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健康| 身体的健康指南

健康| 身体的健康指南

作者: 连live | 来源:发表于2020-05-05 22:40 被阅读0次

    本文内容来自--杰罗尔德·温特. 《优雅老去:你的前100岁健康指南》

    不要低眉顺眼,走进那暮年良宵。

    老年要像夕阳燃烧,如老骥咆哮。

    咆哮,咆哮,勇面时光之凋!

    ——狄兰·托马斯(英国诗人)

    “咆哮,咆哮,勇面时光之凋!”诗人的话,听起来的确慷慨激昂。可是,这一切都是徒劳的!因为人有生必有死。但在死亡之前,我们所有人,都必将经历一个逐渐衰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都将听命于三个因素:我们自身的基因、我们的运气以及我们的自由意志。而其中只有最后这一项因素,即自由意志,才是我们自己能够掌控的。没错,我们不能战胜死神,但我们都能够直面无知、愚蠢、贪婪和懒惰这些个坏蛋,勇敢地去咆哮。正是这些个坏蛋,让我们很多人,从几乎无病无痛的成年初期,走向过早的无助和过早的死亡。

    一个人需要一定的年龄阅历,才能认识到生命正在走向终点。更重要的是,你才会认识到,你今天所做的一切,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你的余生,影响你以何种方式走向生命的终点。

    不幸的是,在能有这个顿悟之前,我们中很多人都会在无忧、无虑、无知的青年时期和中年时期,或吸烟上瘾,或感染性病,或通过肮脏的注射器感染艾滋病,或变得肥胖和罹患其他诸多疾病。不过,已知也好,未知也罢,芸芸众生,皆在冥冥之中任其引领,一路前行着。无论余生几何,我们现在的所作所为,都将深远地影响我们自己的余生。记住,越早开始行动,效果越好。

    现代医学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也存在固有的局限。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并非医者的过错,而是药物与生俱来难以回避的,药物就像一把双刃剑,在发挥正常的治疗作用的同时,也带来我们不希望看到的副作用,这种副作用难以在某个个体身上提前预知,只能通过用药后的观察来发现。

    药物耐受性和身体依赖性,是不可避免的药理现象,这与个人意志力毫无关系。作为人类,实际上包括一路进化到今天的所有动物,都会对某种药物产生身体依赖。至于药物成瘾,则是另一回事。药物成瘾的定义多种多样,但没有一个能令人彻底满意。美国药物成瘾学会,目前给出了一个生物学上的定义:药物成瘾是大脑回馈、动机、记忆和相关回路的一种本源性、慢性疾病。既然大家在药物成瘾的定义上无法统一,那我倒是倾向于使用一个更具可操作性的定义,即药物成瘾是一种不由自主地、不受控制地、渴望药物的一种行为状态,这个定义是美国国家药物滥用研究所的前任所长阿兰·莱斯纳医生提出的。

    要特别注意:同其他疾病一样,过度用药的处理也需要有经验的专业人士来进行最好。在患者、患者亲属以及开药医生三方之间没有进行协商之前,绝不可随意停止用药。

    我们所有人在人生的某个阶段,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癌症的困扰。虽然现代医学已有很多手段可以用来治疗癌症,比如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学治疗等,但很多情况下,癌症还是无法痊愈。另外,昂贵的治疗费也在不断上涨,无论你是否买了医疗保险,治疗费都超出了许多人的经济承受能力。医学和经济上的力所不及之处,就让膳食补充剂这家伙钻了空子,比如苦杏仁苷,也叫扁桃苷或维生素B17 。

