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5478057/2557543341201e6d.png)
“看书5分钟,出神半小时。”
看完一本书,最大的感受普遍是:每个字都认识,就是不记得内容是什么。
这其实是注意力和理解力不足导致的。
注意力不集中,导致1段文字需要看好几遍才能看懂;理解力不足,导致看完却不记得文章讲了什么。
只需在阅读前加2步,阅读效率立马翻倍。
步骤1: 做“准备工作”
什么叫准备工作?
1. 准备好可能会用到的文具。
笔、纸、手机等等,保证需要的工具都在手边,注意力才不会时不时被打断。
2. 运动一下。
拉伸脖子和肩膀、扭扭腰、喝一口水、上个厕所,这样才不会出现坐下3分钟就要离开座位的情况。
3. 消除可能产生的噪音。
手机关掉声音和震动(最好关掉网络,如果有急事别人会打电话的),关上窗户,如果环境可能产生噪音就带上耳机,选择无歌词的音乐或者白噪音。
4. 设置阅读时间的提醒闹钟。
一次阅读时间大概30-50分钟,学习一段时间后要适时停下,以保持效率。
“准备工作”能解决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
做完“准备工作”之后,自己已经用了几分钟进入学习状态,接下来展开正式学习,会更加轻松。
另外,不要把“准备工作”,当成学完一段时间后的“放松事项”。
大部分人通常将学习时间安排为:学完30分钟后,休息10分钟。
为什么不调整为“准备10分钟,然后学习30分钟”呢?
对比两种方式,学习时间虽然一致,但对心理的影响是不同的。
第一种思维下,我们只会感觉到休息10分钟不够。
对迫不得已学习的人而言,短暂的休息时间更容易产生学习压力,从而放纵自己。而且“休息”这个词,本来指“做喜欢的事情”,喜欢的事情才做了10分钟,就要被强行打断,实在太痛苦了。
而第二种思维,我们是为了开展下一次学习,所以用10分钟准备。
就“准备”来说,10分钟十分充足,心理压力自然会减小,而且更容易产生满足感。在这种思维下,自己可以学习一天,只不过每次会用10分钟来准备下一轮的学习。
步骤2:正式开始阅读前,先预读
看书已经够辛苦了,还让加一道工序——预读?会不会预读才进行了一半,自己就看不下去了?
如果你之前用过的预读方式,却加大了阅读难度,那很可能需要调整一下。
我介绍的预读,只需要5分钟。具体就是看2个标题,做4次思考。
看1:书名/文章标题。
思考1:回忆自己学过的相关知识。
以关键词的方式概括学过的知识,不用考虑关键词的精准程度,自己明白就好。
画一张思维导图,中间写上书本的名称,想到几个关键词,就从中心向外发散几条分支,每个分支上写上1个关键词。
看2:目录/小标题。
思考2:将目录/小标题概括成关键词。
同样不需要考虑关键词的精准性,只需要写一个关键词即可。
将目录的关键词和思考1的关键词对比,自己有的就打钩,没有的就补充在思维导图上。
这样你就能锁定哪些是新的知识,这些需要重点看;哪些是学过的知识,这些可以看快一点。
思考3:对目录/小标题提出疑问。
问题想出来几个就写几个,2、3个也没关系。这些疑问是你看这本书的重点之一。
想不出有逼格的问题也没关系,只要是你好奇的点就行。跟随你脑海中冒出的想法,以下问题都可以。
比如这一章主要是讲述定义吗?标题中提到的某个概念是什么意思?这两个标题相似度很高,他们的区别在哪里?
思考4:最重要的,你要凭借自己现有的知识来“预测”将要阅读的内容。
作者可能会怎么解答你的问题?大概会从哪些角度来解答?这需要自己做一个“推测”。
每个推测也不用很详细,简单思考,给自己一个方向足矣。
当你把这3步的预读做完之后,你已经掌握了这本书的结构,对于内容也心底有数,毕竟你已经“预测”过这本书大概会讲什么了。
这上面的方法真的有效果吗?会不会难以操作呢?
10月4日-10月22日,共计18天,我已经看完了4本书。
而这篇文章也是书中提及的方法。
阅读后,我能复述出学到的东西,这不正是自己看完一本书后想达到的效果吗?
你可能还想问,知识吸收效果这么好,真的假的?
下次的文章,我将会分享正确的阅读顺序,让你也能在看书之后,条理清晰地收获书中的“干货”。
现在开始,拿出一篇迟迟不愿翻动的书本/文章。
完成准备工作,设定闹钟,学习30分钟,你就能感受到不同。
有收获记得点赞支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