀的爱心沁润有多久,感悟有多深,对他人的恩慈体贴也会相应表现出有几分。
越是感受到弥陀的爱,越想爱他人。心中生不起爱人的心,是因为没有感受到弥陀的爱。
“对他人恩慈体贴”,虽说是俗谛,其实是真谛念佛在世俗间的自然体现,即是念佛生活化;世间一切人我关系,都依弥陀爱心为原则,即是生活念佛化。化而又化,生活即是念佛,念佛即是生活,如同鱼在水中,游来游去不离水,前后左右都是家。
孔子说仁,基督教说博爱,与慈相仿,而根本来源不同。
第三句“对自己谦卑柔和”。
说明自处的心态。
谦,下,不骄;卑,低,不慢;柔,不刚;和,不暴。
以谦为体。内具谦德的人,自然显现卑下柔和的相貌。
不论人前人后,明暗表里,心心念念,常保谦卑柔和的心态。
因为还是凡夫,我执坚固,我慢高举,要做到谦卑柔和实在不容易。所以这一句也必须依持第一句“对弥陀恭敬信顺”才有可能;否则如无本之本,无源之水。
在弥陀的光中,我们才能看清自己的罪业、污秽;弥陀的光照越亮,越能见到自己的罪深,越不敢以自恃的心高慢他人,反而能以柔和的心怜悯对方。
一时不在谦卑柔和的状态,便一时凡夫的心起,忘记了弥陀的慈悲,逃逸出弥陀的光照。
凡夫的心,如同佛魔相争的战场,谁胜谁败,操在我心。心向佛倾,则佛胜;心向魔倾,则魔胜。虽然自命为佛子,多数时候,心还是向魔而倾。
谦,六爻皆吉,所向亨通;卑,如水处低,乃成其大;柔弱胜刚强;和气生万物。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信佛为本,内慈外谦。
先不说如何爱人,至少不要凌驾他人;纵然不能恩惠他人,也不要侵略他人。
说谦
《韩诗外传》“《易》有一道,大足以守天下,中足以守其国家,下足以守其身:‘谦’之谓也。”
《尚书》满招损,谦受益。
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
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
《象》曰:地中有山,谦。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
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
鸣谦贞吉,中心得也。
劳谦君子,万民服也。
谦者,德之柄也。——《易·系辞》
谦虚者,人皆乐于与他共事。有一分谦虚,必然有一分受益处。不仅事业上能得到他人之助,精神上也能得到与人融洽相处的快乐。
一个人做到一时的谦虚并不难,难在一生谦虚、始终谦虚。只有自我修养良好的谦谦君子,能够安行于谦道,终身不改。这叫做“君子有终”。
越是精神贫乏的人,越是骄矝浮躁;越是内心充实的人,越是谦逊深沉。
爱因斯坦说:“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一无所知。”
《庄子》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谦虚是孜孜探求的人所自然形成的品性。
谦虚的人居于尊位时,其道德更加光大;处于卑位时,其品行也不可逾越。只有君子能始终保持谦虚。
位尊者谦而不傲,见出其胸襟阔大,更令人敬服;位卑者谦而不怨,见出其气度不凡,更难以企及。
位尊而气不盛,位卑而气不馁。只有品行纯正的君子,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谦虚如一,终身躬行谦虚之道。
人的常性是易生骄矝之气,难归谦逊之途。对待自己的骄气,不能放松纵容,要像牧牛一样,拉紧牛鼻子。牛如向邪路上走,立即拽回到正途上来。
净土宗宗风俗谛 注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