    大部分膳食补充剂,实际上都没什么有效成分,只是充当安慰剂效应。但与一般膳食补充剂不同,苦杏仁苷却是一种毒素。纽约州阿提卡市小女孩伊丽莎白·汉金的故事,就是个悲剧案例。当时,伊丽莎白的父亲得了癌症,在吃一种含苦杏仁苷的产品。也许是受到了维生素B17的忽悠所致,他以为所吃的药物没有什么危害。当时,小伊丽莎白才11个月大,无意中吃下了几片他父亲的药。她很快陷入昏迷,三天后死亡。伊利郡的验尸官朱迪思·拉欧提给她做了尸体解剖,指出死因是氰化物中毒。人类从古代就知道,桃核或杏核中,含有能致人死命的东西,这种物质就叫做氢氰化物。当年纳粹分子杀人的毒气室、1978年邪教头目吉姆·琼斯灭杀自己的多个信徒,用的都是这种物质。兜售苦杏仁苷的那些人声称,癌细胞可以被有选择性地杀死。很遗憾,这种说法并没有证据支持。

    我的唯一希望就是,当大家以后再看到那些膳食补充剂的广告,当大家决定自己身体要吃进什么东西的时候,能更加谨慎一点,心里能多几个问号,最好嘴角能再挂上一撇嘲笑。

    17世纪法国哲学家勒奈·笛卡尔首次把人体比作机器,这个比方到今天依然适用。我们身体把食物氧化产生能量,同时排出二氧化碳、水和其他废物。我们的眼睛、耳朵和其他感觉器官为我们的大脑提供各种信息,大脑相当于中心计算机。大脑对这些信息进行有选择性的处理,要么存储起来,要么忽略掉,要么去执行,执行动作的机械部分就是肌肉。在大脑的正确指挥下,人可以眨眼,可以长跑,可以唱歌,但跟机器一样,随着时间一长,人体也会磨损,也就是会有老化过程。于是,除了几样还能继续使用的零件,或许还能拆下来给别人使用,其余的都得送去报废场。

    但这种磨损的概念也有可能被人误解。老爷车必须要经常呵护保养,才能避免被送进报废场。但跟古董老爷汽车不同,人体则是越使用,越健康,越强壮。

    健美运动员可以练就一身像世界健美先生那样轮廓清晰的肌肉,也可以只是把身体练得更加壮硕,力量锻炼主要是无氧运动。有氧运动则刚好相反,比如非洲肯尼亚的马拉松运动员,无论男女个个长得精瘦,跑得飞快,都能以每小时8公里的速度不停地跑上好几个小时。

    有氧运动的锻炼效果,不单只会对肌肉产生影响,因为肌肉如果需要更多氧气,那么就会要求身体整个供氧系统的能力也必须同时提高。经过锻炼的肌肉纤维,上面会布满更多的毛细血管,毛细血管是人体最小的血管。心脏的肌肉组织也会变得更加强壮,更加高效,以便每分钟可以泵出更多血液。呼吸系统的肌肉耐力也会得以提高,以维持呼吸的加快和加深。神经系统也变得更加敏捷,以便让血液从一个地方输送到另一个地方。我们身体的这些相应改变,就是人类有别于机器的地方。我们人类能够通过提高运动能力来响应运动压力,从而变得越来越健壮。

    肌肉收缩所需要的即时能源是一种叫做三磷酸腺苷的化学物质(ATP),这种化学物质存在于每个细胞。假如我即将被汽车撞到了,大脑就会向肌肉发出一个紧急信号,命令我赶紧躲避。庆幸的是,身体总有足够的ATP能让我完成躲避汽车这样的瞬间动作。这种即时动作不需要氧气参与,因此这种救命的肌肉收缩,被称为无氧动作。无氧(anaerobic)这个词,来源于希腊语。

    完成16公里路程所需的大量ATP,只能由身体里的各种营养和氧气来产生。营养不是问题,必要时,我身体肌肉这部机器可以由碳水化合物、脂肪或者蛋白质来驱动,而且用量只需一点点就够。同时,由于需氧量增加,我必须要加快呼吸,加深呼吸,这种需要氧气的运动就叫有氧运动(aerobic)。

