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食饮有节。
吃东西喝水必须要有节制。吃得太饱不行,太饿太渴了,也会损伤身体。很多慢性胃病的人都是吃东西吃坏的。比如司机的职业病之一就是胃病,那就是吃饭没有规律,饥一顿饱一顿,长期饭后久坐等原因造成的。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一顿饭吃的太多了,把肚子撑的都走不动路,不生病才怪。
特别是小孩子,见到好吃的东西,恨不得一股脑都填进肚子里。他小小的胃承受不了这么多的东西,因而吃完之后立马就会肚子疼,不舒服,然后去医院。
小孩子的很多病都是吃出来的,特别是现在条件好了,什么好吃的就给小孩子吃,但小孩子脾胃比较弱,还处在生长发育的阶段,一些好东西小孩子吃了之后消化不了,必然会导致肠胃出现问题。
老话说得好,若要小儿安,三分饥与寒。不要给小孩吃的太饱,穿的太暖。
孙思邈说过,万病横生,年命横夭,皆由饮食之患。可见吃饭对一个人的寿命有多重要。
除了吃饭,喝水也很重要。有的小孩不爱喝水,但喜欢到处跑跑跳跳,经常上火,生病。这就相当于汽车的水箱没水,发动机就会发热,身体缺乏津液,人就容易上火。因而要给小孩及时补充水分。
我们都说吃饭要吃到七成饱。这个度却很难把握。通常的标准就是吃完这顿,等到下顿饭的时候肚子感到饿,那说明这顿饭就吃的饱了。
饮水也讲究质、量、度。质就是要喝优质的水。现在家庭条件好了,很多人喝的都是桶装水,或是纯净过滤后的水。
量就是每天要定量。感觉自己口渴了,就咕咚咕咚喝几口,一次也不要喝太多。通常的标准就是三口,喝的时候自己心中默数1、2、3就停下来,不要再喝了。
如果自己小便发黄,那说明就是缺水,这时就要及时补充水分。有些所谓专家讲的一天要喝七杯水,那就有些太教条了。
度就是温度,不能喝过冷的水,更不能拿冰冻的饮料当水喝。比较合适的水温是40度左右。有的人身体容易上火的,喝稍微凉一点的水;有的人身体容易伤寒的,就喝温热一点的水。
慢慢小口饮,不能过凉、过烫。
关于吃东西,书中介绍了一个养胃六点:
一是吃少点。夜饭减一口,定能至高寿。
二是吃暖点。生冷伤胃,温暖养脾。
三是吃熟点。不以脾胃暖冷物,熟生物。
四是吃慢点。细嚼慢咽者命寿,狼吞虎咽者命促。
五是吃淡点。若要身体安,淡食胜灵丹。
六是吃鲜点。新鲜的东西更健康。
二是起居有常。就是平时生活要有规律,特别是作息规律。
有个胖子找医生看病,说我现在基本吃素,但还是越来越胖。医生就问,你现在几点睡觉?胖子说,晚上一两点,不过我白天都睡到10点多,每天都能够保证有8个小时。
医生说,你这个熬夜就是导致虚胖的原因。只要超过晚上10点不睡觉,三焦经得不到休息,水湿就会潴留在体内,排泄不畅。
肥胖的人问题主要出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暴饮暴食,另一个就是颠倒作息。晚上不按时睡就容易疲劳,白天又睡懒觉,身体的很多赘肉得不到阳气去汽化消耗,身体就会又虚又胖。
很多人睡觉颠倒,经常熬夜,这样伤阴,早上又起得很晚,阳气得不到生发,阴阳失调,容易疲惫,所以现在的人杂病特别多。
古人为什么讲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是说那时候没有电,晚上没有夜生活,而是要与天地相呼应,顺应天时。人违背了这些生活的常规,逆天而行,身体就容易出现问题。
这些问题不会要你的命,而是提醒你赶快回归到起居有常的状态。以不变应万变,意思就是让你用规律有序的常态去生活,就可以扭转复杂多变的疾病。
现在研究也发现人和自然界有着奇妙的对应关系,如果顺着自然界起居、昼夜交替、四季变化而生活,身体就会比较调顺,这种现象人们称为生物钟。
人体的各个器官功能是按照生物钟来运转的,生物钟准点是健康的保证。如果出现错点,人就容易柔弱、生病、早衰、夭折。
那些长寿老人,每天的生活都是非常有规律的,按点吃饭,按点睡觉,几十年如一日,没听说过他们整天熬夜,白天睡懒觉的。这其实就是起居有常。
三是不妄作劳。意思就是不要过度劳累,不管是劳心、劳身,还是房劳,最后都会导致气血亏虚,精疲力尽,累倒病倒。
特别是现在很多地方都开始卷了,拼命的工作,玩命的加班,所导致的结果是人非常疲劳,很多人不是病了而是累了。现在新闻很多年轻人好好的,也没什么基础病,突然就猝死,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工作强度太多,身体承受不了导致的。
有句话叫莫向外求。很多人为了保持健康,吃各种保健品和补药,但其实对于保养身体来说,最好的办法就是调整自己的身心状态,不让它处于一个长期疲惫的状态。
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这三句话出自《黄帝内经》,可以说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东西,但就是做不到。
相反的,很多人都是起居无节,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长期如此,身体不垮才怪。
人就是这么奇怪,这么复杂,不是自己经历过的都不算是真理,必须跌个跟头、摔个跤才会重视起来。说得多了反倒没用,必须在生活中体验一番才会有所感受。
参考书目:《小郎中学医记:我的大学中医故事》
网友评论