    无论什么锻炼,都对我们有好处。锻炼有益于身体健康,锻炼有益于精神状态,对爱美者来说,锻炼还有益于容貌。

    每个健身计划的本质都是有氧锻炼,不管你一开始就是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一起上,还是后期再加上无氧运动,如何搭配不重要,关键是这两种运动都要做。

    不管采取哪种有氧锻炼方式,心脏和循环系统都必须达到足够的运动强度才能产生锻炼效果。但运动强度多大才算足够;绕着小区溜达一圈与快跑一段的效果一样吗?常识告诉我们,这二者的效果肯定不同,但我们需要说出个道道来。

    心率可以用来作为有氧运动强度的衡量参考。在2013年,一组挪威研究人员研究了3320人,19到89岁男女都有。他们得到了一个估算最高心率的新公式,即211减去年龄的64%。

    要保持最高心率的多少比例才能达到有氧训练的效果?对此大家看法不一。美国卫生部给出了一个目标范围,是60%~75%。

    我确信,一旦适应了经常锻炼的自我约束,并开始感觉到、看到锻炼的价值所在,你就无需进一步的鼓励了。在没有达到这种状态之前,你需要借助于一个相当严格的锻炼计划。以下是我的几点建议:

    (1)选择一年当中,你最有可能做到的一个季节,每周能拿出三天,每天30分钟,作为你健康复兴之始。第一个月最关键。

    (2)每天坚持固定时间锻炼。

    (3)选好慢跑地点,尽量避开车辆、宠物及其他危险或干扰。

    (4)不要急于求成。按照自己的节奏慢慢来。

    (5)做好运动记录。你愿意记得多详细都行,但起码要把日期和锻炼时间记下来。

    (6)先集中进行三个月的有氧锻炼。在充分地适应有氧锻炼调节之后,下一步在锻炼程序中增加无氧环节,即力量环节。

    对于我们绝大多数人,不论年龄和身体状况,我都几乎毫无保留地建议采取我上面给出的自我管理的慢跑方式。力量锻炼则不同,除非你以前有过举重的经验,否则我还是建议你去健身房、俱乐部、社区健身机构之类的地方,找人指导一下,然后再使用力量训练器和其他训练器械。

    不过,我们要始终牢记,我们的目标就是有氧和无氧锻炼的平衡。

    这里我给出一个有氧锻炼的简单计划。我建议,先从每周三次慢跑开始,稍后再加上力量锻炼环节。要是换成骑自行车或者游泳或者各种舞蹈,也都完全没有问题,只要你能保证足够的锻炼强度和锻炼时间。所有这些锻炼,最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要受伤。因此,锻炼强度和锻炼时间,都要循序渐进。

    重要的不是强度,而是从一开始就选择一种最能吸引自己的锻炼方式。

    现在剩下最后一个问题:去哪里锻炼和跟谁一起锻炼。有些人爱合群或者说外向,喜欢找小伙伴,享受跟别人交往和有人协助的快乐。外向的人可能会觉得,健身房或者健身俱乐部之类地方环境氛围特别舒服,这些健身机构同时还能为我们减肥提供指导;而那些内向的人会觉得一帮人一起锻炼没啥意思。其实最重要的就是,找到最适合你自己的锻炼时间和锻炼强度。

    你为什么能坚持锻炼?《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简·布洛迪这样回答:

    我的第一个回答,也许是为了控制体重;第二个回答,是想活得更长一点、更健康一点,但这些都不是让我天不亮就起床,然后先跟朋友们一起步行晨练,再骑单车去上班的原因。让我能坚持锻炼的原因,是这些锻炼活动带给我的那种感觉——锻炼让我感到有更多活力、更少压力、更高工作效率、更多专注。对了,还有更多快乐。锻炼让我更有心情,去闻一闻玫瑰的怡人芳香,去从容面对生活的顺逆无常。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健康| 身体的健康指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ibvg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